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橋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橋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 性質:剛要
  • 時間:2011—2015年
  • 地點:吳橋縣
吳橋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是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是進一步“提實力、促轉型、爭進位”的緊要關口。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好“十二五”規劃,對於我縣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突破瓶頸制約和障礙,推動經濟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十二五”規劃綱要是根據中共吳橋縣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是未來五年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是實現更快更好發展的宏偉藍圖。
第一章 現實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十一五”規劃目標完成情況
“十一五”時期,是我縣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們克服困難最多,取得成就最大的五年;是我們建設大園區、引進大項目、建設新城鎮、發展大旅遊、實現大跨越的五年;是我們體察民情、順應民意、改善民生、大力推進和諧吳橋建設的五年。五年來,面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為目標,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保障,大力實施“工業強縣、開放興縣、城市與雜技拉動三大戰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基本實現,全縣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一)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全縣GDP達49.6億元,年均增長13%,人均GDP達17714元,年均增長33.1%,全部財政收入繼2006年邁上億元後,四年時間實現翻番,突破了2億元,達到2.08億元,年均增長11.5%。
(二)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縣域經濟特色更趨明顯。糧食產量持續增加,棉花產業已成為滄州及河北省的特色產業;畜禽養殖方興末艾,雞、豬、牛等主要畜產品增長迅速,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牢固。工業經濟總量不斷擴大,運營水平進一步提高。新上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202個,總投資達65億元,國能生物發電、越雋紡織、華北重鋼結構等一批超億元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特別是“三五八十”大項目實現零的突破,投資超3億元的項目4個,超5億元的1個。截至“十一五”末,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已達42家,實現增加值8億元,年均增長15%,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以雜技旅遊為龍頭的服務業蓬勃發展,對縣城經濟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第三產業增加值“十一五”末達到19.7億元,年均增長13.9%。三次產業比例由“十五”末的27:42:31調整為27:34:39。
(三)改革穩步推進,開放實現跨越。工業企業完成了以空壓機有限公司、縣社基層社為代表的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財政投資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深入,擴大了直補範圍,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十一五”期間累計引進內資25.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600萬美元,較“十五”期間分別翻一番,翻了近兩番;全縣外貿收購總值達11.3億元,年均遞增17.6%。
(四)固定資產投資高位增長,重大項目建設支撐作用增強。“十一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119億元,年均遞增29%。圍繞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每年都興辦一批大事實事,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承載功能明顯增強;城鎮面貌煥然一新,以建設安居城市為核心,在縣城美化、綠化、亮化、淨化的基礎上,大力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百度、永和、翰林新苑等服務功能全,設施水平高的居民小區已投入使用;農村改水、改廁、沼氣擴建進一步深入;工業項目所占比重逐年增加,新上一批機械裝備製造,棉產品加工、精細化工等特色行業大項目,形成吳橋經濟的有力支撐。
(五)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堅持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廣播影視等社會各項產業蓬勃發展;計畫生育工作取得實效,人口得到有計畫控制;社會救濟、社會保障、促進就業等工作不斷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93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364元,年均分別增長10.7%和8.7%。
(六)節能減排紮實推進,綠色發展漸入佳境。綜合運用財稅、法律、行政等手段,狠抓節能減排,關停34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業。實施節能減排項目15個,新建縣城污水處理廠一座,生活污水實現達標排放。“十一五”期間萬元GDP能耗0.8299噸標煤,年均下降5.8%,化學需氧量總量排放由2005年的0.09萬噸控制到了0.0736萬噸,年均下降7%,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0.07萬噸控制到了0.06174萬噸,年均下降3%,耕地保有量保持平衡。
