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發

吳東發

吳東發(1747-1803),初名旦,字侃叔,一字耘廬,號芸父,海鹽澉浦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東發
  • 別名:芸父
  • 出生地:海鹽澉浦
  • 出生日期:1747年
  • 逝世日期:1803年
  • 代表作品:《群經字考》、《讀經筆記》、《書序鏡》
  • :侃叔
基本信息,著作,金石篆刻,

基本信息

清嘉慶元年(1796)貢生。嘗從錢大昕游,大昕引為畏友。早年崇奉理學,壯年潛心於經學,尤其精通《尚書》。曾受浙江撫台阮元之聘,參加編輯《經籍籑詁》。通金石文字,阮元的《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吸收其不少見解。

著作

著有《群經字考》、《讀經筆記》、《書序鏡》、《尚書後案質疑》、《經韻》、《六書述》、《石鼓文讀》、《商周文拾遺》、《鐘鼎款識釋文》等。
吳東發少年即工詩文,以奇崛高古為特色,著有《遵道堂詩文稿》、《澉浦詩話》等。亦工書畫篆刻,有“大篆吳東發,小篆鄧石如”之稱。山水師法吳鎮(吳仲圭),以蒼莽清俊見長。
吳東發吳東發

金石篆刻

吳東發與金石篆刻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海鹽澉浦有位書生吳東發,在科舉和仕途上很不得意,卻以金石考據活躍在當時文壇,獲得了全國的知名度。光緒初年,當時任四川學政的著名學者張之洞主編了一本指導士子治學門徑的書《書目答問》,在“金石學家”一章中,列舉清代著名金石學家46人,吳東發名列其中。
吳東發(1747~1803),乾隆時諸生,嘉慶時歲貢生,字侃叔,號芸父,又號耘廬,此字號在他的篆刻印章中經常出現。他住在澉浦鐵匠營,築有“鐵村草堂”。吳東發父親早逝,家境貧寒,以授徒為業,三十歲左右才中秀才,直至五十多歲時才得以歲貢。也許厭惡了科舉應試,吳東發傾全力於金石考據學,向著名史學家、金石學家錢大昕請教,並和另一金石學家王虛舟交往。後來又與海鹽金石學者張燕昌一起受知於浙江巡撫阮元,阮元也深諳金石學,因此他深得阮元賞識。
阮元《定香亭筆談》記載:“吳侃叔東發,老諸生也,博古能文,嘗謂石鼓文章句,謂石鼓文中,有次章即用首章之前半,重疊讀之,如毛詩之列,徒因刻石簡省不重書刻之耳,所言頗為前人所未發。”又記:“海鹽吳侃叔東發,博古能文,識古文奇字。予試嘉興,以《秦漢十印歌》命題,語幕中人曰:此題吳生必擅場,已而果然。別以漢印一與之,曰:以此獎實學。”阮元以秦漢十個印,考查吳東發博古識古文奇字能力,吳東發憑著自己研究金石文字的深厚功底,當場作《秦漢十印歌》,先總論先秦石刻,大小篆的流變,然後讚嘆秦漢銅印的罕見神奇,並解析了十印中的疑難古文奇字:“秦印一曰陽馬官,官字筆跡亦似宜。陽官陽宜殆雙姓,氏族譜漏難諏咨。古人命名不以疾,疾與去疾真同時。某女傷佛是臨女,上帝臨女義取詩。筆勢古勁復秀逸,篆文直逼丞相斯……”在解析了十印之後,吳東發感慨:“吁嗟,自來凡物皆有遇,一遇拂拭增光儀。”不僅說印亦在說自己遇到伯樂,終於有施展自己才能抱負的機會。果然,阮元對吳東發的金石學問大加欣賞,目為國士,親自到澉浦拜訪吳東發,邀請他赴杭州編纂《經籍纂詁》。
吳東發也擅長詩文書畫,他的篆刻極具金石氣,刀功流暢圓潤,筆勢飛逸,充滿詩情畫意,體多字變,反映了他深厚的金石書法功底。上海博物館《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一書從館藏吳東發的書畫中選了他廿四方篆刻印章。據傳吳東發篆刻以大篆最有名氣,書畫界有“大篆吳東發,小篆鄧石如”之譽。吳東發書畫流傳於世,民國年間杭州西泠印社曾印刷他的山水畫冊,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展售他的“舉杯慣與月同飲,得句還招秋共商”篆書對聯,海鹽博物館藏有他的草書一軸,龍飛鳳舞,氣韻生動,筆力勁健。
吳東發金石著作等身,有《石鼓文讀》、《鐘鼎款識文》、《六書述》、《尚書後案質疑》、《商周文拾遺》等近二十種,他的事跡被收入《清史列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