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南

吳振南

吳振南,(1882—1961),字錫九,生於1882年7月(清光緒八年)。江蘇儀征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吳振南
  • 字號:錫九
  • 所處時代:(清光緒八年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1882
  • 去世時間:1961
  • 性別:男
人物簡介,投身海軍,兩次留英,參加起義,巴黎和會,接收受降,解放之後,

人物簡介

吳振南,(1882—1961),字錫九,生於1882年7月(清光緒八年)。江蘇儀征人。南京水師學堂畢業。
吳振南
1904年海校畢業後任南京水師教師三班教習。3月派往英國東方艦隊見習。
1906年派任“建威”巡洋艦大副。
1906年12月,吳振南受清廷派遣與王傳炯毛仲方林國慶、宋天森、許建廷等5人一道前往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大學、朴茨茅斯槍炮學校及朴烈茅斯領港學校學習。回國後任“通濟”鋼脅鋼殼練艦教練官。
1909年調任海軍處三等參謀官兼軍制司駕駛科科長。
1910年3月升任“通濟”鋼脅鋼殼練艦管帶。12月調任“楚觀”淺水炮艦管帶,補授海軍協參領
1911年11月8日(九月十八日),鎮江獨立,推舉林述慶為都督。次日駐泊在鎮江的海軍,由統領宋文翽率領接受鎮江都督林述慶勸告,回響革命。海軍人員至鎮江登岸後,到都督府開海陸軍聯席會議,公推宋文翽為海軍總司令,吳振南為海軍處長,並由林述慶發給委任狀。吳振南委任狀正文書:“鎮軍都督林委吳振南任海軍正處長事,著即受職任事,為中華民國盡忠竭智,以求同胞之幸福,勿得有負初心。”落款為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九月廿二日(1911年11月12日)。
1911年11月12日出任鎮江都督府海軍處處長兼“楚觀”炮艦艦長。
1912年1月5日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海軍部參事兼“楚觀”炮艦艦長。9月6日調任北洋政府海軍部參事廳參事兼“楚觀”炮艦艦長。12月30日敘階海軍上校。
1914年5月25日晉升海軍少將。10月25日辭去艦長兼職。
1917年8月6日當選戰時國防事務委員會海軍委員。10月8日獲頒二等文虎章。10月13日調任海軍高等捕獲審檢廳評事。
1918年11月7日獲頒二等嘉禾章。11月30日加二等大綬。1919年7月2日獲辦三等嘉禾章。
1921年回任海軍部參事廳參事。4月23日加二等寶光。
1927年3月26日出任國民政府海岸巡防處副處長。4月代理處長。1929年1月24日實任處長。
1938年任海軍總司令部少將候補員。
1945年9月調任海軍接收專員。1946年10月辭職。
1947年11月18日晉升海軍少將,退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航管系航海天文主任教授。
1953年任上海市政府參事室參事。
1961年3月18日病逝上海。

投身海軍

吳振南(1882-1961)字錫九。江蘇儀征人。父吳文林是揚州義茂木板材店小業主,母蔡氏。吳兄弟姐妹9人。在清末,吳的父母雖苦心經營,持家節儉,但因人口眾多,經濟仍不寬裕。振南6歲開蒙,至15歲一直在家鄉讀私塾,因而打下了深厚的國文功底。15歲吳考入南京水師學堂。該學堂除膳宿書籍一概免費外,每月還可得到數元的零用錢,這倒成了吳家的最好選擇。歷時5年,吳認真學習了英語、算術、天文、航海等課程,修業屆滿,各科成績名列一等,受到兩江總督端方的五品功牌褒獎,並被派往南洋水師寰泰練習船實地見習。一年半後(1903年),改派北洋通濟練習船實習一年。畢業後,由南京水師學堂調充駕駛三班教習。

兩次留英

不久,因江督端方與英政府商妥,準派南京水師學堂畢業生吳振南及朱雲森、沈梁、蔡朝棟、方估生、王光熊等6人赴英國軍艦留學。吳等清國留學生在英國東方艦隊學習共兩年。其間常隨英艦“安都如米大”號、“特列波羅”號游駛世界各地,多次長途航行,吳振南等人在航海技術、海戰戰術等方面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期滿回國,由清廷海軍統制薩鎮冰派充建威巡洋艦幫帶大副,任職不到一年,1907年,吳受清廷派遣與毛仲方林國慶、宋天森、許建廷王傳炯等5人一道前往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大學朴茨茅斯槍炮學校及朴烈茅斯領港學校學習高等技術,凡2年。畢業後,回國任北洋海軍通濟練習船教練。南京海軍學校畢業生陳紹寬、煙臺海軍學校畢業生朱天昌等30名年輕學子受到吳振南教官的精心指導,後來均成為民國海軍的中堅。吳振南主要教授實用航海天文、槍炮、魚雷及帆纜、船藝等課程。1909年清廷復興海軍,在京城設立海軍處。吳振南奉調充任海軍處三等參謀兼軍制司駕駛科科長。不滿一年回海軍基地服役,任楚觀艦艦長。