總體看,“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均已實現,雜技特色縣、農業優勢縣、工業起步縣戰略格局初步形成,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結構更加合理,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鄉面貌發生新的變化,可持續發展深入人心,為“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五年來取得的巨大成績得益於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思路,始終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工業強縣不動搖、項目建設不動搖、對外開放不動搖,確立了“工業強縣、開放興縣、雜技和城市拉動”的工作思路,持之以恆,常抓不懈,使吳橋發展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得益於抓住關鍵,實施重點突破,突出縣域經濟發展,實施了大項目帶動戰略,在注重加強硬環境建設的同時,突出抓好了文明高效的投資環境、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和綠色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使投資吳橋的品牌效應日益顯現,促進了吳橋經濟的迅速騰飛和強勢崛起;得益於敢闖敢幹,善於凝聚力量,以強烈的使命感和敢於擔當的氣魄,著力解決長期困擾吳橋發展的水、路、城等難點問題,善於組織動員幹部民眾和有利於發展的一切力量,在全縣形成了風氣正順心齊,團結一致幹事業,齊心協力促發展的濃厚氛圍;得益於求真務實,狠抓工作落實,一切從實際出發,體現科學、理性、務實精神,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建立健全決策目標、執行責任、考核監督“三個體系”,實行政府目標責任制,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環環相扣,不斷完善激勵幹事創業的機制和制度,確保了各項重大決策的貫徹落實;得益於一心為民,贏得民眾信任,始終把“執政為民”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實施重大民生工程,努力辦好與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實事。對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民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說乾就乾、一抓到底,贏得了人民民眾的信任和支持。
二、“十二五”期間發展環境分析
“十二五”時期,是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面提速,實現位次前移的關鍵時期,面臨複雜多變的巨觀環境,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我縣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致力於趕超先進的縣域經濟體,今後五年是我縣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黃金髮展期。主要體現在:
(一)處於經濟發展拐點轉型期。抓住發展機遇,推進經濟發展的戰略轉型,充分利用國家及省振興區域和產業有關政策,強化投資和產業支撐,保持投資的高位增長,確立全縣主導產業,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總的趨向,隨著我縣工業基礎的夯實,後續發展空間廣闊。
(二)處於生態經濟主導發展期。導入好生態經濟建設的新目標,堅持“低碳、綠色、宜居”,嚴格節能減排,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大力引進發展新興戰略產業,推進產業結構的最佳化,為我縣發揮後發優勢,搶占產業先機提供了條件。
(三)處於區域經濟協作活躍升華期。京津冀都市圈和環渤海區域規劃正上升為國家戰略,逐步形成國家的投資熱點。吳橋憑藉資源、產業、區位和品牌優勢,在此區域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主動對接京津冀城市區域群,融入環渤海經濟圈,吸收長三角、珠三角資本和技術,在開放環境中取勝成為可能。特別是宋門工業聚集區的建設,實現了與德州天衢工業園區的有效對接,為做好“借魯興吳”文章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處於市場化進程奮力推進期。“十一五”規劃目標的提前實現,夯實了我縣加快發展的基礎,雖然金融危機給世界帶來了嚴重影響,經濟復甦緩慢曲折,但經濟市場化、全球化的趨勢並未改變,新興經濟體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發展潛能將進一步釋放,經濟發展進入加速增長期,給我縣傳統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五)處於和諧社會加快構建期。以人為本,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推行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政策的實施,必將激發全縣人民開拓進取、加快發展的熱情,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面臨的主要挑戰
今後五年,制約我縣又好又快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既有外部的、也有內在的,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一)從外部看,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未消除,並將持續一定時期,已開發國家市場需求萎縮,外向型經濟衝擊較大;國家政策支持重點向中西部及東部區域隆起帶傾斜,我縣獲得國家政策性支持的機會相對減少;我縣周邊群雄並起,發展較快,形成良好的發展基礎,客觀上壓縮了我縣發展的戰略空間。
(二)從內部看,一是縣域綜合實力較弱,財政收入規模偏小,缺乏拉動能力強的特色主導產業,現有工業經濟總量不高,經濟調整任務艱巨;二是“三農”問題仍較突出,農業高產不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38%,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大;三是社會事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建設方面依然滯後,社會保障水平偏低,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四是金融、土地等要素供應偏緊,人才資源匱乏,科教水平滯後。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對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和充足的準備。
