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龍征故居

吳龍征故居東觀西台在今泉州市區塗門街頭南側,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7),東觀西台始祖吳彥博,由江蘇無錫梅里,人泉開宗,至今600多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龍征故居
  • 總建築面積:1170多平方米
  • 東觀西台位置:在今泉州市區塗門街頭南側
  • 占地面積:1700多平方米
人物簡介,故居簡介,

人物簡介

吳龍征(1546—1613),字堅孺,號惺初。出生時因其父夢見神龍盤繞,故取名“龍征”。他少時勤奮攻讀,日以繼夜。加上其父嚴加督責,學業大有長進,深得師長獎掖。明萬曆元年(1573年)登賢書,十一年中進士。十三年授監察御史,於南城習吏事,適歲有煙祀。他齋宿駿奔陛復,受到神宗皇帝嘉勉。十四年奉命督漕運。舊例運載船隻都附帶裝些杉木等雜物,以致船舷距離水面僅有數寸。他說運道遙,國晌重。”於是厲行整治,有違反者嚴加查處。十六年巡撫山東,行部經黃縣,他發現有一個鄉紳的兒子是匪首,有15人提出訴訟。他遵旨訊問時,掌台的信函到達。他看後非常氣憤,說豈有御史大夫不正己率屬,而從中撓御史權者?”就親自處理此事,於是結怨掌台。十九年人補浙江道,疏參邊總督,尋秩滿。二十一年,以“內察浮躁”被貶謫。此後,歸回故里,居住在“東觀西台”。三十六年詔起廢,補註判南通。三十八年遷四川順慶府推官,未上任。三十九年擢南京戶部雲南司主事。四十一年夏歸故里,秋中頤疾不起。他所著館課《若脫集》、《技系集》、《邑螺集》、《左傳分國彙編》鋟版藏於家。他所寫的敘記、奠文、尺牘,時人也很喜愛。

