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努(原緬甸總理)

吳努(原緬甸總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努(1907-1995),1907年5月25日生於緬甸渺咯縣。緬甸獨立後任總理,並任執政黨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1958年該黨分裂後任自由同盟廉潔派主席。1958年將政權移交給吳奈溫將軍為首的看守政府。1960年大選後再度出任總理。1962年3月吳奈溫發動政變後被捕。1966年10月獲釋,後流亡國外,1980年7月回國。1995年2月14日在仰光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努
  • 國籍:緬甸
  • 出生地:緬甸渺咯縣
  • 出生日期:1907
  • 逝世日期:1995
  • 職業:緬甸總理
  • 畢業院校:仰光大學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定緬甸國教為佛教
  • 代表作品:《罷課的大學生》、《成人之路》、《多么殘酷》、《戰時中國》等
簡介,人物生平,致力於中緬友好,任期,主要著作,

簡介

吳努(1907-1995),緬甸獨立後首任總理。1907年5月25日生於緬甸渺咯縣。1929於仰光大學畢業,並獲得文學士學位。1934年又回仰光大學學習法律,參加學生的政治活動。1936年大學把他和昂山開除,引起學生罷課。第二年,他加入「我緬人黨」。1940年英國人以煽動叛亂的罪名把他關入監獄。日本人入侵緬甸後將他釋放。1943年他在巴莫的親日政府中任外交部長。1947年昂山被暗殺後,他擔任政府首腦和緬甸主要政黨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領袖。1948年1月緬甸宣布獨立,他為第一任總理,任職10年。因治國無能而於1958年辭職,由吳奈溫的「看守內閣」接管。1960年恢複議會政體,他再度任總理。1962年3月吳奈溫發動政變,建立軍政府,將他監禁起來。1969年出獄後即離開緬甸,開始組織反對吳奈溫政府的抵抗運動。運動失敗後,他繼續留居印度。1980年應邀請回到仰光,成為佛教僧侶。1988年在民主示威運動瓦解吳奈溫政府後,他企圖奪權,但未能成功。1995年2月14日在仰光去世。

人物生平

緬甸 總理(1948~1956),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文學家。1907年5月25日生於渺名縣瓦溪碼市一個商人家庭。曾就讀於謬馬英緬學校,後畢業於仰光謬馬高級中學。1929年在仰光大學哲學系畢業並獲文學士學位。一度任板庭梧區國民中學校長。1934年重返仰光大學攻讀法律。1935~1936年曾任學生聯合會主席。1936年因與學生會領導人昂山等一起,反對英國的殖民奴化教育,參與領導罷課運動而被學校開除。1937年參加我緬人協會(即德欽黨),改名“德欽努”,為財務和宣傳方面的負責人。1937年與該黨其他領導人一起創建紅龍書社(緬名“那迦尼”),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和出版進步書刊,曾親自翻譯發表K.馬克思的《資本論》的部分章節。1938年曾因參加反英大罷工和示威運動,而被殖民當局逮捕。1939年12月12日參加由吳巴倫率領的緬甸訪華友好代表團訪問重慶。回國後,寫了《戰時中國》一書,還翻譯過E.斯諾的《西行漫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一度為緬甸出路派組織(亦稱自由聯盟)的領導成員,因要求英國戰後給予緬甸獨立作為協助英國作戰的交換條件,遭到拒絕後進行反英宣傳,再次被捕入獄。1942年日軍侵入緬甸時,英國獄官逃遁前將其釋放。1943~1944年任日軍占領下的巴莫內閣外交部長,1944~1945年任宣傳部長。1944年 8月與昂山等人秘密組織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取得聯繫,從事抗日活動。
《時代周刊》封面上的吳努(1954年)《時代周刊》封面上的吳努(195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任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副主席,1947年當選為制憲議會議長。同年 7月自由同盟主席昂山被刺後,接任自由同盟主席和臨時政府總理。8月赴英國倫敦簽訂有關緬甸獨立的吳努-艾德禮協定。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任第一任內閣總理,連任至1956年6月。其間曾創辦緬甸翻譯文學委員會(文學宮),併兼任主席。1956年7月至1957年2月專任自由同盟主席。1957年3月至1958年9月再次任總理。他雖然是一位受尊敬的政治家,但困擾於緬北的少數民族和國民黨殘軍的反抗,經濟衰退,大米出口下降,治國無能。1958年5月自由同盟分裂為兩派, 9月辭去總理職務,任自由同盟“廉潔派”領袖。1960年 3月“廉潔派”改為緬甸聯邦黨後,任該黨主席。同時在第3次全國大選中獲勝,第3次出任總理,併兼任國防部長、內政部長、運輸、郵電、海運和航空、住房和建設部長、地方行政和地方民主化部長、宣傳部長、救濟和安置部長等職。1962年3月政變後被捕。1966年10月獲釋。1969年起流亡國外。1980年7月應吳奈溫邀請回國, 9月任緬甸三藏經翻譯出版委員會主席,從事佛學研究。從1954年至1961年6次到中國進行友好訪問。1954年 6月還同周恩來總理髮表確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聯合聲明。1960年10月代表緬甸政府與中國簽訂“中緬邊界條約”。

致力於中緬友好

緬甸獨立後,吳努先後於1954年12月、1956年10月至11月、1957年3至4月、1960年9月至10月、1961年4月、1961年10月共6次訪華。
通過多次對中國的訪問,吳努對中國的感情和同中國領導人的友誼又進一步加深。在訪問期間,為了聯合對付緬甸北部的國民黨殘餘部隊,兩國進行合作打擊,在中緬邊界問題上,為了給中印邊界劃界做榜樣,實際上承認了英國人以前提出的邊界。吳努參觀中國各地時,經常穿著中山裝,對中國有著特殊的感情。
(注:左為吳努)(注:左為吳努)
1962年以後吳努一直在野,但中國人民不會忘記他為中緬友好所作的重大貢獻。吳努非常珍視同周恩來總理的友誼,讚揚周恩來和善體貼, 平易近人。他一度流亡在印度時,曾有記者問,他在世界上最崇拜誰,他毫不猶豫地說他最崇拜周恩來。

任期

1948年1月4日-1956年6月12日(第一次)
1957年3月1日-1958年10月29日(第二次)
1960年4月4日-1962年3月2日(第三次)
繼任
吳巴瑞(第一次)
奈溫(第二次)
奈溫(第三次)

主要著作

著作主要有《罷課的大學生》、《成人之路》、《多么殘酷》、《戰時中國》、《現代話劇集》和《日本統治下的緬甸》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