第二章 總體要求和奮鬥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膨脹經濟總量為首要任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要目標,突出項目建設和城市建設兩大重點,全力推進“工業強縣、開放興縣、城市和雜技拉動”三大戰略,統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雜技文化旅遊產業化“四化”進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造雜技文化旅遊名城奠定基礎。
二、主要目標
“十二五”期間突出富民性、發展性、環保性目標,兼顧社會性目標。初步確定“十二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一、二、三、四”。
一個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00元,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7500元,年均增長9%。
二個下降:2015年萬元GDP綜合能耗與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明顯下降,達到省要求。
三個翻番:2015年,GDP達到100億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長13.5%;財政收入達4億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16.5億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長16%。
四個轉變:發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年達50%以上;經濟結構由出售資源型向多元綜合性轉變,“十二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6億元,年均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售初級產品比重逐年下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比重明顯上升;生態環境由生產型向生態宜居型轉變,繼續關停高耗能低效益企業,大力推廣新能源、新技術,“三廢”處理率達90%,環境質量優良率95%,打造綠色吳橋品牌;城市結構由二元型向綜合型轉變,2015城鎮化水平達到54%。
第三章 戰略重點
“十二五”期間,是我縣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重新定位的關鍵時期,按照我縣的基礎條件、發展階段、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必須加大投入、上大項目,同時兼顧生態建設,擬定繼續將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性建設、生態環保建設作為今後五年的戰略重點,涉及重大項目130個,總投資229億元。
一、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增強綜合實力
“十二五”期間,按照“項目向園區聚集,政策向主導產業傾斜,投入向骨幹行業集中”的原則,正確把握縣情和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徵,搶抓當前有利時機,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強力推進開發區和宋門工業聚集區兩個園區建設,加大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充分利用省級經濟開發區和宋門工業聚集區這一良好招商平台,以資金進入、項目落地為標準,最大限度地引進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全面提升對招商引資和外開放的層次與水平;按照“三五八十”項目建設要求,積極謀劃、儲備、建設一批發展前景廣闊、附加值高、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提升技術工藝裝備水平,提高新產品研發能力,積極引導傳統產業搞好技術改造和規模擴張,鞏固和強化主導產業的發展地位,全面提升工業經濟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全力打造雜技文化旅遊名城
一是科學規劃。“十二五”期間,聘請名家名院,科學制定完善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圍繞打造雜技之鄉、綠色吳橋,加強對重點工程的規劃管理。二是加快建設。加快推進104國道繞城、城市水系、水庫水廠、供熱供氣等重大基礎設施的謀劃跑辦和啟動落實,以重點工程的突破為契機,推進城市建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千方百計加快城市建設步伐,著力打造舒適宜居型區域中心城市。三是加強管理。“十二五”期間,重點圍繞創建省級園林城和衛生城,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硬體設施,提高綠化水平;加快沿街建築美化整治,推進城市管理數位化、規模化、精細化,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四是突出特色。“十二五”期間,緊緊抓住雜技旅遊這一特色行業,發揚光大雜技文化旅遊,充分利用國家振興旅遊市場的機遇,以雜技大世界為核心,搞好景點開發、節目設計、場館建設、人才培養、雜技旅遊製品開發,延長雜技文化產業鏈條,充分發揮雜技旅遊對第三產業的龍頭帶動作用。
三、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十二五”期間,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統籌城鄉發展,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按照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小城鎮在聚集農村人口、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的作用,加快中心村建設,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按照“民眾自願、規劃先行、類型多樣、培育產業、政策規範”的原則,積極穩妥的推進新民居建設。
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在穩定糧棉生產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形成特色明顯、結構合理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四、以雜技文化旅遊業為龍頭,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
