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自光

吳自光同志1954年6月出生於江蘇淮陰,1979年8月考入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1983年7月畢業分配到淮陰縣中學任教,1991年8月調入江蘇省清江中學,199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4年8月調入南京市第十二中學工作。任教以來,已經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育教學工作卓有成效,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廣泛好評。多次參與市級教學督導與職稱評定工作。是一位深受學生愛戴的優秀語文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自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淮陰
  • 出生日期:1954年6月
個人簡介,有意義課堂,評價,

個人簡介

吳自光,男,1954年6月出生於江蘇省淮陰縣,1973年元月高中畢業,1979年8月考入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1983年7月
吳自光
別注意下列方法的運用。
(一)確定一個好的主題
每篇文章都有主題,它是作者對文章所記寫的內容的總的看法或評價。在文章中,它是統率一切的靈魂,是貫穿全篇的紅線,文章的選材、剪裁、結構、語言、表達等等,都要以此為據,自覺受其約束。
衡量文章主題確立是否夠好的標準是:
1.正確指所確立的主題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符合正確、高尚的審美觀與價值觀。
2.鮮明指文章的主題必須明確表示作者對所記寫事物的理性判斷和感情傾向。
3.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主題,全部的記敘都必須圍繞它展開。有些材料的運用看似旁逸斜出,其實它們一般都是為了深化或升華主題。
(二)精心選擇材料
記敘文的寫作,無論是記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首先要解決的是內容問題,為此,作者必須儘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對象,儘可能多地占有材料。而作者所掌握的材料能否成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關鍵在於選擇和取捨,對此,著名作家茅盾形象地說“要像關卡的稅吏們的百般挑剔”。具體說來,這“挑剔”的標準就是:
1.圍繞和突出主題所有占有、積累的素材,以文章的立意為標準,只有能說明和突出中心的,才可選而用之。反之,與中心無關,則應舍而棄之。
2.真實而典型真實指生活中確有其人其事,而非虛構或杜撰(這是記敘文和文學作品的根本區別)。但真實的材料只有能反映事物本質,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才能恰當地表達主題,這就是“典型”的要求。
3.新穎而別致指選擇別人未發現、未使用的材料,或者賦予別人已發現、已使用的材料以新意。
(三)謀定恰當的表現方法
記敘文的表現方法,就是行文的具體技巧。具體包括:
1.線索安排一篇記敘文,哪怕只是記敘一件具體的事情,也應有一條把材料貫穿起來的線索,如果所使用的材料較多,線索的作用更顯得重要。記敘文的線索在具體的文章中可以表現為多種形態,如時間線索、感情線索、邏輯事理線索等。
2.詳略剪裁文中使用眾多的材料,最忌半斤對八兩式的平均用力。一般說來,只有那些最能表現文章中心、最能表現人物個性、最能揭示事物本質的內容,才應詳細具體地展示,而那些在記敘中只起交代或銜接作用的內容,則應略寫或省寫。
3.結構和內容的調度相對於議論文等文體,記敘文的結構安排更加靈活自由,但如何開篇即引人入勝,結尾讓人回味無窮,在結構安排上,是大有講究的。比如,在記敘順序上,我們就可以使用倒敘、插敘等手段,使文章波瀾起伏,搖曳生姿。
“文似看山不喜平”,記敘展開的過程講求波瀾起伏、搖曳生姿,我們除了注意記敘順序的安排外,還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虛實法如李樂薇的《我們空中樓閣》,實寫小屋的風景,虛寫寄託於小屋的生活志趣。
(2)抑揚法如唐弢的《瑣憶》,開頭說魯迅“多疑”、“世故”、“脾氣大”、“不容易接近”,這是“抑”,它造成懸念,引起讀者的思索。接下來講述幾個故事,通過故事表現魯訊先生對青年平易近人、親切熱情的特點,以及他對那些攀附闊佬的奴才、偽裝的道學者、滿嘴昏話的騙子、燒殺搶掠的屠伯的“脾氣”和“罵”,這些都是“揚”,先抑後揚,很好地表現了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人格。
(3)離合法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主要是懷念藤野先生,開頭卻用很大篇幅描述上野的櫻花、“清國留學生”、中國留學生會館、仙台幾個職員的操心、居室的變換等等。這些似乎“離題”的文字,卻顯示了藤野先生與“我”交往的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突出了師生之間關係的深刻意義。在記敘了藤野先生對“我”在學習上的種種幫助之後,文章又插進日本學生輕視、嘲弄的一場風波,“我”看電影后的變化。這又一次的“離題”,實際上將“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推向高潮,使文章的主題表現因為這些材料更高層次上的“合”更顯深沉和厚重。
4.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一般的表達方式指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記敘文當然以記敘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卻並不排除使用其他手段,只是,對它們的使用要特別慎重,可用可不用時,堅決不用;必須用到時,也儘量簡省筆墨。千萬不能下筆滔滔,掩蓋或扭曲記敘文的文體特徵。

