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花園村

吳花園村隸屬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位於市區文化路以東,工農路以南,東與孫故事相接,南與東升相鄰,花園路、鳳城東大街從村中穿過。全村有341戶,701口人,耕地12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吳花園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
  • 人口:701口
歷史沿革,經濟生活,人文歷史,人物事件,

歷史沿革

據《康熙萊蕪縣誌》記載:“東廂保·吳家花園”。據《吳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吳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相傳古時此處為一片天然花園,冠以姓氏,故名吳家花園。吳花園村中多為吳姓,另有郭、李、張、朱等姓,各姓村民相處融洽。

經濟生活

1991年,村辦企業第三塑膠製品廠生產的“合眾牌”塑膠打包帶被評為省優產品,村中的城東汽修廠本著講求質量信譽、為用戶提供一流服務的宗旨,被譽為國產“病車”的“放心醫院”,1994年,被評為市汽修行管處和辦事處的先進企業。村民吳文濤在青島學成歸來,自籌資金,抓住商機,在1997年5月1日創辦萊蕪市海星電腦學校。經過5年多的努力,海星電腦學校已擁有高檔電腦280餘台,在萊城、鋼城和部分鄉鎮有12個教學點,專兼職教師32人,均為計算機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成為我市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電腦學校,是在職幹部職稱微機培訓、職工繼續教育、下崗職工微機培訓、職工崗前培訓的理想學校。村民吳茂恩、亓光祥、吳希朴等人分別建起了花圃,所種植的花卉苗木走進了千家萬戶,有些花卉苗木還遠銷到濟南、青島等地,使吳花園村變成了真正的大花園。
1985年村民用上了自來水;1998年村里安裝了有線電視;現在村里電話普及率已達78%,正在構建電話虛擬網。1996年村里成立了文藝宣傳隊,耍龍燈節目在當年正月十五參加了全市文藝匯演,受到了全市人民的好評。
吳花園在2000年4月開始進行舊城舊村改造,到現在為止,已拆遷70多戶,改造40多戶,16000平方米,投資約800萬元;硬化水泥路面l萬多平米,投資近200萬元;建成了長青街、花溪街、花園前大街、昌盛街等主要街道;另外村中還建成了東苑開放區,共建9棟商品住宅樓,計27000多平方米,投資近1000萬元。村中還將繼續投資,完善東苑開發區的各項配套設施。
近年來,吳花園村大量土地被國家徵用,耕地越來越少,村民在村兩委的領導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揮靠城優勢,依路興商,揭開了吳花園村發展的新篇章。