“十二五”期間,以雜技大世界為龍頭,加快雜技旅遊業發展,加大客源市場開發力度,加強資源整合,全面提升景區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擦亮“雜技之鄉”金字招牌,以雜技藝術研發、雜技文化推廣、雜技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為重點,全面加強雜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不斷擴大吳橋雜技的國際影響力。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戰略重點,通過制定各種優惠政策,把服務業與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有機結合起來,與擴大就業緊密結合起來,“十二五”末,使服務業發展邁上一個新台階。
五、繁榮各項社會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期間,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加大投入,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最佳化教育布局、強化師資培訓、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推進基礎醫療和公共醫療改革,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提高地方病及疾病防控救治能力;繁榮文化事業,豐富民眾生活;高度重視計畫生育,在穩定低生育水平基礎上,實行優生優育,切實提高人口素質;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著力加強政策支持和就業指導,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著力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進一步健全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擴大覆蓋範圍,切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提高人民民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
第四章 主要任務
“十二五”期間,全縣經濟發展應從以下八個方面整體推進。
一、深化工業強縣戰略,增強綜合實力
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中,投資仍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對吳橋而言,只有實現工業的跨越式發展,才能增強我縣的綜合實力,實現位次前移。“十二五”期間,工業經濟要堅持傳統產業抓提高轉型,新興產業抓高大精尖,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縣新上千萬元以上技改項目達到100個,企業生產能力明顯擴大,生產工藝明顯改進,產品結構明顯最佳化,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產品明顯增多,企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企業集聚效應逐步呈現。
(一)大力扶持特色主導產業。“十二五”期間,充分利用國家對中小企業技改的支持政策,積極引導和扶持機械裝備製造、農副產品深加工、精細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搞好技術改造和規模擴張,進一步推進開展企業“對標”活動,全面落實企業倍增計畫,以空壓機、減速機、導熱油爐、鑄鋼等企業技改為重點,瞄準國內外先進企業,加快裝備水平的提高,促進機械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打造華北地區最大的減速機生產基地。以越雋紡織、銀海棉業、雙盛纖維素及梁集、於集、何莊棉花加工業為重點,進行棉花產業的深度加工,形成棉紡織生產、油絨皮綜合利用的棉副產品加工產業鏈條。著力推進糧食的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宋門園區為載體,大鵬醫藥、嘉城農藥為龍頭,帶動醫藥中間體、染料中間體及生物農藥等精細化工生產,走基本化工為重點、精細化工為方向的發展路子。
(二)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十二五”期間,充分發揮後發優勢,重點謀劃建設一批市場前景好、產品檔次高、推動吳橋工業結構提檔升級的大項目、好項目,重點抓好投資20億元的機械裝備製造園區和產品研發中心、投資5億元的特種鋁材及製品項目、投資5億元的塑膠包裝項目、投資3.5億元的液晶產品生產項目、投資3億元的亞然太陽能光伏及園區建設、投資3億元的蜂窩結構板項目、投資2.4億元的陶粒沙建材項目等,使高新技術產業和新型建材業成為吳橋工業又一重要支撐。
(三)強力推進園區建設。“十二五”期間,吳橋經濟開發區和宋門工業聚集區要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引進,大力實施“園區建設突破年”活動,圍繞“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功能集合構建”的思路,積極做好開發區擴區工作,投資5.8億元,修建香山路北段、燕山道北段、衡山道北段、海河路和長江路至高速公路段、松花江路等交通設施,並做好相關道路的綠化、美化和亮化;投資2億元建設區內天然氣管網,投資1.3億元新建開發區110千伏變電站,建成日產2萬m3水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做好機械裝備業、棉產品加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招商,細化區內規劃,形成特色明顯的區域分工,到“十二五”末,區內引進項目要超過50個,總投資75億元,園區面積要達到10平方公里(含宋門工業園),入區企業150家,項目總投資190億元,生產總值58億元,進出口總值2500萬美元,引進外資2000萬美元,實現區內財政收入3.4億元。宋門工業聚集區要繼續做好“借魯興吳”文章,加強水、電、路、訊、網、氣及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儘快實現“八通一平”。進一步制定和出台優惠政策,強化措施,加強工業聚集區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力爭通過3-5年時間建立完善以醫藥化工和機械加工為主的產品和產業體系,到“十二五”末,入區項目40個以上,其中億元項目10個以上,宋門工業聚集區面積達到8平方公里。
(四)基地建設要突出傳統優勢。桑園、楊家寺、宋門一鎮兩鄉重點建設以減速機為核心的裝備製造基地,投資1億元整合資源和技術,初步建立減速機集團,打造華北地區最大減速機基地。梁集、於集、何莊兩鎮一鄉著力於棉花產品精深加工,投資3億元,做好棉產品深度開發,擦亮“銀吳橋”品牌。
(五)努力發展民營經濟。積極落實發展民營經濟政策,推進全民創業;引導民營企業擴大規模,發展規模型、科技型和綜合利用型產業;促進民營經濟組團發展,形成龍頭帶動、專業化、系列化格局。
