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吳鵬(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吳鵬,1966年7月生,江蘇宜興人。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鵬
  • 出生地:江蘇宜興
  • 出生日期:1966年7月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主要論文,代表專利,部分項目,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84.9 -1988.7南京大學化學系 獲理學學士學位 ;
1988.9 -1990.7 南京大學化學系 碩士研究生;
1990.9 -1991.7 南京大學化學系 提前攻讀 博士學位 ;
1991.10 -1992.8 中國赴日本國留學預備學校 日本語培訓
1992.10 -1994.3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理工學研究科 研修生;
1994.4 -1996.9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理工學研究科 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6.10 -1997.7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理工學研究科 博士後;
1997.8 -1998.7 日本北海道大學催化化學研究中心 外國人特別研究員;
1998.8 -1999.9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理工學研究科外國人客座研究員;
1999.10 -2003.11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院 研究助手;
2003.12- 現在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 教授。
曾任東京工業大學和北海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以及橫濱國立大學大研究助手, 2003 年應聘為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兼任Microporous Mesoprous Materials期刊副主編,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分子篩專業委員會,綠色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以及上海市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華東師範大學第一屆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委員會委員。日本沸石學會Zeolite News Letters雜誌編委。國際沸石學會、國際介孔材料學會、日本化學會、日本觸媒(催化)學會、日本石油學會、日本沸石學會、日本綠色化學研究會會員。

研究方向

長期以來從事設計新型沸石分子篩催化材料,研發環境友好石油化學化工過程的研究工作。
目前從事的科研方向涉及綠色化學、催化化學、沸石分子篩化學與多孔性納米材料等研究領域。
招收物理化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具有物理化學、材料化學、套用化學研究基礎的博士後。

主要貢獻

已獨立完成日本文部科學省優秀青年資助科研項目2項;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與完成日本文部科學省及日本技術振興機構(JST)重大項目2項;協助完成國家973項目及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各1項。
在各大型國際學術會議作口頭報告10餘次。

