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味經

吳味經

吳味經,棉業專家。畢生從事紡織原料的開拓與利用事業,為改良和發展原棉、羊毛、麻、絹等紡織原料傾注了全部精力,培養了一大批棉業技術管理幹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味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東陽
  • 出生日期:1897
  • 逝世日期:1968年12月12日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浙江省立師範學校
人物生平,早期,實踐,制度,戰爭,公司,考察,技術成就,人物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早期

吳味經畢生從事紡織原料的開拓與利用的棉業專家 吳味經,原名緯,1897年1月出生於浙江省東陽縣的一個佃農家庭。幼年家貧,父又早逝,勉力讀完高小。他考入浙江省立農業學校,攻讀一年後,因家中無力提供學習費用,只得轉入學膳費全免的省立師範學校。師範畢業後任國小教師,並任代理校長兩個學期。
1920年,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周學熙創辦天津棉業專門學校,不收學膳書籍各費,兩年畢業,另實習一年,深合吳味經志願。在校時,他下苦功學習植棉與紡織專業以及英文,並從外國人補習,不斷汲取新知識,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實踐

1923年,吳味經從棉業學校畢業,隨即進行了一系列棉花改良的實踐活動。從1923—1932年,他先在華北設立育種場及繁殖場,繼在河南安陽主持“彰德大韓棉場”,又在浙江杭州創設“之江農產社”。他採購美國優良棉種,培養推廣,為棉農貸給種子、化肥,並設軋花廠,為農村辦公益事業。由於他堅持了10年的踏實工作,深入棉田實地調查,他在植棉技術上積累了深邃知識與豐富經驗,被譽為權威的棉業專家。
1932年,吳味經應中國銀行之聘,出任該行所設的中國棉業公司產銷工作部主任。吳任職後,投入大量資金,使生產、運銷、金融各方面協作配合,在棉作推廣及棉產改良等方面取得進一步實效。1935年吳味經任中國棉業公司襄理,併兼辦全國棉業統制委員會的軋花與運輸業務,實行軋花商業化及分級市場化兩項改革,使棉花的調配及分級較為科學合理,受到紗廠歡迎。

制度

當時的棉花市場黑幕重重,吳味經為此創議設立棉花同業公棧制度,規定現貨交割在公棧進行,由公棧負責分級、過磅,將以往的陳規概行廢除。此項改革手續簡便,效率提高,建立了良好的市場信用。
1937年3月至5月,吳味經應日本棉業專家大原的邀請,前往日本的東京、大阪、神戶、名古屋各地考察紡織印染工廠及交易所活動情況,對有關棉業的各種組合,如生產組合、出口組合及棉作試驗場詳細調查。回國途中在朝鮮棉區及我國東北棉區順道考察,感觸頗多。回國後他寫成《日本棉業調查》一書。

戰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棉花為重要物資,急需組織大量收購,吳味經奔走於漢口、靈寶、鄭州、洛陽等地,指導搶購搶運。隨後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農本局設一棉業機構“福生莊”,吳任經理。他不避艱險搶購搶運棉花,該年收購達60餘萬擔,使後方免於匱乏。福生莊並派人從上海購運棉紗布匹,分別從溫州、香港、廣州灣以及海防運入後方,運輸曲折困難,但終能安全運達重慶內地,成績卓著。
戰時遷到四川、陝西的紡織廠於1939年陸續開工,但產量不多,不敷所需甚遠。吳味經制訂了動員農村婦女從事手工紡織的計畫,以40萬婦女紡紗,10萬婦女織布,每天出紗10萬磅,出布7500匹,相當於10萬紗錠及5000台織機的機器產量。吳味經為此進行了艱巨的組織及培訓工作,在四川、陝西、甘肅、雲南、貴州廣大城鄉推行,以20人為一手紡團,每20手紡團有一經過訓練的幹部負責,設彈花廠,發放棉條,回收棉紗。全盛時期分支機構達百餘處,工作人員千餘人。

公司

吳味經在辭去福生莊經理職務之後,應重慶實業界人士邀請,籌組中國紡織企業公司(後簡稱小中紡),任總經理,在重慶建渝江紗廠,1943年開工。抗日戰爭勝利後又在杭州建杭江紗廠,1947年開工。吳味經為應付物價飛漲,採取“進一出一”方針,售紗一包,進棉一包,以免實物虧短,兩廠得以逐步擴充。
1943年,全國棉紡織同業公會聯合會在重慶成立,吳味經被推選為秘書長,1946年聯合會遷滬,吳味經連任秘書長,直至上海解放。
抗日戰爭勝利後,吳味經任中國紡織建設公司副總經理兼業務處長,參與接收日資在華紡織廠,協助安排180萬紗錠、3.5萬台織機的生產恢復工作。他不辭辛勞,為解決紡織原料問題奔走各地,1946年收購棉花達150萬擔;早在離重慶前,他還主持訂購美棉2.5萬包、羊毛140萬磅,使戰後紡織工業得以迅速恢復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吳味經飛赴漢口、長沙、廣州、香港、汕頭等地,諄諄囑託各地的中紡公司同仁,妥為保護物資,堅守崗位。返滬後,公司組織緊急措施委員會,所屬各廠成立護廠隊,依靠全體員工努力,使整箇中紡公司資產比較完整地交給人民政府。