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全面振興農村經濟
繼續強化“三農”建設,確保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是農業大縣的主要任務,“十二五”期間,要在最佳化農業結構、科技興農、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上下功夫。
(一)最佳化農業結構。“十二五”期間,按照“市場定調、突出特色、局部調整、打造品牌”的原則,穩定糧棉種植、擴大畜禽養殖、發展蔬菜種植、兼顧其他產業,棉花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糧食麵積30萬畝左右,瓜果蔬菜面積達到10萬畝左右,積極鼓勵畜禽養殖業發展,以大成養雞合作社為龍頭,投資5億元建成集飼料、屠宰、種雞、孵化肉雞一條龍項目,帶動養殖業的整體發展。強化林網建設,到“十二五”末,農田林網覆蓋率達60%,積極做好無公害生產示範基地建設,打造綠色食品品牌10個以上。
(二)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十二五”期間,堅持把農業技術開發、利用、推廣、普及放到首位,投資1000萬元建設農業有害生物預警站,農產品檢驗中心,投資3000萬元,建立畜禽養殖防疫體系,加強良繁體系建設,推廣無公害標準化栽培,加快原生態綠色認證。以吳橋農業示範站為核心,創建吳橋農業科技園區和吳橋科技館。搞好農業信息網路建設,到“十二五”末,70%的行政村實現與農業信息中心聯網,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
(三)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十二五”期間,投資2億元建設吳橋水庫,引蓄水源,為全縣工農業用水提供條件;投資4152萬元,完成規劃區內橋、涵、閘及配套設施建設;投資1.4億元完成9.5萬畝中低產田改造,其中在桑寧路以北建設高標準農田8萬畝;投資2123萬元,完成沙河清淤及水土保持。
(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以國能生物發電公司和畜牧養殖示範縣為起點,推進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以大成養雞合作社為龍頭,帶動全縣養雞事業的發展,同時帶動豬、牛等養殖業的進步。以抓工業的觀念重視農業,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項目,到“十二五”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合作社(協會)達到20家以上。
三、振興雜技旅遊產業,擴大第三產業比重
第三產業是一個地區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吳橋作為工業欠發達地區,發展第三產業意義重大,要在發展壯大流通、商貿、運輸、信息資源、中介服務、倉儲物流等行業的同時,把雜技旅遊放在首位,擦亮金字招牌,從而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力爭到“十二五”末,第三產業增加值達31.7億元,年均增長13.5%以上,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45%以上。
(一)以雜技大世界為龍頭,發展雜技文化旅遊產業。“十二五”期間,雜技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要按照《吳橋雜技旅遊產業規劃》要求,進一步加大投入,擴充景區內涵。“十二五”期間,雜技旅遊產業開發建設項目要達到10個,總投資力爭達到20億元,重點抓好投資1.6億元的雜技產業園續建工程,搞好溫泉度假村、星級賓館、大型表演劇場和雜技民俗村建設;完成投資7000萬元的雜技文化藝術中心建設,建成集演出、會展、雜技藝術研究於一體的綜合藝術中心;投資5億元的環城水系及水上旅遊開發項目。結合南水北調,建成環繞吳橋縣城的地上水網,將雜技大世界、雜技產業園、城區主要景點溝通串聯,形成雜技名城二日游、水上公園內湖游、雜技特技表演游、鄉村民俗樂趣游的特色旅遊格局,吸引容納遊客能力大為增強。不斷加大旅遊產品對外宣傳力度,結合2小時都市圈,3小時經濟圈所定範圍,密切與大中旅行社的聯繫,開闢遊覽專線。同時大力吸引域外客源,提高雜技旅遊人氣指數。加強人才培養。鞏固現有雜技團(班)成果,搞好節目設計與包裝,引進新的雜技節目,豐富節目內涵。重點抓好雜技學校的提檔升級,形成初、中、高級相銜接的教學格局,把吳橋建成國際雜技人才培訓基地,形成名副其實的國際雜技之都。
(二)加快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搞活大流通。“十二五”期間,以活化流通為突破口,促進流通結構和流通增長方式的轉變,投資5000萬元,規範縣城功能布局,建設專門商品批發銷售區,對沿街門店進行改造;投資2000萬元建設吳橋縣物流中心;扶持電子商務,開展期貨貿易,推廣現代行銷,以流通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三)加強市場建設,繁榮城鄉經濟。“十二五”期間,充分發揮吳橋資源優勢,以農副產品銷售為核心,加快市場建設力度,在鞏固完善華山道集貿市場和運河商貿市場服務設施的同時,投資1000萬元,在縣城規劃建設三個方便市民購物、易於商品集散的蔬菜交易市場;投資5000萬元,在梁集鎮規劃建設棉花交易市場;投資2000萬元,以糧食局為依託,建立糧食交易平台,完善信息庫,開展期貨交易;投資3000萬元,在鐵城鎮規劃建設果品蔬菜交易市場。到“十二五”末,力爭把吳橋建成綠色無公害農副產品集散地。
四、最佳化城鄉結構,突出基礎設施建設
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到2015年,城鎮化水平達到54%,基本形成空間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明確,城鄉協調發展的格局。到“十二五”末,全縣基礎建設項目達 17個,總投資70億元。
(一)加快縣城建設。依據“城鎮建設三年上水平”工作和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要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的原則,進一步搞好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城區(含開發區)建成區面積力爭達25平方公里。加強市政工程建設,投資3億元,完成文化藝術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體育活動中心和城市公園、廣場建設;加強城區道路建設,投資3億元完成城區松花江路、黃山道、泰山道北延、天山道和珠江路建設;加強城區供水建設,投資1億元,建立城區地表水廠、改造城區供水管網,改善供水條件,提高供水質量;加強城區供氣建設,投資1.5億元建設天然氣供應站,完成主要街道兩側及居民區供氣;投資1億元,完成垃圾填埋場二期工程,主要街道的公廁新建、改建工程及污水集中匯流排放工程;投資15億元,完成鐵西城區及東區平房區改造,改善居住條件;加強信息網路建設,投資7000萬元,完成網通公司遷建,搞好寬頻輸入,光纖網路擴容,擴展信息技術在企業經營、政務、商務中的套用。