人文歷史

吳花園村有很多人從事革命。在著名的萊蕪戰役中,他們自覺組織起來,送軍糧、救護傷員、看俘虜,為萊蕪戰役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朝鮮戰場上,吳茂常、吳希默英勇獻身,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吳花園村歷來重視教育事業。村中學堂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由吳花園、董花園、石家莊三村村民按地畝籌措基金。當時由吳伯簫之父吳式聖負責監管學堂建設,對於建築材料要求非常嚴格,土坯必須50斤一塊,絲毫不能馬虎。後來改名為吳花園國小,1993年與育紅國小、石家莊國小、東升國小合併為現在的鳳城街道辦事處中心國小。據村民說大躍進及以後困難時期,村里成年人在大食堂吃糠咽菜,將少有的細糧留給孩子,攤煎餅,煮豆子鹹菜,派專人送給在校學生吃,鄰村的學生羨慕不已。家家戶戶都很重視學生的學習,正因如此,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村里共有30餘名大專以上畢業生。吳軍在1987年考入上海同濟大學,是村里第一名本科大學生,也是村中的第一名博士,現在上海從事國際證券研究。
吳花園是中國著名現代文學家、教育家吳伯簫的故居。吳伯簫在這裡出生,在這裡結婚。吳伯簫故居在1997年被市政府命名為萊蕪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吳茂常  吳希默
二、歷任村支書
1945年-1955年  吳希聰
1955年-1958年  吳希棟
1958年-1959年  吳希朴
1959年-1961年  吳希朴(大聯社書記)
1961年-1963年  吳希朴(吳花園兼董花園書記)
1964年-1974年  吳希棟
1975年-1995年  吳修德
1996年-  吳茂生
三、歷任村主任
1945年-1955年  吳希廣
1955年-1958年  吳希棟
1958年-1959年  吳希朴
1959年-1961年  喬京典
1961年-1963年  吳希燦
1964年-1990年  吳希朴
1990年-1996年  吳茂長
1996年-  吳茂信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吳伯簫  曾任全國文聯理事等職,已故
吳希滋  河南省食品公司書記兼經理
吳希辛  浙江農業大學黨總支書記
吳式本  曾任寧波幣港務局總指揮,已病故
吳茂滋  萊蕪市經貿委副主任、萊蕪市安監局局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吳希平  鳳城街道辦中學高級教師
吳茂進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高級教師
吳秀鳳  鳳城高中高級教師
吳希宣  萊蕪一中高級教師
六、吳伯簫
吳伯簫,1906年3月13日(農曆二月十九日)生於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吳花園村一半耕半讀的富裕家庭。原名吳熙成,字伯蕭,曾用筆名有山屋、天蓀、叩天,發表有關教育方面的文章,曾屬名齊延東。
吳伯簫7歲從父讀書,後在縣城高小讀書,1919年(14歲)考入省立曲阜師範學校讀書,在班裡年齡最小,學業成績最好,入校不久任學生會幹事。在“五四”運動思想影響下,參加罷課、查日貨、宣傳民主、科學等活動。1924年畢業後,經同鄉介紹,在曲阜孔家府館教孔德成英語一年。1925年夏考入北京師範大學。1931年大學畢業後,在青島大學校長辦公室任事務員,結識聞一多、洪琛、老舍、王統照、孟超等,常定期聚會,各帶小說、詩歌或散文,大家傳閱、品評、議論。1935年任濟南鄉村師範學校教務主任兼國文教員,暑假期間回到青島,與老舍、王統照、臧克家等創辦《避暑錄話》。1936年任萊陽鄉村師範校長。
1938年4月,他隻身投奔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結業後接受毛澤東“努力奮鬥”的題詞。當年10月參加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的“抗戰文藝工作組”,過了6個月的戰地生活。l939年回到延安任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秘書長,參與編輯《文藝突擊》,併兼任中國女子大學教師。194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邊區政府教育廳任中等教育科科長。
1942年5月,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聆聽毛澤東講話,進一步確立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1947年7月,在全國第一次文代會上被選為文協委員、秘書長。1951年任東北教育學院院長。1954年春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長,並任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所長。1981年10月11日訪問英國,隨後當選為全國文聯理事。1982年8月10日病逝,享年76歲。一生作品200多篇。
三年困難時期,吳伯蕭連續寫了一組回憶延安革命時期戰鬥生活的散文《延安》、《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等,這些散文,樸實無華,真摯感人,被編入中學語文課本,成為青年學習的好教材。
①吳伯簫著作書目:
《羽書》 (散文集)1941年,文化出版社。
《黑紅點》 (散文集)1947年,東北出版社。
《潞安風物》(報告文學)1947年,香港海洋書屋。
《出發集》 (散文集)1954年,新文藝出版社。
《煙塵集》 (散文集)1955年,作家出版社。
《北極星》 (散文集)1955年,作家出版社。
《忘年》 (散文集)1981年.作家出版社。
《吳伯簫散文選》 198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②翻譯書目:
《波羅的海》(詩集)德國海涅著,1957年,新文藝出版社。
③吳伯簫故居
位於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吳花園村。為四合院建築,占地南北長20米,寬16米,有房17間,其中北屋6間,南屋4間,東西屋各3間,西北大門1間。從舊貌看,房屋整齊對稱,現已翻修。坯磚結構的3間南屋,青瓦蓋頂,古樸拙厚,據說這是吳家的正房屋,吳伯簫在這裡出生,也在這裡結婚。該房是由其祖父吳漢祥於同治二年(1863年)建造的,1933年、1947年和1982年分別進行過翻修。1992年12月,吳伯簫散文作品研討會期間,吳花園人出於對吳伯簫的尊重、懷念之情,把他的故居修繕一新,迎接了來自省內外20多名文學界知名人士。西南角的一間南屋為陳列室,陳列著吳伯蕭生前用的桌、椅、床等生活用具,牆上用照片、文字、展板的形式概要地再現吳伯簫的一生。
1977年11月25日,吳伯簫故居被批准為萊蕪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8月16日正式立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