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山

吳靜山

1943年生於廣東順德。上世紀60年代曾就學於中國美術學院,受到潘天壽、陸儼少、沙孟海等指教,後回到廣州。現為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部委員,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客座教授,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華鼎國學研究基金會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靜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東順德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中國美術學院
藝術年表,名家點評,作品賞析,

藝術年表

1943年出生於廣東順德。
吳靜山
1962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
1979年—1980年應文化部邀請,與陸儼少、黃胄一起在北京頤和園檻堂進行山水和花鳥畫創作。
1985年—2009年在廣州、香港、澳門、台灣、馬來西亞、日本、加拿大、美和南非等地舉辦個人畫展。
1985年香港集古齋主辦“吳靜山書畫作品展”並出版《吳靜山書畫集》。
1994年中國美術學院出版大型《吳靜山書畫集》。
2007年由中央文史館在中國美術館主辦“吳靜山書畫作品展”及出版《吳靜山書畫集》。
2011年由集寶齋主辦“吳靜山書畫作品展”於香港舉行;並出版《吳靜山書畫集》。
2013年廣東美術館舉辦“一默如雷”吳靜山書畫作品展。

名家點評

蒼勁雄奇靈性語言--讀吳靜山的中國畫
“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林泉高致》)道出了士大夫嘔詠自然,寄情山水的林泉之志。山水畫,經過了長久的歷史變遷,為什麼在當代國人的精神生活中,仍然有著重要的位置?究其原因,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深受道家影響,有在山水中陶冶性情、借山水抒情言志,表達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傳統;而傳統山水畫所體現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和深邃的博愛情懷,具有永恆的精神價值,為後人永遠嚮往而不倦。同時,複雜的社會矛盾,常使人們想逃避現實、隱居山林,以求寧靜,或用山水圖景慰藉自己的心情。在現代社會,自然環境的惡化,氣候的污染,城市生活的喧鬧,快速的生活節奏和生存的壓力,更使得人們需要寄情於有舒緩節奏的藝術形式,暫別世俗的紛爭,獲得內心的寧靜。如此種種,有著象徵意義和內在精神的山水畫,成為現代人心靈的撫慰的重要手段,就是很自然的了。
山水,大物也。傑出畫家吳靜山的山水畫給我們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大”。大山水,大氣勢,大境界。觀者可暫時忘卻身處何處,徜徉其中,可望、可行、可居、可游,如沐清風。他的山水畫師承陸儼少,上追“清四僧”、“元四家”,集諸家之長。將元人的沖淡古雅和四僧的灑脫乖張融為一體,深沉靜穆、氣勢磅礴、渾厚華滋。在師古人的同時,吳靜山不忘師造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幾十年來,他探訪各地名山大川,收集創作素材和培養靈感。1978、1979年先後創作30米長卷《長江萬里》、《黃山大觀》。這些長卷不僅尺幅大,其紮實深厚的傳統功底,鮮明的時代氣息,也讓人們為之驚嘆。其中《長江萬里圖》,李可染、陸儼少、錢松岩、謝雅柳、黃胄、林散之等先生皆為之作詩及題辭,一時傳為美談。《黃山大觀》中的名勝古蹟,奇峰秀景也被他收入囊中,黃山之雄、之奇、之秀、之幽,刻畫得漂流盡致,賴少其先生為之題辭“黃山大觀”為卷首,黃胄、鄧白等先生為之作詩題跋。
太行山橫跨河北、河南、山西,幅員廣大,千峰劍立,態勢如奔,林木之豐,泉石之奇,雲霧往來,氣象萬千,令人目不暇接。近年來,吳靜山多次前往登山涉水,深入觀察、體驗。正如劉勰所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吳靜山以飽滿的激情,先後創作三卷《巍巍太行》,共約120米寬,高約50公分。他還創作了太行山中的雲台山、王屋山等兩個巨卷,暢寫太行山脈的雄渾、蒼茫和神奇。這些長幅畫卷的構圖、章法和筆墨,都有新的探索成果,在雄渾博大中見精微,於豪邁揮灑中見嚴謹。作者的創造激情與藝術功力,令人嘆服。