參加起義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楚觀艦奉薩鎮冰統制之命駐泊汕頭。為加強南京防護,楚觀艦日夜兼程駛往南京。抵南京碼頭時,艦船燃煤、糧食告急,吳振南親自謁見江督端方請予接濟,並請示機宜(即清廷如何對付革命軍),而端方既不接濟煤糧給艦隊官兵,對官兵所請又不置可否。端方的首鼠兩端反而激發了吳振南等13位艦長及廣大水兵的易幟決心,促進了南京的光復。
南京臨時民國政府成立後,海軍同仁組織了一個海軍協會。主旨在於改革海軍舊制,復興民國海軍事業,加強航海技術的研究,並創辦《海軍》雜誌。經磋商一致公推吳振南為會長。《海軍》雜誌為月刊,共出版發行了10餘期,遭到海軍當局責難,被迫停辦。1912年12月,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授官條例,授吳振南海軍上校銜。民國二年(1913年)10月,兼充任軍銜司司長。民國三年(1914年)5月升海軍少將銜。11月吳兼任外交部保和準備會會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北京政府因業已參戰而設立了高等捕獲審檢廳,吳振南充任評事,併兼預開庭,宣布沒收德、奧國大小商輪7艘。
1916年海軍總長程璧光(1861-1918)意欲廣植海軍人才,制訂新章公開招考,特委派吳振南為海軍學生考選委員會主任。在此任上,吳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嚴格按照入選條件(部定年齡、體格、學歷等)錄用人才。一時各省要人、親朋僚友紛紛來人來函向吳求助。吳對來者一一婉言謝絕,來函一封未啟,封存各類求情信達一箱之多。這樣公正無私的“考官”,不僅在當時難能可貴,即便在當今也很少見。

巴黎和會

1918年11月,吳振南奉命派赴法國充任歐洲和平會議專門委員。翌年4月和平會議在巴黎開幕。當時派駐的各國特使有強國弱國之分,蒞會的弱小國家雖多,但除開大會應邀出席會議外,其餘會議均由英、法、美、日、意五強之代表參與,而最後階段只有英、法兩國代表拍板。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英、法兩國盛氣凌人,氣焰甚高,欲望也甚大,根本不顧弱小國家代表的各項正義提案和正當要求,連美國總統威爾遜(1918年1月8日)所發表的“十四點”,即企圖消除資本主義矛盾之一種狂妄的提示,也未予採納。遂使美國政府強烈不滿而退出歐洲和平會議,並拒絕凡爾賽條約簽字及加入“國際聯盟”。至於我國山東問題(即廢除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的21條等正當要求),也橫加拒絕,和平會議成了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的分贓會議。為此,吳振南出於民族義憤,支持我國特使陸徵祥拒絕簽字,未待閉會,即請示返回國內。吳振南痛感:“弱國無外交”,“強權即真理”。
1926年,吳振南奉命去滬調查海道測量局全體職員控訴許繼祥之案件,不久,便被明確留滬辦事。
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政局變更,海軍總司令楊樹莊命吳振南充任全國海岸巡防處處長,辦公地點設定於上海吳淞口。海岸巡防處下轄東沙群島氣象所、廈門坎門嵊山報警台等機構,專管內海氣象報告及海難船隻救助報告等。在此任上,吳兢兢業業,作出了出色的貢獻。迨至1937年“八·一三”事變前夕,吳奉命撤離吳淞口。
上海淪陷後,為避免日偽侵擾糾纏,吳埋名隱居蘇州。國破妻歿,吳僅靠政府的一點津貼和典當家中物品生活。在抗日戰爭期間,吳曾慨嘆:“日本海軍中不少知名將領是與我一樣在英國留學的。他們人才並不出眾,但在日本海軍中便能大顯身手,而我們中國海軍卻無所作為,不戰而敗。弱國的人才不如強國的庸才,怎不令人沮喪?”

接收受降

抗戰勝利後(1945年)吳振南返滬,時海軍總長陳紹寬委派吳赴廣東接收日軍海軍艦艇和軍需倉庫。吳突然從賦閒的平民一躍而成“接收大員”親友同僚,甚至日方士官也來請客、送禮,謀求“關照”,但均被吳婉言謝絕了。他率領200多名海軍官兵接收日寇艦隊司令部、海軍陸戰隊司令部、軍需部等機構,並舉行了隆重而莊嚴的受降典禮。緊接著便清收、接收日海軍儲備物資,計點收、接收倉庫400餘所,單位達70餘個。受武士道精神和法西斯靈魂鑄就的日本海軍,見吳率領的接收人員勢單力薄,就不時的製造混亂和磨擦,但吳振南頂住了各種誘惑和考驗,迨日軍全部遣返後,吳才感到如釋負重,心情輕鬆許多。1946年初,蔣介石出於反共內戰的需要,迫令海軍總長陳紹寬辭職,海軍軍權遂歸陸軍掌握。吳振南以年老為由呈請退役。

解放之後

上海解放後,吳振南受交通大學之聘,擔任該校管理學院航管系航海天文學教授。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人民志願軍的節節勝利使年邁的吳振南非常振奮,他深切體會到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在交大任教一年後,吳因病辭去教職,不久又收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聘書,吳被聘為上海市政府的參事。見到聘書上印有鮮紅的陳毅市長的印章,吳振南熱淚盈眶,他深感人民政府的信任,給了他這位舊軍人的殊榮。後來,吳振南加入了宋慶齡先生領導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61年吳振南疾病纏身,上海市委、市政府特地安排他到華東醫院住院治療,享受高級幹部待遇。3月18日,一代海軍名將吳振南因病搶救無效在上海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