呂德人物習作浮雕

呂德人物習作浮雕

在雕塑上,另一位堪與德拉克洛瓦相提並論的浪漫派藝術家是呂德。巴黎人民婦孺皆知的那塊裝飾在巴黎凱旋門上的群像浮雕《馬賽曲》(又名《1792年志願軍的出發》),就是他的代表作。這座浮雕完成於1836年,在巴黎愛德華廣場上的凱旋門的右方(凱旋門高50米,寬45米)。 呂德(1784. 1~1855.11)與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雕刻家烏東、羅丹等人齊名, 在浪漫派雕刻史上,他這尊浮雕被認為是不朽的。呂德是一個富商的兒子,23歲時進入巴黎雕刻家皮埃爾·卡特里埃的工作室學藝。1809年和1812年曾兩次獲"羅馬獎",但都因法國政治局勢不穩,國庫空虛,而未能去義大利深造。拿破崙稱帝時,呂德參加了當時的帝政活動。帝政垮台,他也被迫流亡到比利時。12年的流亡生活使他備感痛苦,從此政治上漸趨成熟。回國後,在法國人民革命浪潮的激勵下,他很快成了一位浪漫主義的雕刻家。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義的嚴謹也富有浪漫主義的激情。

呂德浮雕作品,雕於法國巴黎愛德華廣場的凱旋門上,是一座歌頌法國大革命的史詩性作品。

中文名稱

馬賽曲

類 別

雕刻浮雕

地 點

法國

竣工時間

1836年

作 者

呂德

屬 地

愛德華廣場的凱旋門

基本介紹

作品簡介,作品賞析,名雕內涵,雕塑背景,

作品簡介

【名稱】呂德人物習作浮雕
【類別】油畫名畫
【年代】1809年
【作者】呂德
  • 1畫家簡介
  • 2作品欣賞
  • 3名雕內涵
  • 4雕塑背景

作品賞析

這尊《馬賽曲》所具有的深刻意義在於它的主題思想:法國人民奮起抵抗奧國的侵略。從它的表現內容及其風格看,可與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著人民》一畫相媲美;在構圖上,與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浮雕《馬賽曲》分上下兩部分:上部以一個象徵自由、正義、勝利的帶翼女神為中心,她右手執劍,左手高舉,在號召人民向著她指引的方向衝去。她的一對翅膀張開著,身上的衣裙飛舞飄動,形象顯得奔放有力。兩腿大步邁進,加強了浮雕形象的前進感。她那召喚性的內在激情,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法國人民的革命熱情。下半部是一群志願軍戰士。中間那個長著絡腮鬍子的壯年戰士,表情強悍激昂,右手高舉著從頭上摘下來的鋼盔,正轉過頭來向左側的人群喊話;左邊緊挨著他的是他的兒子,少年依傍著父親,走得更加堅定有力。其餘人物有持盾牌和寶劍的年邁戰士,有吹進軍號的青年,有彎腰繫結兵器的弓箭手。所有這些人物被組成一個整體,顯出一種劍拔弩張的聲勢,一場激烈的戰鬥即將開始了。後面是飄揚著的旗幟和林立的弓矛槍箭。這些細節與前面的人物融匯成千軍萬馬的氣勢。藝術家在這裡廣泛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象徵手法,顯示了人民氣勢磅礴的反抗力量。為了保衛祖國,這股戰鬥的洪流似將從牆上衝出,給人以巨大的感染力。
呂德最初為凱旋門設計浮雕時,有四個草圖,準備裝飾在凱旋門的前後左右的四壁(凱旋門始建於1806年)。內容是:《出發》、《歸還》、《防衛》、《和平》(這些草圖現仍保存在巴黎盧浮博物館內)。草圖的構思都很宏大、完整。每一幅都體現出藝術家的愛國主義思想。可惜有關部門後來改變了計畫,只選用了其中的一個,裝飾在正門右側的牆上。而左側改用由古典派雕刻家柯爾托(1787~1843)所作的一塊浮雕《拿破崙加冕》。背面兩塊浮雕也用了一位未成熟的青年雕刻家埃特克斯(1808~1888)的作品。這樣,凱旋門上的四塊浮雕成了四種不同風格的東西,顯得支離破碎。呂德被迫改變原來的計畫,不得不重新構思,並採用了新的題目:《馬賽曲》。 《馬賽曲》是1792年奧國軍隊武裝干涉法國革命時,馬賽人民威武雄壯地開赴巴黎去戰鬥時所唱的那支愛國歌曲。法蘭西共和國建立後,立即被決定用作法國國歌。呂德借用這一曲名作為浮雕的題名,無疑是要在這座雄偉的凱旋門建築物上宣傳革命,宣傳法蘭西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讓這一尊浮雕成為象徵人民民主思想的紀念碑。《馬賽曲》無論從造型上,還是從人物情緒的表現上看,都大大強於左側的那一尊古典式浮雕。《馬賽曲》使他一舉成名。當完成它時,作者已經52歲了。1855年,呂德又因這尊《馬賽曲》浮雕而榮獲萬國博覽會的雕刻金牌獎,並享受了終身的榮譽。那年的11月3日,雕刻家去世了,享年72歲。

名雕內涵

《馬賽曲》是1792年奧國軍隊武裝干涉法國革命時,馬賽人民威武雄壯地開赴巴黎去戰鬥時所唱的那支愛
國歌曲。法蘭西共和國建立後,立即被決定用作法國國歌。呂德借用這一曲名作為浮雕的題名,無疑是要在這座雄偉的凱旋門建築物上宣傳革命,宣傳法蘭西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讓這一尊浮雕成為象徵人民民主思想的紀念碑。這尊《馬賽曲》所具有的深刻意義在於它的主題思想:法國人民奮起抵抗奧國的侵略。從它的表現內容及其風格看,可與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著人民》一畫相媲美;在構圖上,與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雕塑背景

在雕塑上,法國浪漫派藝術家是呂德非常著名的。巴黎人民婦孺皆知的那塊裝飾在巴黎凱旋門上的群像浮雕《馬賽曲》(又名《1792年志願軍的出發》),就是他的代表作。這座浮雕完成於1836年,在巴黎愛德華廣場上的凱旋門的右方(凱旋門高50米,寬45米)。
呂德最初為凱旋門設計浮雕時,有四個草圖,準備裝飾在凱旋門的前後左右的四壁(凱旋門始建於1806年)。內容是:《出發》、《歸還》、《防衛》、《和平》(這些草圖現仍保存在巴黎盧浮博物館內)。草圖的構思都很宏大、完整。每一幅都體現出藝術家的愛國主義思想。可惜有關部門後來改變了計畫,只選用了其中的一個,裝飾在正門右側的牆上。而左側改用由古典派雕刻家柯爾托所作的一塊浮雕《拿破崙加冕》。背面兩塊浮雕也用了一位未成熟的青年雕刻家埃特克斯的作品。這樣,凱旋門上的四塊浮雕成了四種不同風格的東西,顯得支離破碎。呂德被迫改變原來的計畫,不得不重新構思,並採用了新的題目:《馬賽曲》。
浮雕《馬賽曲》,是一座歌頌法國大革命的史詩性作品,是無以倫比的紀念碑,它那巍峨磅礴的氣勢長久地震撼人心。呂德用自己超凡的想像和藝術構思,將一座石牆變成了一個英雄史詩般的幻想,編織成巨大的火焰般的意境。《馬賽曲》被安放在法國愛德華廣場的大凱旋門上,是法國人民熱愛和平、自由的不朽象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