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保(原全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漢劇表演藝術家)

吳天保(原全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漢劇表演藝術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天保(1903—1967),字賢華,中國漢劇演員,工生。湖北漢陽人。13歲入漢口天字科班習生行,勤奮好學,未出科就頗有名聲。抗戰初期,在郭沫若、田漢領導下,參加漢劇抗敵宣傳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積極投入戲曲改革活動,演出過新編歷史戲和現代戲。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風格嚴謹。創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吳派。生前歷任全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武漢市戲劇家分會副主席、中南文聯籌備委員會委員、武漢市戲劇改革委員會席主、全國政協一至四屆委員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天保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3
  • 逝世日期:1967
  • 代表作品:轅門斬子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人物評價,家庭成員,

人物生平

吳天保,9歲入塾,11歲輟學,隨父到漢川縣脈旺嘴經營豆腐作坊。他從小酷愛戲劇,1915年考入漢口滿春戲院科班習漢戲,藝名“小天保”。次年拜蕭長勝為師,習“三生”行當。1919年出師登台。他吸取京劇之長,獨創漢劇吳派唱腔,蜚聲武漢,人稱“漢劇大王”。
1924年,出科五年剛剛才21歲的吳天保,接觸並愛上了這個劇本,認為適合自己演出。正式上演後,果然譽滿三鎮。抗戰初期,在漢口市劇業同人組織的幾十場勞軍募捐義演中,吳天保一再主演《哭祖廟》,以此激勵民心士氣。1926年,漢口漢劇公會改選,他繼余洪元之後任理事長。1929年,同餘洪元率藝班赴上海演出,與京劇麒派藝術大師周信芳首次聚會,相互切磋,藝技更精。1931年武漢大水,百業凋零,他組班赴渝,上演《渡陰平》、《哭祖廟》等劇,歷時數月,轟動山城。1933年,他在武漢長樂劇院首演大型連台本戲《薛仁貴征東》成功,為漢劇連台本戲之始。1935年,他帶領戲班退出長樂劇院,重新組班赴九江、南昌等地演出。次年返漢,與萬盞燈合股組建時代劇社。
1937年,他任武漢戲劇界聯合會理事長,率抗日公會藝人進行抗戰宣傳演出,上演名劇《平倭傳》、《放下你的鞭子》。1938年9月,吳天保率領漢劇抗敵流動宣傳隊第一隊,從長沙到重慶等地,第一天的打炮戲都是《哭祖廟》。借劇中人劉諶之口,痛拆劉禪的喪權辱國,屈膝投降的行徑,激發大家同仇敵愾,堅定抗日意志,引起觀眾強烈共鳴。1947年返回武漢。次年脫離舞台生涯,一度經商謀生。
建國後,他重返舞台,上演現代漢劇《陳香梅之死》和《新楊四郎》,獲武漢觀眾好評,1953年,武漢市漢劇團正式成立,他任團長。武漢市戲曲學校創辦,他兼任校長。1958年錯劃為右派(屬“劃而不戴”類),次年撤銷。1961年,武漢市漢劇團擴建為武漢市漢劇院,任副院長。“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殘酷迫害,於1967年12月14日去世,終年64歲。
1961年9月,武漢電影製片廠將《哭祖廟》與《磬河橋》作為吳天保的代表劇目,攝進戲曲藝術片《留住漢宮春》。
1962年1月,為慶祝武漢漢劇院成立,董必武贈詩有句云:“尊重吳陳派,宏宣江漢聲。”年近花甲的吳天保在漢口清芬劇場示範演出了《哭祖廟》。
1967年,吳天保去世,這位“漢劇大王”的這齣名劇就成為絕唱了。

主要作品

其拿手戲有:《哭祖廟》、《未央宮》、《轅門斬子》、《四郎探母》、《文昭關》、《下書路會》、《捉放曹》、《哭秦廷》、《斬經堂》、《取成都》等劇,集吳派唱腔之大成,年年演出,經久不衰。其中的《哭祖廟》於1959年攝製成影片後,在全國放映,成為《留住漢宮春》的代表作。在現代戲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紅燈記》和《山鄉風雲》中,他成功地飾演了劇中角色楊曉冬、鳩山、何奉。國內唱片公司為他錄製了大量唱片,至今行銷海內外。

