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兆琳

呂兆琳(1619~1691),字敬芝,河南新安人,為明末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次子。清康熙年間曾任監察御史資政大夫等職。

基本介紹

  • 本名:呂兆琳
  • 字號:字敬芝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河南新安
  • 出生時間:1619年
  • 去世時間:1691年
人物生平,文學成就,

人物生平

呂兆琳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十月,他自幼聰明,勤奮好學,順治五年(1648)鄉試中舉,順治十六年(1659)考取進士,被授為西鄉縣(今四川省內)知縣。
他為人誠實謙厚,事不張揚,在西鄉任上勤政愛民,勵精圖治,頗有建樹,深得百姓愛戴。但他從不向朝廷和上級表露自己的功績。所以,在腐敗的清朝官場中,儘管他政績卓著,但卻默然無名,仕途維艱。
康熙初年,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聯合反叛朝廷,他們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同時舉事,西南局勢岌岌可危,一觸即發。朝廷一面對其安撫,一面調兵遣將,屯防大軍雲集漢中。漢中距西鄉縣僅三百餘里,所以州府下檄催征糧草。就在呂兆琳親自押送軍需物資啟程之際,有賊寇聚集西鄉魚渡灞,而且人多勢大,蠢蠢欲動。呂兆琳欲往漢中犒軍甚急,不暇他顧,但又恐賊寇驚擾地方,禍害百姓,只好請來數千兵將,誓以保境安民。並宣慰邑民曰:“朝廷發兵,為父老誅賊耳,願安堵無恐。輓輸之勞,吾自知之。此間兵不數千,芻糗猶可力辦,漢中所需,當不相煩也。”直到天黑,方才一切安排就緒。然後,他星夜奔赴漢中。
到漢中後,他被留下為大軍徵集糧草。在漢中月余的時間裡,凡交給他所辦理的事務,他都能想方設法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圓滿完成。由於他辦事機敏幹練,雷厲風行,深得上司賞識。就連大將軍瓦爾喀和經略莫洛都爭相交章向朝廷舉薦其才。康熙十五年 (1676),呂兆琳擢升為監察御史,並掌福建道。
在任監察御史時,他執法嚴明,公正無私,查辦了不少貪官污吏,使其名聲鵲起,受到康熙帝的陛見,當問到他的家世時,首輔具奏其父維祺公為前明南京兵部尚書,在李自成破洛陽時忠節殉難。康熙讚嘆道:“此乃名臣之後,應是好官”。
康熙十九年(1680)三藩之亂平息,雖尚有餘孽,但蜀中局勢卻漸次穩定。凡進剿兵餉,皆從三秦征運。三秦雖然地沃物豐,但距西南的清剿大軍路途遙遠,運送糧草的代價得不償失。看到這種情況,生性耿直的呂兆琳便向朝廷諫言:“挽回天變,在恤民隱。自興兵以來,秦民苦餉久矣,今去蜀中二千餘里,率數锺而致一石,所謂千里饋糧,士有飢色也。聞蜀中米價尚平,若遣大臣和糴,德莫大焉。”朝廷深感他所奏利國利民,便命他隨川陝總督進川徵調。但尚未成行,朝廷又奉調他為倉場御史之職。
京通倉場雖是國家重庫,但朝廷腐敗,管理混亂,有不少京官與庫吏內外勾結,假公濟私。對此朝廷業已察覺,曾派員巡視督查,但該員膽小怕事,明哲保身,不敢追查,結果被朝廷罷免。呂兆琳任職後,鐵面無私,敢於碰硬。經過深入細緻的調查取證,暴露了以陳大天王為首的一批倉蠹,他積極向朝廷參奏他們的罪行,結果陳大天王等貪官污吏被依法懲治,朝廷上下無不拍手稱快。呂兆琳的敢作敢為更為人們所敬佩。
由於呂兆琳正直無私,老成謀國,在朝中頗有聲譽。但他從不驕縱張揚,而是更加廉潔自律,恪盡職守。每于軍國大計,百姓利益,他都要直抒其見,多有披陳,而朝廷亦鑒其誠悃,凡所奏請,無不俞允,康熙帝將他倚為重臣。
就在朝廷委以他重任之時,呂兆琳突患足疾,行之不便,久治不愈,便向朝廷辭官歸里。為此,康熙皇帝和滿朝官員無不為其惜之。
呂兆琳歸里後,朝廷多次派人撫慰,地方官員也常登門拜望,他除應酬外,主要是嚴課子孫。他有四子,長子賁恆出繼給乃兄,曾任湖廣武昌知縣;次子履恆,官至少司農;三子謙恆,任職光祿寺正卿;幼子復恆,為拔貢生。由於他言傳身教,所以子賢孫孝,家道昌盛。歸鄉的第五年,康熙三十年(1691)呂兆琳病逝,享年七十二歲。

文學成就

呂兆琳雖然一生從政,但在暇余常筆耕不輟,在他未為官前,便主持修編了首次的《新安呂氏家譜》。入仕後,他先後編著《西鄉志過錄》《西鄉疾呼草灸書》《南村詩草》《忠節公年譜》《鏡螢堂古文》等書,並留傳於世,他的事跡被編入《中州先哲傳》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