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村

吳興村

吳興村,隸屬於河北石家莊正定新安鎮,南距縣城8公里,東北方向距鎮政府4.5公里。

基本介紹

村名由來,建制沿革,村民結構,村莊起源,石牌坊,歷史文化,地理位置,

村名由來

吳興村,該村建於後漢初年,當時此地是四面環水,中間高的崗坡。
時有一姓吳的將軍在此看守草料場,供應犍鄉(即現在的權城村)的軍馬食用。由於吳將軍長期任職,兵將家眷及一些村民相繼而來,以耕織為生形成村莊,就以吳將軍的聲譽,取名吳興沿用至今。

建制沿革

1953年置吳興鄉,1959年改管理區,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吳興鄉,1989年更名新安鎮

村民結構

吳興村的男女姓氏,加起來多達40餘個。而、王、於、趙、李是村裡的幾大姓氏家族,谷、鮑、戴、褚、楊等姓氏家庭所占比例很小,有的甚至是孤姓。
改革開放促進了人口大流動,外鄉男子入贅落戶,大學生搞來了外國洋妞對象,以及從川、桂、滇和東北、承德遠嫁而來的女子,其姓氏、民族多樣化,使得古老的吳興村的家庭人員結構在悄悄發生著變化.成為擁有100%漢族家庭並吸納滿\回\蒙古\赫哲等少數民族人口的的團結村莊。

村莊起源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從吳興村老輩人口中,了解到我們的先輩,除部分是將軍屯兵卒的後裔,少數是落荒逃難或做生意定居這裡外,大多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徙而來。據史料記載,從洪武三年到永樂十五年的50年間,明朝從山西大量移民到河北。
在石家莊地區也出現了許多移民集聚的村落,這裡其中就有吳興村。因為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明朝時在洪洞城北2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樹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陰下通過。
汾河灘上的老鴰在樹上構窩著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成了移民集聚之地。移民遷徙臨走之時,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和老鴰窩,告訴小孩“這裡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為此,大槐樹和老鴰窩就成為移民懷念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籍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在何方何地,都說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

石牌坊

吳興村修建牌樓銘記
吳興村地處華北平原,古城正定腹地。據考,吳興村村落形成於戰國先秦時期,唐朝謂:恆府壽陽原,明朝初年始稱:吳興屯;至民國時期改:吳興村;至今吳興歷史悠久,村風淳樸。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村容村貌改觀,按國家“建美麗鄉村”大政方針,吳興村第十屆黨支部、村委會順天時,應民意,繼2015年1月完成《吳興村志》印製後,於2015年仲春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決定以募捐籌資方式興建吳興村歷史上第一個標誌性工程——石牌樓。此後,村委會成立石牌樓籌建和募捐小組,多方考察,公開招標,全體幹部不辭辛苦、恪盡職守,也湧現出很多可敬的籌建和捐獻事跡,體現出吳興人的優良傳統,為石牌樓的順利建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石牌樓於2015年7月25日開工奠基,至2015年12月12日竣工,歷時141天,一座雄偉壯麗的矗立於村南中軸路上,工程得以鑄就,可謂渾然天成,人所共期。
自建牌樓意起,村委發出倡議,村內男女老幼,在外工作人員、各界友好人士及駐村企業悉勝心,群起回響,添磚加瓦,共襄斯舉。
概捐贈者人數眾,是為銘,以曉後人。
二零一六年元月

歷史文化

拉耩耬的由來
正定自古就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鎮,農耕業的民展以及歷史文化的影響,使得拉耩耬這一民間藝術在此孕育而生,正定拉耩耬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
相傳,清朝末年,吳興村某貧窮家,生活困苦,家徒四壁,全家大小五口人以給地主耕地掙活命糧,一邊拉耕耬一邊哭訴生活艱難, 咒罵地主的殘忍。聰慧的吳興藝人將耩耬與武術融為一體,加入六全刀和花槍的表演,形成了拉耩耬最初的表演形式,後經幾代藝人不斷改良和完善。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吳亂子等民間藝人將耩耬表演,融入現代的秧歌舞蹈元素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吳興農民與地主進行口語鬥爭的經過。使傳統的民間文藝更貼近現代人的審美標準。
拉耩耬是吳興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發展起來的一種地方性的民間藝術,再現了農耕時期的勞作方式。是勞動人民創造生產的有利象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對於研究冀中平原的民風、民俗有著重要的意義。為農業學術研究起到了推動和借鑑的作用。

地理位置

吳興村,位於正定縣中部,東北方向是新安村,北邊是三莊子(即南王村、柳樹科村、李家莊村),西北方向是窯上村,西邊正西是秦家莊村,西南方向是於家莊村。
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新安鎮吳興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