有意義課堂

所謂有意義的課堂,就是指教師在新的理念指導下創建出來的能夠培養自主的學習者,也就是能夠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並養成終身愛好學習的學習者的積極、有效的課堂教學過程和環境。在課程改革逐步深入並得到廣大教師認可的今天,這個話題對於不少教師來說可能還是比較沉重的,不少人還是“戴著鐐銬在跳舞”,但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大勢所趨,又對我們發出了“時不我待”的呼喚,因此,創建有意義的課堂的責任已經歷史地落到我們肩上。
一、創建有意義的課堂必須走出如下幾個“誤區”。
(1)教師主導論。多年來,人們習慣於把教師稱作課堂教學舞台上的導演,而學生順理成章地成為演員,實際上學生扮演的是傳統的知識接受者的角色,其主體地位常常被教師自覺不自覺地全方位地取代了。這樣,“授人以魚”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教學方法和過程,它扼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遏制了學生的創造性,使教學園地成為滿堂灌者、越俎代庖者、罰學生抄作業者的一統天下,而我們失去的則是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師生、生生的有機互動,丟掉的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課堂,實在是要大加鞭撻,儘快摒棄的。
(2)學生助手論。教師是主導,學生理所當然的成為“助手”。助手做了哪些事情呢?幫助老師布置作業,收收作業本,向老師匯報有哪些學生作業未完成,如此而已。這樣的課堂,與教學改革的形勢與要求實在是大相逕庭,如果我們不把學生放到應該具有的位置上去,課程改革的力度再大,恐怕也會出現穿新鞋走老路和新瓶裝舊酒的局面吧。
(3)師道尊嚴論。不可否認,我們的學生尊重老師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那種陳腐的師道尊嚴觀在今天無論如何也是不合時宜的。因為教育改革的形勢已經給教師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難魏書生老師在這方面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值得我們去深思和研究。他一個人身居教委主任之職,還做兩個班的班主任,教兩個班的語文課,一年中有一半以上時間不在家上課,而這兩個班學生的語文卻學得很好,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它要求我們與時俱進,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成為教學改革的促進派。否則,等待我們的只能是退出歷史舞台。
(4)、教師桶水論。宋代朱熹說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名言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都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即與時俱進,否則就會落後於時代從而失去生命力。教師這個職業也是如此。“桶水論”的偏頗在於其未能突出教師觀念、知識更新、發展的時代意義,因而顯出其一定意義上的滯後性。因為在當今時代,教師原先的一桶水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素質教育和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所以要做一個合格的乃至優秀的教師,需要的就不僅僅是一桶水,而是一條川流不息的充滿著青春和活力的河流,方能滿足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才能在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頭,做好素質教育的領頭羊和帶路人。如果我們還滿足於一桶水,滿足於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就會在競爭的年代中失去競爭力,而成為時代的落伍者。
二、要想創建出有意義的課堂,必須在消除以上誤區的基礎上,牢固確立以下幾種意識,才可能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有意義。
(1)平等互動意識。美國的羅傑克(DeanG.Rojek)說過,“進入教室作演講容易,但要與學生形成高質量的交流卻很難。”實際上,他已經給我們暗示出這樣的意思,就是要做到摒棄單一的“演講”式授課,注重確立平等互動教學觀。因為教師要想使課堂變得有意義,充滿生機和活力,首先就要把自己擺到與學生平等的信息傳播者的位置上來,而不是做那種純粹的知識的灌輸者,這是創建有意義課堂的前提;另外,要使課堂教學變得生機勃勃,就必須努力形成高質量的師生互動關係,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變成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發展形勢,才有可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較大水平的挖掘和發揮,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2)激發“自我”意識。正如美國沃爾布特(James.walteas)所說的那樣,“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留在學生心中的是塑造人的老師。”他告訴我們,教師的天職就是塑造學生的心靈。而塑造學生心靈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喚醒學生心中被舊的傳統教學模式磨滅殆盡的可貴的“自我”意識,牢固樹立“有效學習”的觀念。