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清代人物)

吳鳳(清代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鳳 (1699-1769),字元輝,平和縣壺嗣村人。五歲隨父吳珠、母蔡氏渡台,居諸羅大目根堡鹿麻莊(令嘉義縣中埔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平和縣壺嗣村
  • 出生日期:1699年
  • 逝世日期: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農曆八月初十)
  • 職業:阿里山通事
  • :符輝
生平,事跡,史料,

生平

中埔地處阿里山麓。阿里山有大小番社四十八社,每社數百人,生性兇猛,動輒殺人,所以漢人不敢前往。吳鳳少年時經常隨父到番杜經商,有較多機會接觸番族,漸漸地懂得番語,熟悉番俗。加上他豪邁堅勇,頗有俠士風範,番人對他有幾分敬畏。
吳鳳吳鳳

事跡

清代台灣開發中,處理漢番矛盾,融合漢番關係,始終是個重大問題。清政府採取"撫番"政策,設通事與番族聯絡交往。吳鳳的經歷和素養,使他成為阿里山通事的最佳人選。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吳鳳任阿里山通事達四十八年之久。通事之責,乃管理漢番貿易,徵收番人賦稅,開展番族教育,解決漢番糾爭等等。吳鳳忠於職守,處事公平,力促漢族和番社的貿易往來,深受番人信賴。但是,番人歷有"粟祭"的陋俗。即新谷登場,必"出草"獵取人頭祭神。吳鳳上任第一年,力勸番人戒俗,軟硬兼施無效,最後達成協定:以牛代人,明年一定給人頭以祭神。翌年,番人來取人頭,吳鳳還是勸說加矇騙,迫使以牛祭神。這樣過了五年,番人不幹了,說:"今年再不給人頭,就殺吳鳳祭神。"吳鳳眼看推延不過,就取朱一貴義軍死者遺留之首骨,以充祭事。每年一具到乾隆三十一年,這些屍骨也用完了。番社又派人索討人頭,吳鳳曉之以理,嚴辭相告,不許妄殺無辜。番人應允,連續三年未用人頭祭神。乾隆三十四年,番社發生瘟疫,死了很多人,以為因沒有人頭祭神,神靈懲罰所致。番人氣勢洶洶地來找吳鳳,聲言一定要殺人以謝神。吳鳳知勢不可止,好言相慰,並告訴他們:"明天一早,山中有一紅衣帽的行人,你們可取他的頭。但是有言在先,只準殺這個人,以後不準再殺人。"眾番歡呼而去。
第二天早上,果見山道上走來一穿紅衣戴紅帽的老者。眾番蜂起張弓射殺,取其首,愕然發現是通事吳鳳。各社番人聞知,悲痛至極,號哭之聲震撼山林。吳鳳既殉職,眾番社酋長聚議,立誓戒除"栗祭"惡俗。吳鳳亡於農曆八月初十,七日而葬。
吳鳳去世後,被尊為"阿里山神"。嘉慶年間,繼任通事楊秘根據漢番同胞之願,在今嘉義中埔鄉社口村立廟禱祀,稱"阿里山忠王廟"。每年於吳鳳忌日舉行祭祀。吳鳳生前供職的阿里山一帶,後取名為"吳鳳鄉",興辦起"吳鳳中學"。嘉義火車站廣場,雕塑吳鳳銅像。蔣介石先生為吳鳳廟題"捨生取義"匾額。吳鳳墓保護完好,莊嚴肅穆。後人為其墓題聯曰:"秉浩然氣,以救世心,為生民定命,立德立功同不朽。捐百年身,樹千秋業,受萬家尸祝,其人其事永流芳。

史料

依據目前可以考據的資料,早年記載吳鳳事跡的有三處:劉家謀《海音詩》及其附文(鹹豐五年,1855年);倪贊元《雲林縣採訪冊》(光緒二十年,1894年)。較晚的則有連橫《台灣通史》(發行於大正九年,民國九年,1920年)。
海音詩 :紛紛番割總殃民,誰似吳郎澤及人。拚卻頭顱飛不返,社寮俎豆自千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