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志

吳逸志

吳逸志(1896—1961),名福勝,號錫祺,字學行,廣東省豐順縣豐良鎮莘陂村人。先後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大學、柏林大學。北伐戰爭時任第四軍團長、支隊長、第八路軍總參謀、廣東國防設計委員、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1937年4月1日晉升少將軍銜,抗日戰爭時期任第九戰區前敵參謀長,1939年7月12日晉升中將軍銜。曾任教育部部員、交通部廣州航政局局長兼治海航政局局長。1938年3月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廣東代表。1949年2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去台灣後,於1958年前後任“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台北區兩權第一研究組召集人。在台灣去世。軍事著作尤多,如《薛伯陵將軍指揮之—德安萬家嶺大捷回憶》,詩文甚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逸志
  • 別名:號錫祺,字學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豐順縣豐良鎮莘陂村
  • 出生日期:1896年
  • 逝世日期:1962年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大學、柏林大學
  • 主要成就:《薛伯陵將軍指揮之—德安萬家嶺大捷回憶》
  • 代表作品:《薛伯陵將軍指揮之—德安萬家嶺大捷回憶》
  • :福勝
  • :錫祺、學行
  • 性別:男
  • 職務:北伐戰爭時第四軍團長,中將參謀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吳逸志(1896—1961)生於1896年12月15日(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廣東豐順人,號錫祺,字學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畢業。
1919年3月軍校畢業後參加援閩粵軍
1920年11月升任廣東陸軍第1師(師長鄧鏗)機關槍連(連長薛岳)中尉排長。
1921年7月機關槍連擴編為機關槍營(營長薛岳),升任第4連上尉連長。12月所部改編為大元帥府警衛團(團長陳可鈺)第1營(營長薛岳)第4連,仍任上尉連長。
1923年1月調升廣東陸軍第1師(師長梁鴻楷)參謀處少校二等參謀官。
1925年8月第1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軍長李濟深),調任獨立旅(旅長張發奎)少校參謀。
11月改任第12師(兼師長陳可鈺)第36團(團長黃琪翔)第2營少校營長。
1927年1月升任第12師(兼師長黃琪翔)第36團(團長李漢魂)中校副團長。12月調升第4軍(軍長繆培南)教導第1師(師長鄧龍光)第1團上校團長。
1928年3月教1師改稱第4軍教導師(師長鄧龍光),仍任第1團上校團長。8月教導師併入第4師(師長繆培南),改任第10旅(旅長謝膺白)教導第1團上校團長。10月教1團與教2、教3團並編,改任第4師教導團上校團長。
1929年9月隨部反蔣,教導團擴編為教導旅(旅長陳芝馨),改任上校參謀長。
1930年1月第4軍擴編為護黨救國軍第4軍(軍長張發奎),改任第12師(師長鄧龍光)上校參謀長。2月第4軍縮編為第12師(師長張發奎),降任第34團(團長吳奇偉)上校參謀主任。7月調升第10師(師長薛岳)少將參謀長。12月赴德國考察軍事。
1931年6月回國,出任第1集團軍(總司令陳濟棠)少將參議。
1936年7月升任第4路軍(總指揮余漢謀)中將總參議。
1937年4月1日敘任陸軍少將。12月調任第12集團軍(兼總司令余漢謀)中將高級參謀。
1938年7月調任第1兵團(總司令薛岳)中將參謀長。12月兵團部改組為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司令長官薛岳),改任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羅卓英)中將參謀長。
1939年5月調任第9戰區幹部訓練團中將教育長。7月12日晉任陸軍中將。
吳逸志將軍吳逸志將軍
1940年7月升任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兼乾訓團教育長。
1944年3月調任軍事委員會中將高級參謀。10月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學習。
