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笙

吳鳳笙(1823~1879)號純治,字蟹谷,銅鼓東門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鳳笙
  • 字號:純治
吳鳳笙(1823~1879)號純治,字蟹谷,銅鼓東門口人。其少懷大志,決意效仿衛青、馬援、霍去病馳騁疆場,建功立業。因而精讀兵法,苦練武術,待機從戎報國。
太平軍興,吳鳳笙回響朝廷號令,招募鄉勇,組建剛毅團練,協助清軍征戰修河流域,屢操勝券,清廷授其府經略銜,並將剛毅團練編入綠旗正營,調往河南項城,反擊太平軍苗沛霖部。綠旗正營與剛銳、毅繼等營協同作戰,苗部頑強抵抗,久攻不下。鳳笙即挑選500名精壯,冒雨奔襲敵營,奮勇拼殺獲勝。中丞嚴渭椿奏報朝廷:“吳鳳笙身先士卒,通曉軍務,善於用兵,才幹過人……”皇帝下旨嘉獎,賞賜鳳笙知縣藍翎,並令其統率新鳳、毅健諸營,開赴信陽,圍剿、招撫羅山27塞。在剿撫秤鉤塞時,鳳笙腹瀉,又腿部受傷,其率部猛打猛衝,險中得勝,朝廷又賞其同知花翎。
時隔不久,河南捻軍突然襲擊棗陽,吳鳳笙臨危受命就任棗陽知縣,親率新鳳中營擊潰敵軍,化險為夷。詎料捻軍去而復返,又聚10餘萬兵丁,將棗陽城團團圍困。鳳笙憑藉深溝高壘,堅守城池,間或以炮火轟擊敵營,消耗捻軍心力。圍城一年有餘,捻軍拔營撤退,鳳笙率兵追擊,斬獲無數。棗陽素多盜賊,經常東剽西掠,騷擾百姓。鳳笙探明賊情,巧設計謀,將盜魁賊首擒獲斬首,並警示、遣散餘眾,自此,棗陽及周邊的桐柏、泌陽、唐縣等地亦賊風日息,民漸得安。
清光緒四年(1878)春初,吳鳳笙移署福建壽寧,數日後又調任台灣嘉義知縣,到任不久,福建巡撫以軍務需要為由,委派鳳笙督帶福清大營官兵進駐花蓮港,平息高山族民眾騷亂。事平後,鳳笙大興教化,鼓勵山民勤於墾殖,發展農牧,儘快安居樂業。鳳笙除暴安良,扶危濟困,輕財仗義,熱衷於賑濟孤貧,興辦學校,鋪橋修路,舉衰起惰等公益事業。其畢生多謀善斷、文武雙全,為官清正廉明,每當奉調離任,市民皆飲泣挽留,並立碑刊載其功德。
鳳笙駐守花蓮港雖不滿兩年,但其軍政事務集於一身,平日十分繁忙,加上水土不適,瘴氣侵襲,終於積勞成疾,病逝行營。朝廷對其厚加優撫,敕授福臨知府銜,賞花翎頂戴,追贈朝議大夫。鳳笙之妾柯氏,親扶靈柩,從基隆上船,歷時兩個月才抵達銅鼓,擇日將鳳笙安葬於下窯鋪後山網形。寧州學正、銅鼓分防府同知均對柯氏進行表彰,稱其“貞心苦節”“節苦風香”。柯氏在銅鼓守孝三年後,拜別夫墓,回到福建娘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