(二)加快小城鎮建設。按照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的要求,進一步加快中心城鎮建設步伐,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吸納能力;不斷完善城鎮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鼓勵農民有序向城鎮流動;結合小城鎮建設,最佳化空間布局,投資50億元,在全縣74個村開展新民居建設工程,改善農村居住條件,實現城鄉良性互動。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電力、交通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十二五”期間,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提高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電力建設投資1.5億元,新建220KV變電站一座,完成新一輪農網設施改造;交通建設,投資6億元以上,重點搞好火車站和省、縣、鄉道的升級改造及農村公路建設改造;投資3億元,完成21公里104國道繞城改線工程;投資1.2億元,完成省道桑寧路繞城(鐵城鎮)項目;投資1.5億元,建設15公里桑園至德州道路,形成縣城至德州市的第二通道;投資2450萬元,完成安後路33公里縣道升級改造;投資2500萬元,完成村道公路的翻修改造;投資7000萬元,完成吳橋火車站候車大廳、廣場、站台及貨場的改造,充分發揮人流、物流樞紐作用;投資1500萬元建設城鄉交通一體化項目,形成城區5條公交線路、城鄉8條公交線路的交通格局,同時適當擴大長途客運業務,規範計程車市場秩序。
五、推進節能減排,促進綠色增長
節能減排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舉措,“十二五”期間,要緊緊抓住節能這一要點,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為目標,實現資源消耗減量化、產品利用循環化、生產建設清潔化,突出抓好鑄造、棉紡、造紙、建材重點行業和建築節能,到“十二五”末,推廣5-10項先進節能技術,發展5-10家高標準節能企業,50%以上的耗能大戶能耗在2010年基礎上下降20%。突出抓好現有燃煤鍋爐的改造。到“十二五”末,現有燃煤工業鍋爐80%進行技術改造,推行高效燃煤鍋爐;積極支持國能生物發電公司擴能技改,實現熱電聯產,組建統一供熱公司,改造現有分散供熱局面;突出抓好“三廢”處理工作,支持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正常運營,到“十二五”末,95%以上固體廢棄物得以無害化處理,縣城生活污水及園區工業廢水100%達標排放。提高政策支持度,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紮實推進吳橋節能減排,搶抓國家節能減排諸多優惠獎勵政策的機遇,爭做試點,敢於嘗試,主動參與碳匯交易。要充分利用堤地、坑塘及次生地做好植樹造林工作,同時利用國能吳橋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的減碳指標,開展對外合作。
六、強化民生理念,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以人為本,安民富民是“十二五”期間的重要任務,必須牢牢抓在手上。
(一)完善城鎮居民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城鎮社會保險覆蓋率達到100%,保險金社會發放率保持在100%。加強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貧困人口救濟補助標準。積極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等社會保障事業。保障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二)逐步健全農村保障體系。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深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標準。重點投資1179萬元,擴建安陵、何莊、溝店鋪三所敬老院,投資1000萬元,為肢殘、智殘、重度精神病人提供康復訓練和托養服務。力爭到“十二五”末,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七、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大力推進科技進步。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為重點,全力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到“十二五”末,全縣科學技術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要達到50%以上。“十二五”期間,要引導、支持一批骨幹企業,重視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主動搞好與專業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合作,主動掛靠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大集團,通過引人才、引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到“十二五”末,全縣高新技術企業要達到10家以上,骨幹主導企業每年用於科研開發的投入不能低於年純利潤的5%;農業要認真搞好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套用和普及,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覆蓋率。投資1500萬元,建設1000畝農業實驗示範基地。到“十二五”末,農業先進適用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節水農業技術覆蓋率達到95%以上。
(二)推進教育事業發展。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以培養新型人才為目標,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最佳化教育結構和布局,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加強標準化學校建設,鞏固“兩基”成果,大力發展幼兒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十二五”期間,投資3.7億元,完成吳橋中學遷建項目,建立標準化職業技術學校,改造中國小校舍危房,購置先進教學設備。建立健全扶持農村家庭困難學生義務教育的助學制度,通過實施“兩免一補”降低貧困生失學率。大力發展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全縣3—6周歲幼兒入園率要達到98%以上,殘疾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要達到90%以上。
