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水則碑

“水則”的“則”意思是“準則”。水則碑作用:測量水位,預防洪澇災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江水則碑
  • 位置:吳江縣長橋垂虹亭兩側
  • 碑石高度:1.87米
  • 碑石寬度:0.88米
簡介,概述,

簡介

太湖流域古代設定水則碑之處甚多。
水則碑是刻在石碑上的標尺(古代稱刻道為"則")豎置水涯,用以觀測水位的高低漲落。
吳江水則碑,很可能在1120年設定。

概述

吳江縣長橋垂虹亭兩側立有左右水則碑,1964年太湖水文調查時發現有碑仍立於舊址,而左碑在明清之際已遭損毀,清乾隆十二年重新仿建,改名“橫道水則碑”補立於亭之左側。碑石高1.87米,寬0.88米,厚0.18米。碑面劃分七則,則距0.25米,碑文為:“一則,水在此高低田俱無恙;二則,水在此極低田淹;三則,水在此稍低田淹;四則,水在此下中田淹;五則,水在此上中田淹;六則,水在此稍高田淹;七則,水在此極高田俱淹。”此後,該碑又傾倒河中,1964年太湖水文調查時撈起重立。1967年,長橋壩塌後拆除,碑石下落不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