1945年1月陸大畢業後派任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會委員。
1946年7月11日獲頒忠勤勳章。10月10日獲頒勝利勳章。
1947年3月退為備役。
1948年3月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949年2月12日當選廣東省政府(主席薛岳)委員兼省航政局局長。
1960年3月當選“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代秘書長谷正綱)台北區兩權第一研究組召集人。
1961年11月11日在台灣台北無疾而終。

人物生平

吳逸志系豐順縣豐良鎮莘陂村人,1896年11月11日出生,原名錫祺,字福勝、學行,曾用名亨德、合德。其父吳少蓬,清歲貢生,博通經史,為學界泰斗,桃李盈門。其母王純貞,豐順縣建橋鎮人,善良、賢淑,旺夫益子。所以,吳逸志得以幼承庭訓、孔孟思想早植根基。
吳逸志小時候曾在家鄉莘陂村私塾龍田書室讀過書,也曾替人當夥計煲茶掃地。後來,經人提攜到廣州黃埔陸軍國小就讀,畢業後,於1914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保定軍校。
吳逸志所在的軍校六期,同學當中,葉挺、顧祝同、薛岳、余漢謀、吳奇偉等,都曾在中國近現代史中驚鴻閃影,史冊流徽。應該說,在保定的三年學習,為他日後成為一名抗日儒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17年,吳逸志從保定軍官學校步科畢業後,毅然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之革命工作。當年,各地軍閥割據,戰亂不休,孫中山先生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府,設警衛團,吳逸志出任連長。1924年,孫中山先生將黃埔陸軍國小升格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培植革命武力,以利掃蕩軍閥,派蔣中正為校長,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吳逸志為該校教官。
1925年吳逸志率軍參加東征,掃除軍閥惡勢力,立下輝煌戰功。回師廣州,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團長,成為粵軍中一顆熠熠升起的希望之星。1926年7月,吳逸志任第四軍團團長,率領全團官兵在廣州參加誓師北伐大會後,進入湖南長沙,轉戰於湖北鹹寧,攻打直系軍閥吳佩孚。
北伐成功後,吳逸志轉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總參議。總司令部設於廣州市,總司令陳濟棠、參謀長繆培南皆是其戰友,是時日寇囂張,廣東沿海常受其害,當局為培植英才,以公費留學方式,選送吳逸志到當年軍事設施為全球之冠的德國國防大學實習軍事兩年,再到柏林大學攻讀政治經濟系。這期間,吳逸志利用假期,自費到歐洲各國詳細考察,廣開眼界。其間曾受當局重託,通過關係,向德國採購新式武器,充實國防,準備抗日之用。
吳逸志奉親至孝,自歐洲考察歸國,欲為其父少蓬先生做八十大壽,吳逸志高興接受了父親的遵囑,以祝壽金辦學建校,營建了一座可容500多學生就讀的松崖學校。
“千里長圍戰洞庭”
吳逸志於1937年4月1日任少將。是年,日寇侵華,全民抗戰開始,他脫去儒服,披上戎裝,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當南京淪陷後,北伐名將薛岳將軍出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吳逸志出任參謀長,轄區包括江西、湖南等省。他們二人在東征、北伐時,是同甘苦共患難的袍澤,密切配合,情同手足。1938年,他倆率軍參加江西德安萬家嶺戰役,殲滅日寇精銳部隊一個師團,轟動全國,震驚世界。
抗日戰爭是一場偉大的民族救亡戰爭。在這場民族聖戰中,以長沙為中心的湖南成為中國正面抗敵的一個主要戰場。
1939年7月12日,吳逸志升任中將,並在中央訓練團將領班及陸軍大學受訓結業。是年9月,日軍為消滅我軍第九戰區主力並占據長沙,向我贛西北、湘北發動猛烈進犯。薛岳將軍和以吳逸志為首的參謀部採用“後退決戰”的方針,先在贛北高安、湘北新牆河英勇阻擊,後撤退至長沙近郊。10月4日,我軍發起攻擊,日軍力戰不支,被迫退回戰前陣地。此次會戰,中日雙方投入兵力共40餘萬人,中國軍隊奮勇作戰,粉碎了日軍“以戰迫降”的狂妄企圖,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時任八路軍參謀長的葉劍英於10月7日為《新華日報》寫的一篇社論《論長沙的勝利》指出:“這是抗戰三年來第一個偉大的勝利!”
