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廟

吳鳳廟

吳鳳廟,也稱吳公廟,又名阿里山忠王祠,位於台灣嘉義縣中埔鄉社口村。背靠大坑山,面臨八溪,四周椰林高聳、古榕青翠,綠樹濃蔭,雅靜宜人。來到吳鳳廟,只見三柱式燕尾狀的褚紅色拱門,色彩艷麗;廟宇四圍朱紅色的短牆,典雅樸實。由嘉義交流道下高速公路,沿159縣道至嘉義市區,循民族路、吳鳳南路接18號省道,往阿里山方向行約11公里,公路左側可見朱紅矮牆,此即吳鳳成仁地;續沿18號省道前行約1公里,可先後中華民俗村及吳鳳廟。

基本介紹

地理簡介,歷史傳說,交通提示,

地理簡介

著名的吳鳳廟已列屬國家三級古蹟,奉祀殺身成到的阿里山撫番通事吳鳳,廟門入口牌樓為一燕尾式的朱紅拱門,上刻有“阿里山忠王祠”,莊嚴肅穆。

歷史傳說

吳鳳(1699年—1769年),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人,清康熙年間隨父母移居到台灣省諸羅縣(今嘉義縣竹崎鄉。他少時勤奮讀書,深明大義。長大後,他目睹高山族同胞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決心教會他們較為先進的農耕技術,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醫療知識。他因此深受百姓的敬重。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吳鳳24歲時,清政府任命他為阿里山中埔鄉通事,負責專門協調原住民和漢人之間的關係。
當時,高山族有祭人頭(即“獵首”)的惡習,每年為慶祝新穀物上場,必須拿一個外地人的人頭來祭神,認為這樣才能求得神的保佑,獲得穀物的豐收。清雍正四年(1726年),當地高山族人又要去“獵首”。吳鳳聽到訊息後,趕去勸阻,他們一時想不通。吳鳳靈機一動,便問:“你們以前獵得的骷髏不是還有剩餘嗎?”他們回答:“是的,還有40個。”吳鳳說:“那么,你們就把剩餘的骷髏一年祭一個,絕對不能再隨便殺人了。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害同胞,這可是不仁不義的行為啊!”大家聽了,都覺得有道理。一晃40個年頭過去了,庫存骷髏也用完了,下一步怎么辦呢?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當地高山族同胞又向吳鳳請求外出“獵首”。吳鳳撫著鬍鬚,心平氣和地說:“今年不行,先殺頭牛代替,明年再說吧!”民眾被勸了回去。第二年(1768年),他又以同樣的辦法把民眾勸了回去。第三年(1769年),當地高山族同胞不幹了,硬逼著吳鳳答應他們去“獵首”。吳鳳知道再勸也無濟於事,便對他們說:“好吧!明天早晨,村裡有個穿紅衣戴紅帽的人,你們可以把他殺死,割下頭去祭神。不過,你們保持這種不好的風俗,神仙會發怒而懲罰你們的。”第二天早晨,村中央高地上果然有個穿紅衣戴紅帽的人。民眾見了,不約而同用箭把他射死。爾後,蜂擁而上,都爭著去割這個人的頭。可是,走近一看,都目瞪口呆了。誰也沒有想到,原來被射死的這個人竟是大家愛戴、敬重的吳鳳公!人們哀傷不已,隨即邀集阿里山附近48個村社首領召開會議,決定廢除“獵首”陋習,並於各番社勒石召示子孫,永誌不忘。他們更感念吳鳳的義烈精神,決定立祠奉祀,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更建吳鳳廟永祀。其後又經3次擴建整修,從而奠定了現在吳鳳廟偉麗的風貌。
吳鳳是當地比較有威望的通事(漢人與鄒族人之間的翻譯官),在工作往來中與鄒族頭人成了朋友,他覺得鄒族砍人頭祭神的風俗不好,就去跟鄒族人商量,能否改為殺豬牛羊等牲畜來代替,鄒族頭人不答應,說這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不能變動。後來又想出一個法子:找一個犯有死罪的漢族囚犯,在鄒族人的祭日這天送到觸口,讓他們殺掉。鄒族人表示同意。有一年祭日即將到來的前一天,吳鳳忽然找到鄒族頭人,說今年一下子找不出供你們砍頭的人,但明天早上,有一個穿紅袍、騎白馬的人會來到觸口,你們可以砍他的頭祭神。次日,鄒族人提刀下山時,果然遇到一個著紅衣、騎白馬的人,不由分說,提刀就砍。完事後一看,鄒族人大驚:原來此人竟是鄒族頭人的朋友——吳公本人!鄒族人悔恨不已,終於痛下決心,改變老祖宗定下的規矩,此後不再殺人祭神。後代人十分崇敬這位以生命換取族群和諧的吳公,遂立廟祭祀他。
吳鳳成仁地紀念碑吳鳳成仁地紀念碑

交通提示

嘉義交流道下高速公路,沿159縣道至嘉義市區,循民族路、吳鳳南路接18號省道,往阿里山方向行約11公里,公路左側可見朱紅矮牆,此即吳鳳成仁地;續沿18號省道前行約1公里,可先後抵中華民俗村及吳鳳廟。由交流道至此約19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