(三)加快衛生事業發展。圍繞“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目標,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行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推進基層醫療機構和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品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搞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城鎮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提高預防保健衛生設施水平,搞好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十二五”期間,投資2.9億元,完成中西醫結合醫院遷建,完成4箇中心醫院和20個村級衛生室的升級改造及衛生監督所改造、加強農村衛生廁所改造和防艾監測。健全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和地方病防治機制。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到“十二五”末,全縣衛生事業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設備先進、方便就醫的衛生保健體系。
(四)發展全民健身事業。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計畫,廣泛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完善基層體育組織建設,提高公民整體素質。“十二五”期間,投資8150萬元,完成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在校學生達到《國家體育鍛鍊標準》要求,城區和60%的鄉鎮都要規劃完善公益性體育健身場地。
(五)繁榮文化事業。進一步活躍社區文化、校園文化、鄉村文化、廣場文化,積極開展健康向上、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進一步加強圖書館(站)建設,豐富館(站)藏內容,到“十二五”末,縣級館藏要達到10萬冊以上,鄉(鎮)級站藏達到萬冊以上。繼續開展影視下鄉活動,力爭達到行政村全覆蓋。
(六)加強檔案管理。要不斷完善檔案館設施,豐富館藏資料。到“十二五”末,館藏檔案達到5萬卷,館藏資料達到3萬冊。
(七)進一步搞好郵政服務。“十二五”期間,郵政工作要按照“調整布局,方便民眾”的原則,改造基層網點,深入推進“村郵”工程。
(八)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事業發展。按照“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指導思想,“十二五”期間,投資4500萬元,健全完善計算機網路、村通有線電視工程和廣播電視數位化工程、數位化影院建設,推動廣電事業發展。
(九)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積極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進一步最佳化婦女兒童發展的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依法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促進婦女兒童事業持續發展。
(十)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強化督導監管,落實安全生產各項制度,經常性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活動,嚴厲打擊“三違”現象,減少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維護全社會安全穩定態勢。
(十一)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堅持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實行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大力發展老齡事業。
八、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建設文明和諧社會
(一)加強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大力弘揚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民族精神。深入開展“愛家鄉、知榮辱、守法紀、做好人”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努力創建文明鄉村、文明行業、文明家庭,引導人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大力實施文明素質提升工程、文明秩序維護工程、文明環境整治工程。
(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努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農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保障人民民眾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力和自由,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秩序化。
(三)推進依法治縣。嚴格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執法程式,規範行政執法行為,逐步形成行為規範,運作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健全責權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
(四)積極維護社會穩定。高度重視人民民眾來信來訪,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形式的違法犯罪,防範和懲治邪教組織的犯罪活動,堅決掃除社會各種醜惡現象,保障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確保社會長期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第五章 規劃實施與保障措施
一、以科教興吳戰略為指導,強化智力支撐