第一次長沙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以後,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的第一次攻勢,也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首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戰前態勢的一次戰役。獲勝後的吳逸志感慨萬端,豪情滿懷,揮筆寫下《長沙會戰大捷十首》,其一:
千里長圍戰洞庭,聲聲鼙鼓耳邊聽。
雄師盪盡胡塵穢,重見湖峰入眼青。
其中,“千里長圍戰洞庭”的名句,當年獲時賢三百餘人賡詠,成為一股相當熱絡的詩風。
長沙會戰第一次大捷後,有一天,蔣委員長突由重慶飛抵湖南,在嶽麓山臨時行營會見薛岳將軍和吳逸志參謀長,指示今後當以訓練重於作戰為核心。隨即成立專門培養軍官的戰乾團,蔣介石兼任團長,吳逸志任教育長,負責全團的教育和訓練工作。吳逸志將他的軍事著作與實踐中的體會相結合,向學員親授“圖上戰術”、“沙盤戰術”、“模型戰術”等內容。在湘鄂贛戰區的南潯線上,當日本騎兵趾高氣揚、縱馬疾馳之時,他派人巧妙地用一袋袋的黃豆撒在馬路上,致使日軍人仰馬翻,束手就擒。
當年,軍事委員會還成立軍訓部入伍生第二團,向社會知識青年招考,同樣由戰區參謀長吳逸志兼任教育長。吳逸志認為這是豐順青年報國良機,即函請豐順一中老校長吳蕊秋轉達,結果有近50位知青北上參加。吳逸志親自接待桑梓熱血青年,安排他們到嶽麓山入伍生團受訓一年。期滿結訓,僅有數人因身體不適應被轉安置在行政部門工作外,其餘40多人,被保送至設於湖南省武岡縣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受訓,畢業後奔赴抗日戰場,各展鴻圖。由此也可見吳逸志提拔家鄉青年之良苦用心。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9月初,日本為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日軍集結12萬人,發動了對長沙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
“形勢兵爭到眼明,胸中成竹意崢嶸。”司令長官薛岳和參謀長吳逸志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在長沙及其周圍地區部署了約30萬人的兵力,計畫“誘之於汩羅江以南、撈刀河兩岸反擊而殲滅之”。此役,我軍予敵以大量殺傷,迫使日軍狼狽敗退,恢復到戰前狀態。
第二次長沙會戰大捷,吳逸志壯懷激烈,詩思潮湧,寫下《第二次長沙會戰大捷十首》,其一:
再捷鐃歌滿洞庭,又看氣繞大陵星。
可憐歷亂倭奴骨,夜雨煩冤帶血腥。
從此,時人稱吳逸志為抗日儒將。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為防止中國軍隊策應英國在香港、九龍及緬甸的作戰,並打通在長沙受阻四年之久的粵漢交通線,發動了第三次對長沙的進攻,並氣焰囂張地聲稱“要到長沙過新年。”
面對日軍的猛烈攻勢,薛岳將軍和吳逸志參謀長制訂了“天爐戰”計畫,決定將敵人誘至爐底,即撈刀河與瀏陽河之間,從四面八方將敵包圍,以強大的火力猛烈攻擊,猶如點燃一座巨大的火爐,將敵軍燒為灰燼。
對於長沙會戰的勝利,海內外同胞和同盟國友人,一致歡騰慶祝。中共創辦的《新華日報》也於1942年1月11日發表《論長沙保衛戰與目前軍事任務》的社論,高度評價長沙大捷,指出了它的重大國際意義。
海內外同胞,對參加長沙會戰的第九戰區官兵進行熱忱的慰問,吳逸志接受了全國慰勞總團的慰問和獻旗,並榮獲甲等榮譽紀念章,他的抗日事跡被收入《廣東抗戰人物誌》。吳逸志又為《第三次長沙大捷喜賦十首》,其一:
兩度狂瀾靖洞庭,又傳笳鼓馬前聽。
星沙依舊金湯固,一樣丹心照汗青。
吳逸志的愛國情懷和儒將風範,躍然紙上。
“一樣丹心照汗青”
1948年3月,吳逸志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廣東省代表。次年2月12日任廣東省政府委員,交通部廣州航政局局長兼治海航政局局長。同年秋,從海南經澳門轉赴台灣。1958年前後任“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台北區兩權第一研究組召集人和廣東同鄉會顧問。
1961年11月11日上午八時,吳逸志偕夫人羅蕙英赴祭羅卓英將軍途中,因心臟冠狀動脈栓塞而猝死,享年66歲。下葬於台北市郊士林鎮內兩廣公墓。祭悼者甚眾。
吳逸志被譽為儒將,軍事著作頗多。主要著作有《實際統帥法之概述》、《德安萬家嶺大捷回憶》、《模型戰術概要》、《抗戰五年我軍戰見戰法之研討》、《現代軍人》、《為政與論兵》、《國家盛衰之理》、《南潯抗戰回憶》、《長沙各次會戰記》、《做人與做事》、《現代人與現代青年》等。詩文甚豐,另有專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