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琳

吳洪琳,1966年生於寧夏,漢族,1989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主要從事中國民族史的科研與教學工作,目前已發表論文近二十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洪琳 
  • 外文名:Wuhongli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寧夏
  • 出生日期:1966年
  • 職業:博士
  • 畢業院校:陝西師範大學
  • 代表作品:《鐵弗匈奴與夏國史研究》
人物學歷,代表著作,

人物學歷

同年考入陝兩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師從黃永年先生學習歷史文獻,1992年畢業,獲歷史文獻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
2002年,考取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專門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師從周偉洲先生學習中國民族史,2005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吳洪琳吳洪琳

代表著作

鐵弗匈奴與夏國史研究/西北民族研究叢書
作者吳洪琳 著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5-1
ISBN9787500495581
《鐵弗匈奴與夏國史研究》內容推薦
夏國是十六國時期我國北方南遷匈奴的一支——鐵弗匈奴建立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其強盛時期所領有的地區大致相當於今陝西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及內蒙古中部一帶。自407年建立政權至431年赫連定被吐谷渾所擒,存在了大約25年時間。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這一少數民族所建的政權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專門論著。吳洪琳編著的《鐵弗匈奴與夏國史研究》擬在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傳統的歷史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方法對夏國的歷史作一全面、系統的探討。《鐵弗匈奴與夏國史研究》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鐵弗匈奴的形成及其早期活動,在此基礎上對學術界關於鐵弗匈奴族稱、族源等問題進行回應。東漢末年,內遷並已經深入到中原內地的南匈奴右賢王去卑一支,在中原王朝有關民族政策的影響下,其子劉猛遷居雁門,此後又率部叛逃出塞,與興起於我國東北、因匈奴南遷而遷居匈奴故地的鮮卑錯居雜處、混血融合,形成一個“胡父鮮卑母”的新族體。此族體至劉虎時始稱“鐵弗”。鐵弗匈奴形成之後,逐漸成為北方比較強大的一支少數民族勢力,其早期活動主要是與拓跋鮮卑爭奪代北,後因多次失利而逃居朔方地區,與北方其他政權聯繫密切,接受封號,並繼續與拓跋鮮卑隔河相爭,最終以其政治中心代來城被攻破而暫告結束。第二部分,夏政權的建立及其發展。從當時北方的形勢分析了勃勃東山再起的原因以及建立夏政權的經過。夏政權建立之後,勃勃審時度勢,對當時的形勢及後秦內部的情況進行細緻的分析,為新興的夏政權制定了明確可行的政治目標,即以“雲騎風馳”、“游食自若”的方式,逐漸蠶食後秦北方的領土,最終奪取長安。在這一戰略方針指引下,夏政權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實現了既定目標,攻占了後秦都城長安,並稱帝灞上。攻占長安之後,勃勃拒絕了群臣的請求,放棄定都長安,重返統萬。對於此舉,本部分從夏國當時所面臨的政治形勢及其所處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夏國的衰弱及其歷史影響。攻占長安意味著夏國走向極盛,但同時也為其最終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預期目標的實現,使得夏國必須面對兩個比較強大的敵人:北魏和劉宋,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夏國無法向南、向東發展,只能轉而向西,因此勃勃多次攻擾西秦,與北涼聯盟。425年,勃勃卒於統萬城之永安殿,此前其諸子因太子的廢立發生了權力之爭,幾方都動用了大量的兵力,導致夏國走向衰落,最終隨著統萬城的失守、赫連昌及赫連定的被擒,夏國滅亡。對於夏國衰落的原因,本部分從內、外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除此之外,對鐵弗匈奴在夏政權滅亡之後的去向,即歸入北魏、融入吐谷渾等情況也進行了論述,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夏政權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及其對朔方地區的開發。第四部分,夏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夏國的中央職官制度主要是沿襲了魏晉以來的職官制度,但是又有著自己的特點,即隨意性和實用性;在地方行政體系上並不完全像學者們普遍認為的那樣,只設州不設郡縣。從文獻及有關考古資料來看,夏國也曾設有郡縣,至於所設郡縣的職能是什麼、是否健全,因資料缺乏無法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但從中可以看出,夏國在攻占關中地區之後,試圖在地方行政上有所作為,只是歷史並沒有給它提供這一機會而己。第五部分,夏國的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鐵弗匈奴無論是建立政權之前,還是建立政權之後,主要是以遊牧經濟為主;雖然有農業,但大多是零星進行的,而且並不一定是鐵弗匈奴本民族進行的,即使是在建立政權之後、甚至是攻占長安之後,夏政權都沒有及時進行經濟轉型。第六部分,附論——都城統萬城的研究。主要介紹和論述了統萬城遺址的考古發現及研究概況;夏國建國初期統萬城一帶的生態環境以及與此相關的契吳山的地理位置;統萬城的沿革,如與奢延城、大城的關係、統萬城的基本布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