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加芳

吳加芳

吳加芳,四川男人吳加芳因為在汶川大地震後背亡妻回家的舉動,被網友稱為“地震中最有情意的丈夫”。半年後,吳加芳再婚的訊息引發廣泛爭論。2010年6月,吳加芳與第二任妻子簽下離婚協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加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3年
  • 職業:泥水匠、農民
  • 主要成就:網友稱其為“背妻男”
事件進展,情義男,領證再婚,集體婚禮,離婚,生活重建,記者回憶,重新安家,劉如蓉,外界聲音,感動,質疑,關注,巨變,背妻男,社會反響,事件啟示,吳加芳,

事件進展

情義男

汶川大地震後,一張名為《給妻子最後的尊嚴》的照片廣為流傳。照片
中的男主角、綿竹農民吳加芳被媒體廣泛報導。吳加芳對亡妻的深情及他們相濡以沫的愛情家喻戶曉,吳加芳被網友評為“中國最有情義的丈夫”。
吳加芳背妻吳加芳背妻
來自全國各地的人給吳加芳寫信,其中包括時年45歲、在深圳打工的成都女士劉如蓉。

領證再婚

劉如蓉輾轉聯繫上吳加芳。第一次通話, 他們談了20多分鐘。此後近一個月,兩人幾乎天天通話。劉如蓉說,並不是每個人跟吳加芳都能溝通,她覺得跟他談話親切,這種共同語言給他們後來見面 9天就“閃婚”打下基礎。
2008年11月9日,劉如蓉去了綿竹,雙方一見如故。2008年11月18日,他們在綿竹民政局領取了結婚證。
吳加芳再婚再次引發全國熱議。有網友稱心目中的偶像形象轟然坍塌,也有網友稱生活要繼續,吳加芳是災區喪偶人恢復生活、重新站起來的一個側影。

集體婚禮

當天,深圳南山區婦聯為來深建設者舉行集體婚禮,吳加芳夫婦作為代表發言。吳
加芳說:“她因為我對妻子的情義而愛上我,而我也因為她對我和災區人民的情義而愛上她……”劉如蓉表示:“他是個平淡的農民,是個有情義的男人,他的樸實打動了我。”他們和29對新人一道宣讀誓詞:“今天我們結為夫妻,將共同面對未來,無論疾病健康,無論貧窮富有……”

離婚

汶川大地震之後,一位郭姓男子在看到他背妻回家的報導後,給他寫來一封信,表示願意給他一些實在的幫助,引薦他到深圳做工。2009年8月,吳加芳綿竹老家的新房修建後,在妻子劉如蓉的堅持要求和牽線聯繫之下,吳加芳到深圳做工。深圳期間,兩人見面時間並不多。加之性格不合、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爭吵等細枝末節,極大地消磨了感情和精力,導致婚姻無以為繼。
吳加芳的孤獨和鄉愁難以排解,他決定回家。2010年6月13日,吳加芳簽下與劉如蓉的離婚協定書:因性格不合導致感情破裂,男方支付女方4萬元協定離婚。這4萬元,是當初吳加芳修新房時劉如蓉贊助的。

生活重建

他們是因為一張照片走在一起的。在地震中,吳加芳堅持騎機車把亡妻背回家的感人之舉被外電抓拍,從而迅速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這張名為《給亡妻最後的尊嚴》的照片記錄了地震中一個中國農民對愛的詮釋。而劉如蓉因為被這張照片中吳加芳對前妻的情意所打動,找到了吳加芳,才有後面的閃婚因緣。
吳加芳吳加芳

記者回憶

第一個報導吳加芳再婚事件的記者簡方洲回憶:“我參與中央電視台法治頻道‘法治心愿2008’晚會的節目錄製。當時住在‘影視之家’賓館,央視記者告訴我,房間還要住進一個人,就是吳加芳。吳加芳向我透露了一個最新的訊息:他在來北京前的三天結婚了,剛才就是和他的新婚妻子通電話。突然聽到這個‘驚人’訊息時,我感到非常地錯愕和意外。”