考察

上海解放後,吳味經留任中紡公司副總經理,他繼續特別關注紡織原料的供應問題。1950年,他參加紡織原料考察團,行經上海、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平原、北京、察哈爾、綏遠、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江西、浙江15個省市,對棉、毛、麻、絲等原料的產銷情況作調查。1950年6月中紡公司撤銷,成立華東紡織管理局,吳味經擔任顧問。1952年,紡織工業部任命吳味經為業務司(後改名供銷局)顧問。1952—1954年他分別去西北及新疆考察原料,向國家提出許多寶貴建議。1957年他任華東供銷分局副局長,主持了在佘山建立的羊毛良種培育場,引進良種。1960年,吳任上海棉花公司(後改名為上海市紡織原料公司)副經理。國務院成立棉花工作組,吳味經任上海小組組長。
1963年,周恩來總理在上海接見50多名專家,吳味經受到親切慰問。“文化大革命”中,吳味經受到不應有的待遇,於1968年12月12日不幸去世,享年71歲,1979年6月16日得到平反昭雪。

技術成就

改良棉種同棉業管理
棉花是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我國的棉花生產以往量少質差。吳味經於棉校畢業後,經北洋政府農商部介紹,與日商三菱公司合作進行棉花改良與推廣,協定向美國採購優良棉種,在華北大平原上設立育種場及繁殖場多處。美種棉鈴大果多,產量豐富,品質潔白,乃著手大量推廣。為保護純種,避免混雜,在中心棉區設立動力軋花打包廠,所留種子供來年推廣。如此苦幹5年余,平漢鐵路一帶及黃河流域的改良棉逐步擴大生產,奠定了我國的產棉基地。吳味經為此付出大量勞動與智慧。其後在河南安陽進一步培育良種,勸導農民種植,使安陽發展成為產棉區。1928年吳味經任杭州育種場主任,將華東馴育成功的棉種引入長江一帶,但因氣候、土質的差異,成績平平。直到抗戰勝利後,吳味經選得美國德字棉、岱字棉及珂字棉種子一批,經過兩年多試種,總結出江南以德字棉、岱字棉為宜,蘇北以珂字棉較優,畝產均較本地棉高出三分之一,證明雨水多的長江流域也能引種美棉。
吳味經為改良與推廣優良棉種,長期深入實際,與棉農交朋友,積累經驗。他對棉纖維的分析、籽雜的檢驗、含水的評量,有一套嫻熟的技術與經驗。他用手掌觸摸揉搓及眼力觀察,能對一堆棉花作出正確的檢驗判斷,與儀器檢定幾乎沒有兩樣;他所估計的棉田產量,與秋後收穫非常接近。他在任中紡公司副總經理期間,每次收購棉花時集中看貨議價,親自任看貨員,對棉花的鑑別及分級極為準確,經手扯棉花三把即可斷定纖維長度,有“三把毛”之稱,中外棉商無不佩服。
吳在中國棉業公司任職時,選定河北、山東、陝西、河南、湖北諸省的10個地區為棉產據點,在各處設立大規模的動力軋花廠,推動我國棉花的產質量顯著改善。他規定,軋花不以合作社為限,可以代農民軋花,可以收購農民籽花自軋,實行軋花商業化。
為更好地為紡織工業服務,吳味經一貫重視棉業的調查研究並悉心蒐集棉業資料。抗戰勝利後,主持編制了《全國紗廠一覽表》,建國後,他還主持編寫了《原棉手冊》出版。
紡織原料的開發研究
我國紡織原料供應歷來比較緊張,挖掘與發展紡織原料生產是一樁重要的經常性工作。吳味經在改良與推廣棉花種植的同時,十分注意治標與治本相結合,對毛、麻、絹以及其它紡織原料進行考察與研究。抗戰勝利後,在他主持下,中紡公司與中央畜牧實驗所合作,在硤石、吳興設立配種場,將外來考力黛公羊與湖州母羊交配,經三四年孳生繁殖,培育出適合於本土的優良毛羊。當時他兩次去台灣,採購優良黃麻種600擔,引種於杭州、蕭山、海寧一帶,產量高出本地麻50%;另從印度選購黃麻種1000公斤,產量高出本地麻一倍。他還與中國蠶業公司取得聯繫,建議多養蠶,多繅絲,多提供繅絲下腳作為絹紡原料。
1950年他在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等地,對各地羊毛作考察與比較。他提出,在推廣良種羊的飼養同時,要在產區設立新式的洗毛工場及毛條工廠,進一步提高品質,逐步擺脫依賴進口外毛的局面。他還認為,麻產地也要設立洗麻工場,有利於提高質量,減少運力。
1950年他在西北考察時,按照各地羊毛質量的特點,精心製成羊毛分級的標準樣本,供作收購計價的依據,由紡織工業部頒發到各地參照執行,改變了以往的計價混亂現象。
1957年,華東供銷分局在松江余山建立羊毛良種培育場,在吳味經主持下培養了良種兔2000多隻,開拓兔毛生產。同年他去新疆選購良種細毛羊40頭空運上海作為種羊,改變郊區的湖羊為細毛羊,並在各縣推廣。1960年吳味經到廣西發現,木薯葉可以飼養木薯繭,促請廣西省試驗並推廣。
由於吳味經多年在利用多種纖維方面的成就,他發表了《動物性纖維》、《充分利用一切可紡的野生纖維》、《兔毛的利用》等論文,細緻地審訂有關同志所寫《羅布麻的初步加工》、《羊毛的初步加工》等文章,還參加了《英漢紡織詞典》、《辭海》有關紡織原料條目的編撰工作。
培養棉業技術人才
我國從事棉業工作的人員非常缺少,不能適應棉業發展的要求。30年代吳味經任職中國棉業公司時,先後舉辦了3屆棉業人員訓練班,招收高中程度優秀青年學習,總計培訓學員150人。他為訓練班制訂了周密的教學計畫,親自教授棉花貿易學,教材由自己編寫,系統地傳授了從棉花栽培生長到流通管理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這批學員結業後分配各地,大多朝氣蓬勃、刻苦耐勞,能獨立作戰,成為棉業的骨幹力量。
1938年農本局福生莊開辦時,需要收購棉花人員十分迫切,為此吳味經在西北各地招收學員,集中訓練業務,前後共辦2屆;嗣後又與農本局合辦業務人員訓練班4屆。
1940年福生莊發動手工紡織運動時,需要一大批能深入農村、懂技術管理的組織工作幹部,吳味經在江津、成都、遂寧三地開辦訓練班3屆,使工作艱巨的手紡事業依靠這些能刻苦耐勞的男女青年,而完成得有聲有色。
抗日戰爭勝利後,吳味經任職中紡公司,公司各分支機構遍於全國許多市縣,但業務人員缺乏。為此,吳味經於1947年首先集中調訓公司各地辦事處業務主管人員,並吸收各廠驗收棉花人員一併參加學習。繼而在天津、青島、漢口、鄭州、西安等地就地招考青年,集中上海訓練棉業技術管理人員,培養了一大批年輕有為的業務人才。
吳味經積極創辦業務人員培訓班,除了在教學上要求嚴格外,還十分注重管理上的嚴密與精神上的激勵。為此他經常告誡學員,務必以事業為先,在學業與工作上作出貢獻。
(作者:魏上吼)

