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沖龍

吳沖龍

吳沖龍,1945年10月生,福建惠安人。教授。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現任國土資源部資源定量勘查評價開發實驗室主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礦信息系統研究所所長,兼任政協湖北省常委、中國地質學會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沖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建惠安
  • 出生日期:1945年10月
  • 畢業院校:北京地質學院
  • 主要成就:三峽壩區工程地質信息系統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地質信息系統
    陸相超厚煤層的“異地—微異地一原地混合堆積”新模式
吳沖龍簡介,成就及榮譽,經歷,科研項目,項目子課題,代表性論文,研究方向,學術兼職,主要成果,

吳沖龍簡介

主要從事地礦信息系統、數學地質、煤及石油天然氣地質等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主持、參與並完成了20幾個國家級、省部級科技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提出了地礦點源信息系統的概念模式,並且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先後、主持了“三峽壩區工程地質信息系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地質信息系統”、“全國煤炭資源資料庫系統”“1∶5
萬區域地質填圖計算機輔助系統”和“淮油氣成藏動力學模擬與勘探目標評價系統”等大型軟體的研究和設計工作。在盆地地質過程計算機模擬、盆地構造演化及其整體構造反轉、陸相超厚煤層的“異地—微異地一原地混合堆積”新模式方面,都曾取得過重要的新成果。
吳沖龍教授吳沖龍教授

成就及榮譽

曾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次,國家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2次,地礦部科技進步一等獎3次、二等獎1次,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獎1次,湖北省優秀科技論文特等獎、二等獎各1次。1992年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含能源(煤油氣)盆地分析、地礦信息系統及地質過程計算機模擬研究。目前的科研工作主要在地礦信息系統工程(數字礦山、地市地質、地質災害)、油氣成藏動力學模擬以及煤層成因領域。
學術成就
在煤田地質、石油地質、數學地質與信息科學及計算機套用的交叉方向上進行開拓性研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發現並系統、定量地論證了中國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的整體構造反轉現象,揭示了其對盆地演化及能源礦產形成、分布的意義;隨後在中國陸相盆地超厚煤層成因的研究中,提出了“異地—微異地湖泊二次混合堆積”新模式。從80年代中期以來,提出了有特色的地質礦產點源信息系統概念模式和方法體系,並且主持完成了全國煤炭資源信息系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地地質信息系統和長江三峽壩區工程地質信息系統等8個大型信息系統的設計工作;同時致力於盆地地質過程數學模擬的理論和方法探索,主持完成了三維油氣成藏動力學模擬評價系統的研究與開發,在盆地三維動態模擬、油氣系統動力學和煤變質作用的熱動力學以及礦產資源預測評價等方面,取得了較為系統的創新性成果。

經歷

1963年 9月~1968年11月,在北京地質學院礦產地質普查與勘探系煤田地質與勘查專業,學習並畢業,獲學士學位;
1968年12月~1973年10月,在貴州冶金局第一地質隊從事礦床地質的普查與勘探技術工作;
1973年11月~1979年 9月,在四川冶金局長城鋼廠從事礦山地質、地震地質技術工作,任分廠地震辦公室技術負責;
1979年10月~1982年 9月,在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能源系煤田地質專業學習,畢業並獲碩士學位;
1982年10月~ 現在,在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
歷任煤田地質教研室副主任、沉積盆地及沉積礦產研究所副所長、礦產地質系副主任、定量地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地礦信息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地礦部礦產資源定量預測及勘查評價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
1991年4月破格晉升教授;199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定為博士生導師; 1997年9月起兼任中國地質學會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
1992年 7月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4年12月經人事部審定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93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7年9月起曾兼任中國地質學會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煤田地質專業;
2001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2004年獲湖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

