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纘姬

吳纘姬

吳纘姬(1729-1779),字緒三,號存齋,別號嘉湖。祖籍福建莆田,渡瓊始祖吳賢秀(唐乾元乙亥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於唐永貞元年(805年)奉順宗皇帝密旨離京遷入海南,始居瓊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纘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男
簡介,生平,

簡介

始祖吳賢秀二十六世孫吳善長於明朝永樂年間,從瓊山張吳村遷入澄邁,在南渡江瑞溪鎮河段的北岸下邊搭茅寮而居,當時叫“下潦村”。後來覺得“下潦”兩字不夠典雅,於是改為“夏僚村”。  夏僚村整個村子分為三塊:夏僚上村、夏僚中村、夏僚下村。吳纘姬的故居在夏僚下村。
雍正七年已酉(1729年),吳纘姬出生於夏僚村。他自小聰明穎悟,博覽群書。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中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寅恩科成進士,殿試二甲,考中進士,成為澄邁縣歷史上僅有的三進士之一。

生平

吳纘姬在學堂里讀書總是表元檔糊現突出。有一次老師有意試探他的聰明才智,當晚不準他點燈讀書,但又指定他第二天要背出某篇文章。吳纘姬明知老師有意考驗他,他機靈一動,便有了對地道辣策。等到夜幕降臨的時候,他悄悄地到野外捕捉螢火蟲,裝在一個小布袋裡帶回學堂,在被窩裡偷偷地用螢火蟲的閃閃螢光讀書。翌日早晨,老師要他背書,以為他昨夜沒有燈光讀書,肯定背不出來。怎知吳纘姬卻背得滾瓜爛熟,一字不漏。老師和全學堂的學生都深感奇怪,說他是個奇人。旋碑殃淋
吳纘姬不但聰明伶芝催危謎俐,而且性格活潑,就連玩小孩遊戲都與眾不同,別出心裁。他將五色紙剪碎,塗上香糊,撒在螞蟻洞口,讓螞蟻沾上五彩繽紛的五色碎紙爬行,就像千軍萬馬,舉著幡旗,浩浩蕩蕩地在行軍,他邊觀看邊喊口令,像在點兵遣將作戰,引得小朋友圍觀喝彩,興趣十足,他謂之是“點兵遣將”遊戲。
吳纘姬的舊居坐落村子中間,這是一間三格併合的十柱十三桁的土木結構的農村傳統磚牆瓦笑榜頂屋子。據吳纘姬後代稱說,舊屋原建四面風牆,都採用長約50厘米、厚約30厘米、寬約25厘米的方塊岩石建築而成的。由於舊宅低矮,居住不舒適,後代子孫進行了維修,填高宅基,加高風牆。除了木桷全部更換,橫架木桁換了幾支,瓦片增添一些以外,其餘的墊柱石、木柱、屏風都保留原來的材料及形狀,至今已有270餘年的歷史。可見這屋子當年建造所選用木料之堅固。舊居東邊是一排橫廊,為廚房、柴房和農具雜物房。舊居後院有用水泥築起來的100餘平方米的曬穀場,四幾恥跨周用石磚築起圍牆,專為吳家所用。
吳纘姬父親吳國華是當時村中有文化而又深諳禮教之人。他對吳纘姬在學習方面管教極嚴,經常坐在吳纘姬身邊監督他讀書學習。再加上吳纘姬天資聰穎,勤勉好學,他小時候就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參加鄉試中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赴京參加朝廷會試榮中進士,殿試二甲。捷報傳歸故里,雙親以及鄰里無不歡騰。吳纘姬不想出仕當官,返歸瓊南任瓊台書院掌教(即今校長之職)。他在瓊台書院掌教三年,辦學成績突出,學風良好,生徒尊敬,家長欽佩,使瓊台書院名噪一時。後來,吳纘姬奉旨出任江西省廣信府鉛山縣知縣。他在任上力除政弊,造福於民,捐資修理文廟,振興教育,教化民風,重振民魂,人才輩出。吳纘姬大膽破迷信,不信風水邪說,開通了傳說有損害當地朝廷命官而遭人為堵塞多年的壕溝,引水灌溉幾百頃良田,使農作物大獲豐收,老百姓獲得實惠,到處稱其功頌其德。
吳纘姬後來請求辭官,返回店糊膠故里夏僚村,贍養母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吳纘姬在故鄉病故,享年50歲。
吳纘姬是吳氏渡瓊始祖吳賢秀第四十一世孫,原配黃氏為妻,生一男吳立倫,續娶京城符氏,也生一男吳立誠。吳立誠出嗣,遷居本縣境內金安農場吾祿村;吳立倫仍居原地夏僚下村。吳纘姬的後裔繁衍至今十世,直系後裔及家屬成員120多人口,真可謂子孫滿堂,家興族旺。
吳纘姬是吳氏渡瓊始祖吳賢秀第四十一世孫,原配黃氏為妻,生一男吳立倫,續娶京城符氏,也生一男吳立誠。吳立誠出嗣,遷居本縣境內金安農場吾祿村;吳立倫仍居原地夏僚下村。吳纘姬的後裔繁衍至今十世,直系後裔及家屬成員120多人口,真可謂子孫滿堂,家興族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