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劉

吳在劉,男,1953年9月生,南京市六合區樊集中科希望國小的退休老師。

主要事跡,所獲榮譽,

主要事跡

1971年參加工作成為一名教師,此後43年如一日,兢兢業業。2012年他光榮退休,可他心裡仍然放不下山裡的娃娃們,於是他退休不退崗,繼續在家裡開設小課堂,義務講課,繼續關注留守兒童親職教育問題,致力於義務幫助村民進行親職教育。
退休教師吳在劉自認是個老頑童,但在鄉親們眼中,他是孩子們眼中親切而嚴厲的太爺爺,是年輕父母們眼中尊敬的吳老師,是老人們交口稱讚的吳校長。而這些,都緣自他是樊集村整個蒿劉生產組孩子的“娃娃頭”。
關注留守兒童,育人初心守護童心
2012年,吳在劉從工作了43年的教師崗位上光榮退休。教書育人一輩子,三尺講台上他從不改傳道解惑的初心。而現今,他家堂屋的八仙桌更深刻地詮釋了他的初心。
早在退休前,吳在劉已經開始對村里留守孩子給予課外輔導和照顧。2010年9月,村民劉文科老伴去世,兒子兒媳在外打工,而他自己目不識丁,8歲小孫子的啟蒙教育幾乎空白。思慮再三後,劉文科求助於時任樊集中科希望國小校長的吳在劉,希望他能幫助孩子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習能力。對劉文科的請求,吳在劉的回覆是:義不容辭。
“嚴格說來,我也稱得上孩子的‘太爺爺’,也要盡一份責任。”吳在劉說,多年的教育生涯,面對孩子,負起責任是一種本能。現已是一名高中生的同村孩子王紀福,在國小四年級時,爺爺奶奶雙雙患癌,父母都在外打工。爺爺病弱無力顧及,於是請吳在劉幫忙。從此,吳在劉每天對他輔導學校,還風雨無阻地每日送、接他上、下學。“反正我上班也是去學校,乾脆帶了他一起去。”彼時,吳在劉的孫女也上著國小。“我一輛機車,剛好可以帶兩個小朋友。”吳在劉樂呵呵的語氣,絲毫沒覺得自己多了個負擔。小小年紀的王紀福多了一個爺爺一個家,內向的孩子漸漸開朗,孤獨的小臉上有了笑容。看著孩子的變化,吳在劉笑的比誰都開心。
設立“家庭課堂”,開展義務輔導
吳在劉退休後,上門求助的家長越來越多。很快,八仙桌坐不下了,他就加了張四仙桌,過不久,又加了張小方桌。“坐不下,家裡所有桌子都用上了。”老伴說。如今吳在劉的堂屋變成了10個孩子的小小課堂。
由於樊集村地處六合、天長、儀征三地交集處,較為偏遠,經濟也相對落後,年輕父母基本都在外打工,留守兒童達30%。“家裡實在坐不下了。”勸退了離家較遠的孩子,只留下了10個,實屬無奈之舉。每晚輔導都在8點多結束,鄉村小路沒有路燈,孩子們的安全成了老倆口的共同責任。“近的來接或者自己走回家,遠的電話聯繫後,我們騎電動車、機車送。”“遠了晚上太不安全。”老伴說。
這些事勞心勞力,對吳在劉來說不算工作,更談不上負擔。自稱老頑童的他笑言自己很享受和孩子們的相伴。吳在劉本可隨兒女住到六合城裡,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但他放不下這群留守孩子,“畢竟都叫我太爺爺!”對吳在劉來說,教育這些孩子談不上非凡,更談不上高尚,就只是責任。
八年來不收家長一針一線,自掏腰包設“牛奶獎”
在吳在劉的影響下,老伴也養成了以孩子們為中心的生活習慣。每天下午4:30,老伴準時燒好開水,準備好抽紙,搬好大大小小的凳子,擦好三張桌子,等候孩子們的到來。幾年下來,聽慣孩子們每天親熱地叫自己“太奶奶”,已將他們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樣。輔導結束,和老吳一起送沒人接的孩子回家,回來再作一番打掃。8年多來,她每天都把家裡的事情料理得妥妥噹噹,不讓吳在劉分心。有時外出走親訪友,到了下午她就急著往家趕。“10個伢兒啊,我們家老吳一個人哪能忙得過來!”連家裡的兒女也習慣了父親的做法,儘管“回來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但還是給予了充分理解。
“在農村,親職教育一直是學校強調而不得的。”吳在劉深知親職教育的重要性,但面對自己無力改變的留守現狀,唯有多盡一份責任才能安心。為了促進孩子們的學習,除了針對每個人盡心輔導外,他還自費設立了“牛奶”進步獎,對學習有進步的孩子給予每人一箱牛奶的獎勵。2014年,上國小一年級的高浩南,常年跟隨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活潑、調皮管不住,每次考試不及格,學校老師也頭疼。吳在劉針對性從最基礎的拼音字母從頭教起,在孩子第一次取得進步後,小浩南高興地拖著吳老師獎勵的牛奶回家。自此學習勁頭高漲,一年級期末,每門課成績達90以上。
孩子們的進步,吳在劉高興,父母們更高興。他們紛紛提出給些學費以感謝吳老師的辛苦付出。吳在劉一一謝絕。他還是那句:我是太爺爺,有這個責任。
吳在劉義務幫助村民施行親職教育的事跡,不僅被村民們廣為傳頌,也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所獲榮譽

吳在劉先後榮獲 “六合區退教協先進個人”“六合區社區教育優秀志願者”“第十六屆南京好市民”“最美六合人”“江蘇好人”“感動南京”2018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2019年7月,入選“中國好人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