科研項目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子課題:“油氣成藏過程定量評價系統研製”,2009-2011。
國家863計畫重點項目子課題:“三維空間數據管理系統與分析組件研發”,2009-2011。
國家重大支撐計畫項目子課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設計信息系統研製”,2009-2010。
1. 2005年9月-2006年5月,《紫金山礦區點源資料庫及三維可視化系統》,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項目。
2.2005年5月-2006年12月,《水電工程地質三維信息系統》軟體開發,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項目。
3.2005年2月-2006年3月,《泉州市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泉州市城鄉規劃局項目。
4. 2004-2005年,主持了國家攻關項目:“南方海相構造、原型盆地演化及其與油氣藏保存關係”,編號:2004B616A-06-01。
5. 2004-2005年,主持了中國石化勝利油田有限公司勘探項目管理部“膠萊盆地原型恢復與構造地熱演化分析”項目。
6. 2004-2006年,主持了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開發分公司“中國南方區域構造與海相盆地原型演化”。
7. 2004-2006年,主持了中石化南方勘探開發分公司“中國南方海相下組合成藏條件及造區評價”,編號:2004-26。
8. 2004-2006年,主持了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中國南方東部構造與海相原型盆地演化”,編號:P04002。
9.2003-2005,《中國南方海相油氣勘查》,中石化國家級重點攻關項目,項目經費為280萬。
10.2003-2004,《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體三維可視化分析系統》,三峽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項目。
11.2002-2003,《長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統》,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重點科技項目。
12.2002-2003,《遙感地質信息提取與處理軟體》,國家863高科技項目。
13.1996-2000,《計算機輔助1∶5萬區域地質填圖系統》,地礦部九·五重大攻關項目。
14.1998-2001,《南海北部盆地油氣成藏動力學模擬與評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攻關項目二級課題。
15.1996-1999,《油氣成藏動力學模擬評價系統研製》,中國海洋石油開發總公司九·五重點攻關項目。
16.1989-1997,《地質礦產點源信息系統的開發與套用》,地礦部項目。
17.1996-1998,《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壩區工程地質信息系統》,水利部長江委員會重點項目。
18.1996-1998,《中小型陸相斷陷盆地超厚煤層聚集的動力學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9.1995-1996,《華南鎢礦資源信息系統》,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福州公司項目。
20.1994-1996,《全國煤炭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軟體》,中國煤田地質總局項目。
21.1994-1995,《中國煤變質作用的熱動力學分析》,地礦部重點基礎項目子課題。
22.1994-1995,《煤礦地質資料庫系統》,中國華能精煤公司神木分公司項目。
23.1991-1994,《典型盆地(或凹陷)天然氣運移、聚集的數學模式》國家八·五重大攻關項目二級專題。
24.1991-1994,《典型含氣(油)盆地的層序地層格架分析》,國家八·五重大攻關項目二級專題。
25.1992-199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地質信息系統》,水利部長江委員會八.五重點項目。
26.1991-1992,《浙、閩、粵東部火山岩基底沉積岩系的油氣地質條件研究》,中國石油總公司項目。
27.1989-1993,《桐柏銀洞坡金礦形成條件研究》,地礦部八·五基礎研究項目子課題。
28.1987-1992,《煤炭資源勘探區點源資料庫系統》,煤炭工業部一類項目。
29.1987-1991,《中國東部優質液化用煤形成的構造與沉積條件》,中日國際合作項目子課題。
30.1986-1990,《盆地地質信息計算機處理及成圖研究》,地礦部七·五攻關項目二級課題。
31.1986-1990,《松遼深部斷陷的構造演化》,國家七五攻關項目四級專題。
32.1986-1987,《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國家標準)的套用研究及煤田地質術語代碼》,地礦部和國家標準

項目子課題

33.1985-1986,《PC-1500袖珍計算機地質常用程式》,地礦部項目。
34.1981-1985,《中國東北部晚中生代盆地的構造演化》,地礦部項目子課題。
35.1976-1977,《用於地震預測預報的土地電干擾因素識別與排除》四川省地震局項目。