人物簡歷

1897年1月 出生於浙江省東陽縣東鄉白坦鎮成塘村。
1919年 畢業於浙江省立師範學校,任代理國小校長兩學期。
1920—1923年 天津棉業專門學校植棉科學習。
1923—1925年 在華北各地推進棉花品種改良。
1925年 在河南安陽主持彰德大韓棉場。
1928—1932年 任浙江省棉業改良場杭州育種場主任,創設之江農產社。
1932—1934年 任中國棉業公司產銷合作部主任。
1935—1937年 任中國棉業公司襄理。
1938—1941年 任經濟部農本局福生莊經理。
1941年 組建中國紡織企業公司,任總經理。
1943—1949年 任全國棉紡織工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秘書長。
1945—1950年 任中國紡織建設公司副總經理兼業務處長。
1950年 任華東紡織管理局顧問。
1952年 任紡織工業部業務司(供銷局)顧問。
1957年 任華東供銷分局副局長、工程師。
1960年 任上海棉花公司(後改上海市紡織原料公司)副經理。
1961年 任國務院棉花工作組上海小組組長。
1968年12月12日 去世。

主要論著

1 吳味經.棉花貿易學.1935.
2 吳味經.日本棉業調查.1937.
3 吳味經.我國紗布貿易及其展望.紡建,1948,1(6).
4 吳味經.紡織工業和原料考察途中之觀感.紡織建設,1950,3(4):5—6.
5 吳味經,陳惕如.西北羊毛.紡織建設,1950,3(10):14—19.
6 吳味經.關於國毛改進問題.紡織建設,1950,3(10):20—21.
7 吳味經.如何建立國產羊毛檢驗分級制度.紡織建設,1950,3(10):31—33.
8 吳味經.動物性纖維.上海:1958.
9 吳味經.充分利用一切可紡的野生纖維和雜纖維.上海:1959.
10 吳味經,邢寶珊.兔毛的利用.上海:文匯報,196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