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蒙太奇

吸引力蒙太奇

本詞條主要介紹電影技巧吸引力蒙太奇的定義,理論概述,命名及譯名來源及理論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吸引力蒙太奇
  • 外文名:Montage of Attraction
  • 法文:Montage d'Attraction
  • 創始人:愛森斯坦
定義,吸引力蒙太奇理論,命名及譯名來源,理論影響,

定義

吸引力蒙太奇(英文:Montage of Attraction,法文:Montage d'Attraction),電影蒙太奇技術術語,出自愛森斯坦1923年發表於馬雅可夫斯基主辦的《左翼文藝戰線》雜誌上的同名論文,是愛森斯坦對蒙太奇分類中的一類。主張不在戲劇動作固有的邏輯框架內靜態地反映事件,而把隨意挑選的、各自獨立的吸引力自由地加以組合,以非常的手段給觀眾帶來震撼性的影響。
吸引力蒙太奇

吸引力蒙太奇理論

愛森斯坦認為把戲劇觀眾引導到預期的方向(情緒)上是任何一種功利主義戲劇的課題,戲劇這架機器的任何組成部分都可作為引導工具,吸引力(從戲劇的視點來看)是戲劇的一切進攻性的要素,即能從心理上和感覺上感染觀眾的一切要素;從形式的觀點看,吸引力是建構舞台演出的獨立的、本原的要素,是戲劇效果和戲劇一般的分子單位。
吸引力蒙太奇將使構成“能夠起感染作用的結構”的諸原則的可能性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是靜態地去反映特定的、為主題所必需的某一事件,而是推出一種新的手法——任意選擇的、獨立的、自由的,然而卻具有達到一定的終極主題效果這一正確取向的蒙太奇,哪怕超出特定的結構和情節場面也能奏效。

命名及譯名來源

多年來,中國一直把“吸引力蒙太奇”譯作“雜耍蒙太奇”,但實際上,“雜耍”和“吸引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按照愛森斯坦的說法,“雜耍”是指馬戲團藝人表演的拿手絕技,它的技巧完美程度可以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這種絕技是靠自身完成的一種絕對的東西;然而“吸引力”卻相反,它不靠自身,而是靠觀眾的反應來完成的,是建立在“相對的、觀眾反應的基礎之上的”。後來愛森斯坦在《我是怎樣成為導演的》一文中談到了他使用吸引力蒙太奇這一術語的起源。他說:“……別忘了,想用科學方法來探索藝術奧秘的人是一位年輕的工程師。他從所學習過的種種科目中掌握的第一條原理,便是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得從定量分析開始,因而首先要有一個測量單位。於是我便去尋找測量藝術感染力的單位。在科學中有‘離子’、‘電子’、‘中子’。在藝術中姑且就叫‘吸引力’吧。在機器、導管、車床的組裝操作中,有一個生產術語已經成了日常用語……叫蒙太奇。太棒了!為了把感染力的單位結合成整體,於是我們就把兩個詞兒融會在一起,結果便得到了這么一個半生產、半遊藝的雙重符號。這兩個詞兒都是從大都市主義的深層產生的,而我們當時也都是大都市主義者,‘吸引力蒙太奇’的術語就這樣產生了。”

理論影響

愛森斯坦《吸引力蒙太奇》一文發表後,在蘇聯電影理論界引起了一場持續40多年的激烈爭論,直到60年代,各方才能以較為平靜的態度來評價愛森斯坦這一理論的得失。愛森斯坦雖然利用的是戲劇的素材,然而卻勾勒出了電影理論的輪廓。他提出觀念的-涵義的蒙太奇的原則。他把“戲劇這架機器的一切組成部分”都一律平等地看成是感染觀眾的手段。對於戲劇來說,將表演的和非表演的元素等同起來可能有些不自然。但是在電影中(首先是在無聲電影中),如何處理人與環境的關係是與戲劇不同的。所以,強調“非表演的”元素就很自然了。關於“吸引力”如何被運用於感染觀眾的諸感覺的論斷,後來成為愛森斯坦撰寫《垂直蒙太奇》的雛形。
愛森斯坦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未完成的論文《彩色電影》中,他仍對“吸引力”的論點進行了爭辯意味的再闡述,由此可見,吸引力蒙太奇這一術語在愛森斯坦整個電影理論架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