代表性論文

1. Wu Chong-long,Li Shao-hu,Wang Gen-fa,Liu Gang,Kong Chun-fang. Allochthonous Genesis Model About The Extra-Thick and High Quality Coalbed in Xianfeng Basin,YunnanProvince of Chin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2007,1⑴:97-105.
2.Gang Liu,Chonglong Wu,Junqi Liu,Weizhong Li,Xialin Zhang,Yiping Tian,Zhenwen He and Zhengping Weng. Computer-Aided Parametric Design of Dividable Borehole Histogram,Proceedings of IAMG’06: Quantitative Geology from Multiple Sources,2006,S14-17.
3. Gang Liu,Li Yu,Chonglong Wu,Keqiang Cui,Ka Sun,Shengwei Li,Yong Wu and Xinsheng Niu. A New Type of Field Geological Sketch System Based on GIS and Electronic Ink Techniques,Proceedings of IAMG’06: Quantitative Geology from Multiple Sources,2006,S11-26.
4. 李偉忠、吳沖龍、譚照華.面向勘察與管理的三峽庫區地災勘察點源信息系統.《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6.5。
5. WU CHONG-LONG,LIU GANG,WENG ZHENGPING,ET AL,Discussion on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proceeding of iamg2006 conference,proceeding of iamg2006 conference,2006,liege,belgium,2006,s11-33.
6.WU CHONG-LONG,LI WEI-ZHONG,CHENG WEN-MING,ET 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eohazard: a geological hazard explo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proceeding of iamg2006 conference,2006,liege,belgium,2006,s09-30.
7. 吳沖龍,譚照華,李偉忠等,三峽庫區地質災害勘察點源信息系統的研發,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6⑵: 123-128。
8. 吳沖龍,張善文,毛小平等,蘇魯造山帶北側構造演化的幾何學運動學特徵,地球科學,2006,31⑹: 817-822。
9. 吳沖龍,李紹虎,王根發,劉剛,孔春芳.先鋒盆地超厚優質煤層的異地成因模式.沉積學報,2006,24⑴:1-9(EI)。
10. 吳沖龍,杜遠生,梅廉夫,周江羽,孔春芳. 中國南方印支—燕山期複合盆山體系與盆地原型改造.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6,27⑶:305-315 (EI)。
11. Xu kai,Kong chunfang,Wu chonglong,Liu gang,Liujin. Ident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the Faults Base on Object Driven in Image Understanding. Geoinformatics 2006.
12. 孔春芳,吳沖龍,徐凱,李紹虎.土地信息系統教學實習課程研究. 測繪通報,2006⑷:74-76。
13. KONG Chunfang,WU Chonglong,XU Kai. Class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Urban Land-Use Information from High-Resolution Image Based on Object Multi-features. Journal of China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6,17⑵:151-157.
14. KONG Chunfang,WU Chonglong,XU Kai. The Study on Automatic Extracting the Urban-use Information from High Resolution Image Based on the Multi-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 Object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 Geology(IAMG2005) (ISTP).
15. KONG Chunfang,WU Chonglong,XU Kai. Class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the Urban Vegetation Information from High Resolution Ima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 Objects.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spectr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MIPPR05)(EI).
16. 吳沖龍、孔春芳、李紹虎等,淺談資源勘查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建設,大學教學思想與教學教學改革的探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年。
17. XU Kai,WU Chonglong,KONG Chun-fang. Extraction of the fault information in recognizing and partition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asin group in the south of north of China.MIPPR05(EI).
18. XU Kai,WU Chonglong,KONG Chun-fang. The Study on Technology of Extracting Fault Information in Recognizing and Partition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asin Group in the South of North of China. Map Asia 2004.
19.吳沖龍、李紹虎、王根發,羅映娟,陸相斷陷盆地超厚煤層異地堆積的新模式,2003⑶,地球科學。
20.吳沖龍,牛瑞卿,劉剛,孔春芳,雷世泰,劉丕德,城市地質信息系統建設的目標與解決方案,2003⑴,地質科技情報。
21.吳沖龍、劉剛,中國"數字國土"工程的方法論研究,2002,Vol27⑸,地球科學。
22.吳沖龍、汪新慶、劉剛,Study on dynamics of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Fushun Basin,2001,Vol44⑿,Science in China。
23.吳沖龍、王燮培、毛小平,三維油氣成藏動力學建模與軟體開發,2001,Vol23⑶,石油實驗地質。
24.吳沖龍、李星,多熱源疊加的岩層有機質成熟度動態模擬方法,2001,Vol22⑵,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5.吳沖龍、汪新慶、劉剛,撫順盆地構造演化動力學研究,2001,Vol31⑹,中國科學。
26.吳沖龍、何光玉、劉海濱、王燮培,油氣運移、聚集模擬的系統動力學方法,2001,《中國含油氣系統的套用與進展》第二集。
27.吳沖龍、李星、李紹虎,撫順盆地"下斷上拗"結構形成的動力學機制,2001,中國石油學會《油氣盆地研究新進展》。