促進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主導產業競爭能力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主線,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產業技術升級、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公共科技能力為重點,提升全社會科技水平。圍繞套用研究和成果推廣,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高起點引進、吸收、消化國內外先進技術,並有重點地開展自主創新。積極開展科技體制和機制創新,加大科研投入。
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在全面推進教育事業協調發展的同時,把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統籌制定城鄉教育規劃,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努力做到均衡發展。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需求,走產教結合的路子,著力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努力構建學習型社會。牢固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強黨政領導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培養與建設,努力培育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型、技能型的高素質勞動者。圍繞育才、引才、聚才三個環節,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使用、流動的激勵機制。
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消除體制障礙
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促進經濟成長、最佳化結構和調節收入的功能,完善財政政策的有效實施方式。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明確縣、鄉財政支出責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強政府採購、收支兩條線和綜合預算管理,將政府各項非稅收入納入預算。
加強地方金融體制改革。抓好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體制、機制管理和業務創新,使其成為有效服務“三農”的地方性金融機構。積極支持商業銀行在縣內設立網點或分支機構,延伸金融服務。
推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加強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真正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加快行業協會建設,發揮其橋樑紐帶作用。加強科學民主決策。建立和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諮詢制度,建立與民眾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實行決策論證制和責任制,努力提高科學、民主和依法決策水平。完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突發事件等應急預警機制。
三、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以引進戰略性投資為重點,爭取一批跨國公司來我縣建立製造和研發基地,努力實現利用外資與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結合,大力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重點擴大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環保產業利用外資規模,積極擴大商貿流通、旅遊等服務性行業對外開放。積極推進“京津冀都市圈”和環渤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全面加強與相鄰大都市的戰略合作,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大公司大集團來我縣投資創業。組建專業招商隊伍,瞄準重點區域,堅持“走出去”戰略,大力抓好產業招商、以商招商,完善最佳化園區等開放平台,增強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成效。
四、著力營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
政府各部門要從轉變職能入手,寓管理於服務中,積極為基層、為民眾、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要落實好重點企業、重點項目保護制度和“一證一書一卡”收費制度,堅決制止“三亂”。大力發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謀大事,攻難事,辦實事,確保各項任務目標落到實處。
五、建立保障機制,確保規劃實施
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跟蹤監督、適時修訂的規劃實施機制,定期向社會發布規劃實施情況和重大變動情況。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測、預警和跟蹤分析,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規劃實施情況的法律監督及社會有關方面的民主監督。政府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對所屬領域制定針對性強的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同時,規劃部門要注意收集社會各界對規劃實施的反映和意見。各鄉鎮各部門要把規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據。年度計畫要列入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通過實施年度計畫,實現規劃目標。
規劃實施期間,當縣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其它重要原因使實際情況嚴重偏離規劃目標時,縣政府將適時提出規劃的調整方案與議案,報請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批准實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