主要論文

在國外科技期刊發表頗具影響的學術論文170餘篇(其中SCI論文130篇,IF >3的論文100餘篇發表在JACS, Angew. Chem., Chem. Mater., Chem. Commun., J. Phys. Chem. B, J. Catal. Green Chem., ACS Catal. 等國際核心雜誌)、綜述論文4篇、國際學術會議論文30餘篇、日本及中國國內學術會議論文80餘篇。
1. L. Xu, C. Li, K. Zhang, P. Wu, ACS Catal., 2014, 4, 2959.
2.H. Xu, J. Jiang, B. Yang, L. Zhang, M. He, P. Wu,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355.
3.L. Xu, J. Ding, Y. Yang, P. Wu, J. Catal., 2014, 309, 1.
4.K. Zhang, L. Xu, J. Jiang, N. Calin, K. Lam, S. Zhang, H. Wu, G. Wu, B.Albela, L. Bonneviot, P. Wu, J. Am. Chem. Soc., 2013, 135, 2427.
5.J. Jiang, L. Jia, B. Yang, H. Xu, P. Wu, Chem. Mater., 2013, 25, 4710.
6. X. Li, W. Zheng, H. Pan, Y. Yu, L. Chen, P. Wu, J. Catal., 2013, 300, 9.
7.L. Xu, H. Peng, K. Zhang, H. Wu*, L. Chen, Y. Liu, P. Wu, ACS Catal., 2013, 3, 103.
8.Y. Ji, H. Xu, D. Wang, L. Xu, P. Ji, H. Wu, P. Wu, ACS Catal., 2013, 3, 1892.
9. H. Peng, L. Xu, H. Wu, K. Zhang and P. Wu, Chem. Comm., 2013, 49, 2709.
10.J. Wang, L. Xu, K. Zhang, H. Peng, H. Wu, J. Jiang, Y. Liu, P. Wu, J. Catal., 2012, 288, 16.
11.H. Xu, Y. Zhang, H. Wu, Y. Liu, X. Li, J. Jiang, M. He, P. Wu, J. Catal., 2011, 281, 263.
12.Y. Ji, B. Zhang, L. Xu, H. Wu*, H. Peng, L. Chen, Y. Liu, P. Wu, J. Catal., 2011, 283, 168.
13.J. Ruan, P. Wu, B. Slater, Z. Zhao, L. Wu, O. Terasaki, Chem. Mater., 2009, 21, 2904.
14.W. Fan, R. Duan, T. Yokoi, P. Wu, Y. Kubota, T. Tatsumi,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0150.
15.P. Wu, J. Ruan, L. Wang, L. Wu, Y. Wang, Y. Liu, W. Fan, M. He, O. Terasaki, T. Tatsumi, J. Am. Chem. Soc., 2008, 130, 8178.
16.R. Xing, Y. Liu, H. Wu, X. Li, M. He, P. Wu, Chem. Comm., 2008, 6297.
17.R. Xing, N. Liu, Y. Liu, H. Wu, Y. Jiang, L. Chen, M. He, P. Wu, Adv. Funct. Mater., 2007, 17, 2555.
18. F. Song, Y. Liu, H. Wu, M. He, P. Wu*, and T. Tatsumi, J. Catal., 2006, 237, 359.
19.H. Wu, L. Wang, H. Zhang, Y. Liu, P. Wu*, and M. He, Green Chem., 2006, 8, 78.
20.J. Ruan, P. Wu, B. Slater, and O. Terasaki, Angew. Chem. Int. Ed., 2005, 44, 2.
21.P. Wu*, Y. Liu, M. He, and M. Iwamoto, Chem. Mater., 2005, 17, 3921.
22. P. Wu*, Y. Liu, M. He, and T. Tatsumi, J. Catal., 2004, 228, 183.
23. W. Fan, P. Wu, and T. Tatsumi,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2): 236.
24. P. Wu, and T. Tatsumi, J. Catal., 2003, 214, 317.
25. P. Wu, and T. Tatsumi, Chem. Commun., 2002, 1026.
26. P. Wu, T. Tatsumi, T. Komatsu, and T. Yashima, Chem. Mater., 2002, 14(4), 1657.
27. P. Wu, and T. Tatsumi, Chem. Commun., 2001, 897.
28. P. Wu, T. Tatsumi, T. Komatsu, and T. Yashima, J. Catal., 2001, 202, 245.

代表專利

申請國際、歐洲、美國、日本及中國發明專利30餘項(17項已授權)。
(號碼)
  1. EP1590296,2005
  2. US2005209091, 2005
  3. CN1639065,2005
  4. CN1639064,2005
  5. CN1594086, 2005.
  6. CN1594087, 2005.
  7. CN1594084, 2005.
  8. WO 2004/069746, 2004.
  9. JP 2004-256386, 2004.
  10. JP 2004-292171, 2004.
  11. CN1466545,2004.
  12. WO 03/074421, 2003,
  13. WO 03/074422, 2003.
  14. JP 2003-327425, 2003.
  15. AU2003208616, 2003.
  16. EP1324948 A2, 2003.
  17. JP 2002-154997, 2002.
  18. JP 2002-102709, 2002.
  19. WO 02/28774 A2, 2002.
  20. AU 200190295, 2002.
  21. EP1324948 A2, 2002.
  22. CA2423666 A1, 2002.
  23. JP 2002-061542, 2002.
  24. CA 2423666 A1, 2002.

部分項目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課題號碼20473027,獨立承擔。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獨立承擔。
2005年12月-2007年9月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獨立承擔。
2005年1月-2008年9月“新結構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創製的基礎研究”,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課題號碼2003CB615801,參與。
2004年1月-2006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新型手性分子篩的設計、合成與不對稱催化反應研究”,課題號碼20233030,參與。 6. 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上海市科委重大研究項目,“新型FCC再生煙氣硫轉移技術的開發”,課題號碼04bz12048,參與。

獲獎記錄

先後入選教育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計畫、“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第十五屆普陀區人大代表。
2005年入選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
2008 年被授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稱號。
2009 年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獲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曾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等 。
(均為個人獎)
2002年獲日本新化學發展協會研究獎勵獎;
2003年獲日本石油學會研究獎勵獎(Cosumo石油獎);
2004年獲日本觸媒(催化)學會研究獎勵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