28.吳沖龍、劉海濱、毛小平,油氣運移和聚集的人工神經網路模擬,2001,Vol23⑵,石油實驗地質,。
29.吳沖龍、王燮培、何光玉、李紹虎、毛小平、楊甲明、吳景富,2000⑹,論油氣系統與油氣系統動力學,地球科學。
30.李紹虎、吳沖龍、吳景富、何大偉,2000⑵,一種新的壓實校正法,石油實驗地質。
31.吳沖龍、楊起、劉剛、李星,2000,Thermodynamic Analasis and Simulation of Coal Metamorphism In Fushun Bas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32. 吳沖龍、李星、劉剛、田宜平,盆地地熱場模擬的若干問題探討,石油實驗地質,1999,21 ⑴:1~7。
33.吳沖龍、王燮培、毛小平等,1998,油氣系統動力學的概念模型與方法原理,石油實驗地質,20 ⑷:319~327。
34.吳沖龍,1998,地質礦產點源信息系統的開發與套用,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3 ⑵:193~198。
35.吳沖龍、李紹虎、黃鳳鳴等,1997,撫順盆地超厚煤層的沉積條件分析,煤田地質與勘探,25 ⑵: 1~6。
36.吳沖龍、王燮培、周江羽、吳景富,油氣系統概念與研究方法,地質科技情報,1997,16 ⑵:43~50。
37.吳沖龍、楊起、劉剛、汪新慶、韓志軍、梁雄兵,1997,煤變質作用熱動力學分析的原理與方法探討,煤炭學報,22⑶:225~229。
38.吳沖龍、周輝、周江羽、李紹虎,1997,鄂爾多斯盆地古構造應力場、應變場及其與中部大氣田的成因聯繫,石油天然氣地質,18⑷, 267~275。
39.Wu Chonglong,1995,Genetic model for slump coalbad and extrathick coalbed from Fushun Basin,Northeast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0⑶,236~238.
40.Wu Chonglong,Zhou Jiangyu,Wang Genfa,Liu Pide and Li Shaohu.,1995,Tectono-Sdimentary History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China: a Synthesi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6 ⑵:154~169.
41.吳沖龍、汪新慶、周江羽、劉剛、李紹虎、韓志軍,1995,大陸構造系統動力學與構造應力疊加場探討,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⑴,P.1~9。
42.吳沖龍,1994,撫順盆地超厚煤層中的滑積相及成因模式,科學通報,39 (23):2175~2177。
43.吳沖龍,張洪年,周江羽,1993,盆地模擬的系統觀與方法論,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第6期。
44.Wu Chonglong,Li Sitian and Cheng Shoutian,1992,Humid-type alluvial-fan deposits and associated coal seams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Haizhou Formation,Fuxin Basin of Northeastern China,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267:269~286.
45.Wu Chonglong,Li Sitian and Cheng Shoutian,1991,The statistical prediction of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and study of the ancient geothermal field in Songliao Basin,China,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⑴ : 91~101.
46.吳沖龍,1984,阜新盆地古構造應力場研究,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10 ⑵:43~52。
代表性專著
1.《地質礦產點源信息系統設計原理及套用吳沖龍》汪新慶、劉剛等,1996,,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PC-1500袖珍計算機地質常用程式集》,吳沖龍、劉天佑等1987,武漢地質學院出版社。
3.《聚煤盆地地質信息計算機處理的途徑與方法》,吳沖龍、金友漁、王仁鐸、陳建國、汪新慶1992,地質出版社。
4.楊起、吳沖龍、湯達禎等,《中國煤變質作用》,1996,煤炭工業出版社。
5.《地熱場和有機質演化動態模擬原理、方法與實踐》 李星,吳沖龍,姚書振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9-11出版)
6.《盆地原型與盆地動力學分析》 吳沖龍、張善文、毛小平、 等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9-11出版)
7.《地質信息技術導論》 吳沖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7出版)
8.《南方下古生界油氣地質異常分析與評價》 趙鵬大、吳沖龍、郭彤樓、 等 科學出版社 (2010-05出版)
9.《信息系統教程》 吳沖龍、汪新應、劉剛 地質出版社 (2004-07出版)
獲獎情況
1.2005年,獲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序第一。
2.2005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序第一。
3.2005年,獲中國測繪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序第一。
4.2005年長江水利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統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測繪科技進步三等獎。
5.2001年入選湖北科技精英。
6.2000年地質礦產點源信息系統開發與套用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7.1998年論文撫順盆地的滑積煤及超厚煤層的成因模式被評為湖北省第七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特等獎。
8.1998年銀洞坡金礦床的成礦條件研究獲國家地質礦產部地質科技進步三等獎。
9.1997年典型盆地(凹陷)天然氣運移、聚集的數學模式獲國家地質礦產部地質科技進步三等獎。
10.1997年中國煤變質作用獲國家地礦部地質科技進步一等獎。
11.1996年浙、粵、閩東部火山岩基地沉積岩油氣地質條件研究獲國家地質礦產部地質科技進步三等獎。
12.199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
13.1994年聚煤盆地地質信息計算機處理的途徑與方法獲國家地質礦產部地質科技進步三等獎。
14.1993年鄂爾多斯盆地東勝地區高嶺土礦地質特徵形成條件及初步評價獲國家地質礦產部地質科技進步三等獎。
15.1992年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6.1992年中國東北部晚中生代斷陷盆地沉積、構造演化和能源預測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地礦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7.1990年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國家標準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地礦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8.1988年PC-1500袖珍計算機地質常用程式獲國家地質礦產部地質科技進步三等獎。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含能源(煤油氣)盆地分析、地礦勘查信息化及地質過程計算機模擬研究。目前的科研工作主要在地質礦產信息系統理論與方法、數字國土工程、地礦勘查與開發信息化、地質過程模擬方面。