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學生已經成為一種學習或者說是答題的機器,三點一線式的循環往復,一天七八節課的“苦役”的折磨,學生的自我何存?個性安在?即使個別學生“偶爾露崢嶸”,恐怕也會被老師的苦口婆心征服,誰又想落得一個“壞學生”的名聲呢?!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有的只會是被動的接受和機械的模仿,怎么可能出現自我的發展和個性的張揚呢?我們應從平等待人的角度,從促進人的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去實踐,去身體力行,去孜孜以求,去激發學生的自我意識,去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智慧的種子,讓它們在有意義的課堂這片沃土上生根開花結果,這樣,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潛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會真正有希望。這時,我們才會感受到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的快樂,才會認識到我們創建有意義課堂的真正價值。
(3)優質服務意識。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到二十一世紀,教育已經面臨著為廣大學生提供優質服務的問題和挑戰。而教師要做的,毫無疑問就是要“服務育人”,誰能說教學不是一種特殊的服務?誰能說管理不是一種主動的服務?我們誰都會講出這樣的話,“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但我們應該悟出其中的真諦就是“服務”二字,只不過我們這種服務是塑造人的靈魂、培養祖國未主人翁的,何樂而不為呢?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以百倍的努力,去為後來的學子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做到“珍視自己的學生,就像誠信的商家尊重顧客,大律師尊重客戶,德高望重的醫生尊重病人一樣尊重學生”(格林ShawnM.Glynn)。
(4)學法指導意識。目前,課程改革已在全國許多地區廣泛推開,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也已經被許多教師引入課堂,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增添了亮麗的色彩。這時,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孰優孰劣早已涇渭分明。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廣大教師要敢於和善於超越自我,把研究的重點從研究教法上轉移到研究學法上來,努力使我們的學生儘快地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使學生學會探究,學會總結,學會反思,學會自主學習,學會自我超越,不但會獲取“金子”,更能獲得“點金術”,從而使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的願望最終成為現實,課堂定會變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陣地。
(5)生成創新意識。當代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過程是一種意義建構與動態生成的過程。在生成的機制上,該理念以“自組織理論”這一後現代主義的教育理論為依據,強調合作、互動與環境這三方面的生成條件,從而建構出生成-創新-動態生成這一理念的基本特徵:非預設性、情境性、發散性和連續性,並且十分注意研究課程的價值取向與教學過程生成狀態的聯繫與發展、影響與制約等多方面的關係。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突出課程開發意識與課堂創造生成行為的關係,對課堂中生成資源實施有意識的開發與重組,促進教師教育智慧與教學藝術即教學素養和教學境界的提高,從而使教學活動成為自覺地走向生命創造生成的教學過程,努力使教師的智慧、學生的潛能都得到較大限度地發揮和運用,師生在創造生成的良性循環中教學相長,相得益彰,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意義。

評價

吳自光同志熱愛教育事業,專業基本功紮實,勤於鑽研,參加多項市級以上教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有數十篇教育教學論文在省級以上專業報刊雜誌上發表,有多篇論文在省級以上論文比賽中獲獎。認真研究新課程、新課標,積極參與有關教輔用書的編寫工作,主編教輔用書多本,撰稿兩百多萬字。任教以來,已經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育教學工作卓有成效,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廣泛好評。多次參與市級教學督導與職稱評定工作。是一位深受學生愛戴的優秀語文教師。吳老師儘管在教學方面很有建樹,但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仍然一絲不苟,勤勤懇懇。他還經常把在教學中的感受隨時記錄整理,進而修改成為一篇論文。他表現出的平易人格,虛谷胸襟,讓人油然佩服。他還經常告誡它的學生,做什麼事都要靜心坦蕩,不要浮躁,要耐得住寂寞,務實勿虛,不僅要把教書當作職業,更要當作一門事業。寥寥數語,讓學生獲益非淺,並在以後的從教之路上明確方向,堅定信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