中國畫從誕生之日起,就在不斷的創新中完善。創新,才能使藝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五四以來,隨著西方美術的引進,負笈留洋的徐悲鴻、林風眠、高劍父等人,倡導將西方繪畫的創作理念和中國繪畫的意象筆墨結合,改革和創新中國畫,為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煥發出勃勃生機。高劍父等嶺南畫家提出折中中外,融會古今,大膽地在寫意水墨中吸收西畫寫實造型和強烈的色彩,發展了撞水法、撞彩法和沒骨法等一套新技法。身為嶺南人的吳靜山,沒有直接師承嶺南畫派,他更鐘情古代文人畫傳統,兼取南北畫派之長,在講究筆墨基礎上創新,但其探索和創造精神卻是與嶺南畫派一致的。他在創作過程中,不斷琢磨的問題是如何用中國畫語言表達自然的美和抒發自己真切的感受,以及如何賦予畫面以時代氣息,不受古人古法束縛,不落俗套。正因為如此,當他於上世紀60-70年代在畫壇嶄路頭角時,便得於潘天壽、陸儼少、李苦禪、徐邦達等前輩大師的器重,寫信予以鼓勵與讚揚。潘天壽稱讚他“天資超邁,筆力豪放”,說他的作品“神情格趣,均臻神化之境。”(1967年8月15日)。吳靜山不負重望,奮力進取,背倚傳統,面對自然,探求新徑。如他創作的《美國大峽谷朝陽》,融中西技法,用金粉表現光線和雲彩,霞光萬丈,瑰麗多彩,畫面少了傳統山水畫清冷避世的氣氛,多了富麗堂皇的氣派。中國文人畫歷來以水墨為上品,水墨常表達文人墨客的精神訴求。而吳靜山這樣的山水畫,去反映了普通大眾的審美情懷和趣味,又不失高雅的品格,實為難得。
吳靜山對傳統中國畫師造化的理論有正確的理解,而不是把師造化與寫生簡單地等同起來。他重視對自然山水的觀察與體驗,也輔以適當的寫生手段。他善於把從寫生中積累的素材加以提煉和升華,他的作品既具有來自真山水的生動性,又有主觀創造性的品格,既避免了直接寫生容易造成過分接近自然、過分真實的缺陷,又克服了閉門造車產生的概念化毛病。
吳靜山不僅擅長山水,亦精於花鳥。寫意花鳥最重筆墨情趣,他的花鳥畫受徐渭、八大、潘天壽等人的影響,上溯林良、趙佶、崔白等寫實手法,而以蒼勁的書法用筆入畫,筆走龍蛇,雄渾蒼古。通過線條的抑揚頓挫,乾濕濃淡,在交錯中形成節奏。巧妙的布局,靈動的線條和潑灑的墨色以及點染的淺絳,交相輝映,情趣橫生,顯示出深厚的書法功力。《唱晚》、《丹頂鶴》、《雨過荷香》等作品,均意隨筆到,氣勢不凡,行筆間仿佛聽到毛筆與宣紙摩擦的沙沙聲。在細微之處,又有精妙的刻畫,壯闊中覓到南方濕潤雅致的氣息。
縱觀吳靜山的作品,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巨幅還是小品,都可看出他非常注重詩文書法的修養。中國文人藝術,一直強調詩、書、畫三位一體,其中書與畫的關係更為密切,所謂“書畫同源”,“書畫用筆同法”,幾乎是自古以來的定論。吳靜山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浙美的教學歷來注重書法的學習,也有很多功力深厚的書法老師執教。他學晉唐南帖,也學漢魏北碑,篆、隸、行、楷、草無不深研,奠定了深厚的書法功底。吳靜山在繪畫作品中,將文學修養融入書法、繪畫的筆墨中,在運筆、用墨、結體、章法方面有獨到的理解,並善於靈活運用。在他那裡,行草的大刀闊斧與其大寫意的隨性揮灑,實質殊途同歸。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資訊時代的到來,當今的中國畫表現語言也顯示出豐富多樣的趨勢,各種新的探索層出不窮,給古老的中國畫注入了新的活力。書法入畫,中鋒用筆這些理論現在常常受到人們的質疑,引起激烈的爭論。在這種情況下,吳靜山仍“我行我素”,遵循師古人、師造化的原則,在變化無窮的筆墨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創造力。他深信,中國畫尊崇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詩性化的表達方面有永久的藝術魅力。
吳靜山正以沉潛的心情,辛勤地創作,為中國畫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邵大箴,著名美術評論家,美術教育家)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