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君毅(四川省文史館館員、省政協委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君毅(1886~1961)名永權,字君毅,新繁(今新都區)龍橋鄉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吳君毅
  • 字號:名永權,字君毅
  • 出生地:新繁(今新都區)龍橋鄉
  • 出生時間:1886
  • 去世時間:1961
  • 性別:男
簡介,生平,評價,

簡介

是“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吳虞的堂弟。16歲受業於葉秉誠、周癸叔。他18歲應成都府考中秀才;次年赴日本留學。1917年6月,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科,獲法學士學位。8月歸國回到北京,目擊國事日非,痛恨官場腐敗,曾說:“中國之衰,源於政治之腐敗,而尤以做官為甚。一旦做官,則利益多而勞動少。中國之最能消磨能力而利益最多者,無如做官,且無需能力,故天下趨之若鶩。於是社會日益墮落,而國事遂敗於冥冥之中矣。”

生平

1920年8月,吳君毅升任北京法政大學教務長。1921年,吳君毅赴英國倫敦入政治經濟學院研究法學,兩年後轉入德國柏林大學進修。1924年回國後,仍在北京法政大學教書,擔任經濟系主任兼法制室參事。1926年,張瀾創辦國立成都大學,吳君毅應邀回川,擔任成大教務長。他按照張瀾制訂的“廣延名師,用人唯才;民主辦校,嚴格要求學生;兼容並包,主張學術自由和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四處奔走,說服很多有名望的川籍學人,置四川交通不便,軍閥肆虐,社會動盪,百業待舉的破敗局面於不顧,毅然返川,育才執教。經過四五年的努力,成都大學無論教學、科研以及革命運動方面,在四川地區都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1930年,吳君毅除任成大教務長外,還兼任文科學長,法科學長和政治系主任。1931年,成都三大學合併為國立四川大學,吳君毅被校長王兆榮挽留擔任學校的秘書長,代理法學院院長。1936年,應老友陳豹隱之邀,離川赴京,執教於北平大學法商學院。1937年蘆溝橋事變,中日戰爭烽起,吳君毅重返四川,任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1943年,任川大法學院院長兼政治系主任。解放後,仍留四川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956年以70高齡退休後任四川省文史館館員、省政協委員。1961年4月因病逝世於成都,終年76歲。

評價

吳君毅學問淵博,識解通達。一生從事大學法學、政治經濟學教學工作,在北京10年和在四川的30年中,為國家培養了不少人才,桃李滿天下。對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慧眼識才,獎掖後進,風義感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