學術兼職

中國地質學會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標準委員會地礦信息分委會委員、教育部地礦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地質工程與資源勘查分委會委員。

主要成果

先後主持並完成了包括國家973計畫、863計畫、重大支撐計畫和重大科技專項的子課題,以及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和大型企業科技攻關項目共40餘項,在盆地構造演化、盆地地熱場、煤的成因、盆地模擬、油氣成藏動力學模擬和地質信息科技領域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取得了較為系統的創新性成果。提出並初步建立了地質信息科學理論、方法論和技術體系框架,主持開發了國內第一套真三維的可視化地學信息系統QuantyView(原名GeoView)和十幾套地礦勘查開發信息化軟體,並且在產業部門和大型工程中推廣套用。先後公開出版《地質礦產點源信息系統設計原理及套用》等專著5部,主編並出版《地質信息技術導論》等國家級重點教材3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有20餘篇進入國際著名的SCI、EI和ISTP檢索系統。“基於便攜機的輔助地質調查系統”等2項發明專利獲得國家授權,還有12項發明專利在公示中;“GeoView”等10項成果獲得國家著作權局的軟體著作權登記。曾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國家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2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地礦部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湖北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地礦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地礦部科技進步三等獎7,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獎1次,湖北省優秀科技論文特等獎1次。還曾先後獲得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等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