重新安家

當主持人撒貝寧問吳加芳他最大的心愿是什麼?吳加芳回答說就是遲早地把房子先建起來,重新安個家。他說地震後這半年,自己每天在家都只有一個人,心情和感情上也一直很孤獨。家裡房子重建總共得花近十萬,這對於他來說也是大數字。現在他都在外面打工,先幫別人建房子,因為最近工價貴,他一天可以掙到100元……生活需要很多的錢,吳加芳說他想能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生活,家可以重建得更快些。
在這次大震中,有近十萬人遇難及失蹤,成千上萬個家庭因此被毀。一個沒有女人的家就沒有溫暖,一個沒有男人的家就沒了依靠,地震後的重建不僅僅是建物質形態上的房子,更重要的還是精神層面上的家庭。而在這點上劉如蓉深切理解吳加芳。

劉如蓉

劉如蓉是一個十分低調的成都女人, 45歲的她曾經滄海。以前她應該是一個“能折騰”的人。她並非一個普通的打工者。曾在成都市城建局任職,1993年,她辭職下海,從事飲食生意,曾開過飯店、火鍋城……不過之後不久,婚姻破裂,事業上又“三起三落”。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不開心,所以出來看看。
10多年的單身生活,在深圳,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這個地方不能去想感情歸宿這些事情,“深圳的人來自五湖四海,要很了解對方根本不可能。”她說自己年輕時喜歡能拼的男人,喜歡能幹而能闖世界的男人,顯然吳加芳不符合她的理想要求。而現在在多年的磨難之後,她對男人的要求改變了。“我當時從電視中看到吳加芳的事,非常感動,覺得他是個重感情的男人。我有一種衝動,想與他取得聯繫。”
“當時我單位的老闆娘也很驚奇,就問我,你們能夠一起生活么?會有感情么?”劉如蓉說,她的回答是:現在說有什麼感情可能說不上,大家見面那么匆忙。她回家和吳加芳辦證就花了三天時間奔忙,現在對所謂的幸福還沒有什麼感覺。但她跟老闆娘說,“我現在不是年輕人了,不是要什麼轟轟烈烈的愛情,只想回老家有個安穩的家,下半輩子能好好過日子。”劉如蓉表示她只想選一個樸實的男人。
“其實,我和他見面後最擔心的是生活習慣問題,但我發現,他比一般男人愛乾淨,他的棚子雖然簡陋,但東西擺放規矩,在那種建築工地環境下,他的桌子上幾乎沒有灰塵,我還觀察到,他有隨時隨地整理家務的習慣。”
“我感到非常幸福,同時也非常不安”
兩人畢竟一個生活在城市,一個生活在農村,生活上不可避免地有差異,劉如蓉欣慰的是,他很能聽得進去她的意見,只要她提出來他立即改正,而且還表示一直改到她滿
意為止。“例如他吃飯喜歡口味重一些的,而我喜歡清淡的,他立即改口味來適應我。”樸實而不死板,這是劉如蓉對吳加芳的欣賞之處。 “他雖然生於農村、長於農村,但他的頭腦仍然靈活。我們能交流,能溝通。”
吳加芳吳加芳
於是,“敢愛敢做”的劉如蓉為自己的人生做了決定。吳加芳回應說:“半年就結婚了,其實我也覺得良心上有些過不去,但是對於兩個人的感情,我都是非常真的。有些人不了解實情,也不了解我的心情。”
在集體婚禮上,吳加芳作為新人代表發言,他很惶恐。他說,“我感到非常幸福,同時也非常不安。因為背著死去的妻子回家而讓全國甚至全世界人認識了我。說實在的,我不覺得這個行為有什麼了不起。感謝我現在的妻子劉如蓉。我一無所有,她還依然義無反顧地嫁給我。”
家是什麼?劉如蓉表示再工作幾年,回四川跟吳加芳好好過日子。吳加芳則表示,“現在先蓋房子,等蓋好了房子再說”。在這對樸素的人眼中,家就是一磚一瓦建起來的日常生活。