人物評價

董必武在祝賀武漢漢劇院創立時曾題詩云:“尊重吳陳(指吳天保和陳伯華)派,宏宣江漢聲。”對吳天保平生藝術造詣作了公正的評價。
著名漢劇演員吳天保的拿手戲很多,但是,最叫座的要數《哭祖廟》。該劇的情節是:三國時,魏將鄧艾攻下綿竹,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聽信讒臣之言,決定開城投降。其子北地王劉諶以背城一戰苦諫,後主不聽,反將他踢出宮門。劉諶看到事情無可挽回,準備以身殉國,並告訴妻子崔氏。崔氏深明大義,持劍自盡。劉諶隨即殺死兩個兒子,跑到昭烈廟中向祖先哭訴,自刎而死。
漢劇界原來沒有這個劇本,它是由京劇界傳來的。清末著名的京劇改革家、表演藝術家汪笑儂,有感於國事日非,為了托古喻今,抨擊當時的政治生活,於是創作了這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的劇本,他在大連、上海等地演唱這戲時,政治影響非常大。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漢口的丹桂茶園舉行了史無前例的京漢名角合演,不但營業很好,兩個劇種的演員還得到了互相觀摩學習的機會。就在這時,汪笑儂將京劇劇本《哭祖廟》送給漢劇泰斗余洪元,余洪元則以漢劇的傳統劇本《刀劈三關》回贈汪笑儂。後來,余洪元在漢口擔任了漢劇天春班的客座教師,把《哭祖廟》交給了他的愛徒,由三生轉學一末的小天文,可惜小天文在19歲就死了,因此,這齣戲沒有在漢劇舞台上樹起來。
漢劇界流傳的《哭祖廟》有兩種腳本:一為陳春芳演出本,一是吳天保演出本。前者是將汪笑儂的原本略作更動;後者是在龔嘯嵐等藝術家的相繼幫助下,對汪本進行刪削,把原來演出時間的105分鐘壓縮到70分鐘,顯得更為精練。經過幾十年反覆的錘鍊與加工,吳天保充分地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將劉諶這個末代王孫演得栩栩如生,非常感人。
吳天保並不因為《哭祖廟》是一出唱工戲而忽視念白,他牢記梨園界的一句老話:“千斤道白四兩唱”,遇到念白同樣是全力以赴。這齣戲的定場詞和緊接著的5句73字的念白,吳天保處理得四聲清楚,尖團分明,音調鏗鏘,字字入耳,把漢劇三生的念白藝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迎來了該劇的第一個滿堂彩。
第二場跪唱的西皮垛子,運腔新穎,不同流俗,成為膾炙人口的唱段。尤其是最後一場由二黃倒板、二黃回龍、反二黃、反二流和二黃搖板等五種不同板式組合的成套唱腔,更是熔生、末、淨、外之長於一爐。如果演唱者的後勁不濟,是難以駕馭這幾十句言前轍唱詞的。吳天保偏能傾喉高歌,酣暢淋漓一氣呵成,越是後面越是珠圓玉潤,並且響遏行雲。分明只有他一個人在唱,卻好像天地間儘是吳派唱腔,讓你過足戲癮。行家們都明白,反二流唱段中的去聲字是不便行腔的。吳天保居然化腐朽為神奇,巧妙地利用切分音,山斷雲連,既中繩墨,又不板滯,準確地烘託了人物情緒。對於突破七言或十言常規的唱詞,吳天保也能匠心獨運,揮灑自如。例如有一句是“那時節,我的父皇,睡在懷中,昏昏沉沉,睡夢之間,直到如今,我的父皇他睡了數十年。”總計33字。還有一句是“直到如今,我父皇,焚符棄璽,反縛輿櫬,率領著軍民人等。文武百官,匍匐塵埃,投降鄧艾,比那劉璋王更慘不堪。”長達43字。一般演員認為不好上口,吳天保卻唱得跌宕有致,頓挫得宜,以情帶聲,借聲傳情,把兒子對昏庸父親又恨又憐的心態,刻畫得細緻入微。不由你不為他鼓掌叫好。劉諶自刎前有一句唱詞,陳春芳唱的是“你看我鳳子龍孫也只這般”,最多只能博得觀眾同情。吳天保改為“我劉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樣就把大勢已去的典型環境中慷慨殉國的這位孤臣孽子的典型形象塑造得更為高大。
汪笑儂主演的《哭祖廟》是唱工多做工少;吳天保則結合劇情加強了做工與舞蹈身段,合著音樂節奏載歌載舞,改變了單調僵化類似清唱的表演模式,形成渾身是戲,滿台是戲,開創了漢劇三生唱做並重的新風,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家庭成員

吳天保有四個女兒一個兒子,一女兒與二女兒都已不幸的過世。三女兒刻苦學習醫術,曾被國家派往非洲救難,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醫師,獲得過很多榮譽獎狀,現在於武漢經營一家小診所,對待病人細心並且少收醫療費,附近居民都很尊敬她。四女兒生活幸福,其一子雖然沒能繼承吳天保的嗓音,但是已成為一位了不起的舞蹈家。兒子是他們的弟弟,也是吳天保唯一的兒子,可惜他只有女兒,但是他的女兒們也都是傑出的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