故居簡介

吳龍征故居,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7),東觀西台始祖吳彥博,由江蘇無錫梅里,人泉開宗,至今600多年。建築結構為五開間四進三天井木結構,其中,一進120多平方米,二進300多平方米,三進420多平方米,四進330多平方米。其營造法式體現明清兩代的風格。上,硬山式瓦當屋頂,瓴吻燕尾脊;下,明溝暗涵四進之下水道設計。
前三進清代宗祠,抬梁木構架雕樑畫棟;第四進規制嚴謹,布局合理,簡樸大方,隔扇精巧,西側人口獨具匠心,是不可多得的明制官宦宅第。石磚外牆沿用泉漳民間多種用材傳統手法,白條石底座上封砌紅色牆面磚,色調質樸莊重。門廊構築豐富多彩,富麗堂皇。宮殿式屋面民間傳說發源於惠安,粘土瓦上飾筒、花頭、垂珠,古色古香,鄉土氣息濃烈。前三進二天井內庭全部敞開,地面自前而後逐進升高,滿堂紅色地磚似地毯輝煌華貴。天井及其四周鈐、階,細鑿白石鋪砌並組織排水,簡潔美觀,無積污之患。一至三進庭可容三千裔孫進行祭祀活動。
清道光二十六(1846年),東觀西台東西兩座宅第,均為堂親伯叔變賣,徙居他處。只剩中座四進五開間的古屋及吳厝埕與東南角池塘一方(稱吳厝池),婆羅門教三石刻。以品字形疊蓋小龕,作為“池公池媽”供奉。
東觀西台十四世吳朝銓(1836—1887),號方直,因12歲父歿台灣,與母伶仃孤苦,以手藝為生。祖業被堂親賣盡,背負錢糧重累;仍堅守東觀西台中座宅第。
據吳開第所撰吳朝銓傳記載,“光緒壬午(1882年)秋,吾宗人有議建大宗祠,而難於其地.及謀於公,議將東觀西台前二進,為大宗改建,即將始祖而下,從祀其中,原舊所有糧賦,亦悉歸大宗完納。後一進則仍為公之住居,而移‘東觀西台’匾額於其中焉……丁亥(1887年)方始飭材鳩工,而公病日劇。”
這篇傳略,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泉諸宗人為立石”寫成《方直公以第建祠遺囑》,勒碑嵌於宗祠正廳東壁,至今猶存。《溫陵吳氏合族祠堂記》、《溫陵吳氏大宗祠記》中,記載了宗祠是由東觀西台舊第“改作之”。吳氏宗祠由東觀西台前三進改建,匾額移至最後一進。始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四月,十七年(1891年)十月落成,前後歷5年之久。就原結構木石材料,重新將前三進落架重建,後一進則全保留明代建築加以維修。東觀西台與吳氏宗祠,就連成一體。明清兩代的建築規制,以及原木本色與髹漆藻飾,迥然不同。
民國初,因元宵燈棚失火,延燒街兩邊店鋪數百家,由泮宮向南至花橋亭,東觀西台被殃及,石牌坊毀塌,僅餘“恩榮”的鏤空雕龍“聖旨牌”殘石(現尚收藏於吳家)。辛亥革命後軍閥割據,“南北兵”交鋒,泉州為雙方進退必據要衝。東觀西台為兵營,一來二往,破壞慘重,門窗卸為床板,神主套曬鞋襪。吳開第為保護祠宇免遭破壞,商請宗親書法家吳令南移館來祠設塾授徒。未幾,又再駐兵。後來黃筱玉組辦“陶村”國小,僅一學期因未能立案而停辦。此後,由十九路軍而中央軍,至抗戰期間的憲兵連,相遞不絕。
抗戰勝利後,駐兵撤離宗祠,“泉屬吳氏家族聯誼會”擬向南洋募捐,創辦“至德學校”。這樣一來,既可以培育人才,又因創辦學校而保護祠宇。正在籌劃之間,1946年晉江縣教育科合併雙忠講武國民學校,設在宗祠內。新中國成立後,國民學校併入第二中心國小,設在孔廟內。東觀西台遂被泉州工人文化宮俱樂部所用。1952年,文化宮遷建百源村,又為大眾高甲戲劇團使用。“文革”時,紅衛兵在此設立總部;革委會成立後,海濱醬料廠據為廠房,後改為皮革廠。皮革廠挖牆熏革,拆東西兩廊連同院落(深井),搭大廠房,三大門塞二留一,左右通巷四門拆移他用。再後,泉州市(縣級)文化局,以東觀西台與吳氏宗祠原為泉州高甲戲劇團所用,促使工廠遷出,改由泉州南音樂團使用。房屋桷朽柱蛀,幾乎傾頹,雖有改建,但破壞原貌與格局。
東觀西台與吳氏宗祠系泉州市僅存之明清古建民居,完整規模的四進五開間,在泉已屬罕有,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的文物價值。1997年,在各界有識之士共同倡議下,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牽頭,組成修復委員會,向海內外籌募資金。在泉州南音樂團遷往“文藝大廈”新址之後,於1999年10月按文物“修舊如舊”的保護原則,設計施工,歷時一年全面修復。
東觀西台有不少匾額。大門匾“東觀西台”,白螺鈿地黑字,無署款。大廳口有“父子兄弟科第”匾,白漆地黑字,上款題“巡撫福建地方提督軍務熊文燦為”、下款分三行,“父吳龍征、兄逢翔、弟嘉生立”。大廳正中有“孝義詒家”匾,上下款題“永年門人張大謨為”、“守素吳先生題”。此匾之上,豎一聖旨牌,藍地金字直書“奉天敕命”,牌後一木盒藏有黃絹絲浮現龍紋的誥詔。廳之左右各豎兩匾:“文華清選”、“進士”,為名宦題贈吳龍征;“百粵為憲”題贈吳逢翔;“天下長者”題贈吳嘉生。
東觀西台有不少對聯,僅以一至三進為例。大門對聯是:“文物重光凝合族;名祠振彩耀聯宗。”部口柱對聯是東觀讀書榮分雕錦;西台執法望重豸冠。”以冠首聯文為匾額釋文。另一副是祖溯廷陵派別光分歸為一體;祠崇南嶽地靈人傑奠千秋。”此聯冠以“祖祠”兩字。還有一副是延陵衍派簪纓踵起;晉水流芳孝義共敦。”標明族源與從五世祖以孝義著稱,而有子孫的光大門楣,用以黽勉後昆。第一進屏風鐫刻泉州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吳魯寫的一首詩東進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聞詩知國政,講易見天心。”東廊對聯為新紀文光存史證;故祠物煥志碑銘。”西廊對聯為:“歷史淵源昭百載;典章文物護千秋。”第二進部口柱對聯是御史大明開府第;狀元光緒耀宗祠。”點金柱對聯,其一是龍鑲祠宇州文物;鳳舞宗鄉史世家。”其二是:“讓德宗徽氣揚祖德;延陵族望著溫陵。”第三進東廊對聯為:“海外宗僑瞻俊彩;泉中族誼仰英姿。”西廊對聯為:“盛世修祠集萬家;芳名上榜偕三代。”部口柱對聯為:“同科八進士;一代五鄉賢。”點金柱對聯,其一為蘭陵讓德延陵繼德溫陵祀祖德;渤海流芳左海傳芳南海播宗芳。”其二為:“德讓兩家天下;功開萬古江南。”
1992年,東觀西台與吳氏宗祠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泉州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