外界聲音

感動

情義男人背亡妻回家
“5.12“汶川大地震後,一名男子給在地震遇難的妻子穿上她最喜歡的衣服,固定在自己的背上,用機車載妻子回家。行進間,感覺妻子的頭稍稍有點歪,他停下機車,轉過頭去扶正妻子的頭……這一幕無意間被記者定格下來,照片中的主人公,綿竹市興隆鎮廣平村農民吳加芳,被網民稱為“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
吳加芳是一名泥水匠,1985年,22歲的他在一個建築工地上打工時遇上了21歲的石華瓊。石華瓊是綿竹市漢旺鎮農民,斯斯文文,戴一副近視眼鏡,幹活時也喜歡穿得漂漂亮亮。兩人結婚23年來,石華瓊從來沒有嫌棄過吳家的貧窮與困苦,而吳加芳對妻子寵愛有加。石華瓊平時愛漂亮,吳加芳總是竭盡所能地讓她穿得好些,平時從來不讓她乾農活。
然而,“5.12”特大地震拆散了這對恩愛夫妻。2008年5月12日下午,石華瓊到漢旺鎮為手機充完話費後,在茶樓看人打牌。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地震來臨,石華瓊被埋在廢墟中,永遠離開了她深愛的丈夫和兒子。2008年5月12日5月14日,吳加芳為妻子穿上了她最喜歡的一套紅衣服,把妻子的遺體背在了背上,用繩子固定。石華瓊雙手環繞著吳加芳的腰,臉緊貼著他的背。“那天,我告訴自己一定不能哭,要讓老三(石華瓊的暱稱)高高興興回家。”吳加芳發動機車,背著妻子剛走了一段路,發現妻子的頭有點歪。他停下摩托,轉身去扶正妻子的頭。這時,兩外國記者碰巧遇見他們,把這一幕用相機拍了下來。
這張名為“給妻子最後的尊嚴”的照片讓世界感動,吳加芳被網民稱為“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經過報導後,各路媒體紛至沓來,無數人為之動容。

質疑

半年後閃婚一見鐘情
到2008年11月,來自安徽、四川和廣東等省市的16名女士通過情書,大膽向吳加芳表
達了愛意。這其中,包括在深圳工作的成都女人劉如蓉。
吳加芳吳加芳
2008年10月16日上午,吳加芳第一次接到劉如蓉的電話。“她在電話中向我了解災區的情況,對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關心。我們談得來。”第一次通話大約有20分鐘,吳加芳感覺對方非常體貼,這一點和石華瓊很像。此後的一兩個星期,兩個人幾乎天天通電話。
2008年11月9日,吳加芳先騎摩托再轉公交早早地到了雙流機場,迎接請假前來的劉如蓉。在機場他們一眼就從人群中認出了對方,這讓他們覺得這就是所謂的緣分。
2008年11月18日,相處9天的吳加芳和劉如蓉在四川綿竹市民政局登記結婚。
2008年12月28日下午,吳加芳和劉如蓉在深圳參加了由南山區婦聯主辦的“鴛鴦和鳴”來深建設者集體婚禮
吳加芳和劉如蓉的“閃電式”結合在網路上引起了熱議。“我們當初看他背亡妻遺
體回家,非常敬佩他。可現在他這么快再婚,讓我們覺得他當初對妻子的情義打了折扣。”但大多數網友們對他的再婚表示了祝福。吳加芳說,他永遠不會忘記亡妻的好,也要對現在的妻子好。“我是一個男人,地震讓我更加珍惜別人和自己的感情。”

關注

閃婚後一年半離婚
“兩人因為觀念、性格的差異和生活上的瑣事經常吵架,她一吵架就會提離婚,過後又會寫信或發簡訊來道歉,反反覆覆的,實在讓人傷腦筋。”吳加芳稱,劉如蓉還在自己的親戚面前和公共場合下不給他面子。“我們還有半輩子要生活,這樣吵下去也不是辦法,我反覆思考一陣後,覺得離婚可能對我們雙方都好一些。”2010年6月13日,吳加芳簽下了與劉如蓉的離婚協定。
劉如蓉承認兩人時常發生一些爭吵,並且在爭吵中提到離婚,但夫妻之間吵吵架是很正常的事。她表示,現在不想離婚,願意和吳加芳一起回老家綿竹共同生活。根據協定的規定,吳加芳要在6月30日之前支付劉如蓉4萬元,雙方最終才能協定離婚。“我現在還沒有辦法找到這4萬元,只有盡力向親戚朋友借,能不能借到還是未知數。”吳加芳說。一方面是吳加芳為離婚而籌款,一方面是劉如蓉辭職放棄深圳的一切希望回家共同生活。他們的婚姻感情最終何去何從,也還是個未知數。

巨變

背妻男

2008年5月15日,在汶川地震過去的第三天,英國最具影響
力的報刊之一《每日郵報》 在頭版刊登了一張題為《給妻子最後的尊嚴》的照片,這張照片是美籍華裔攝影師沈淇徠於2008年5月14日在四川省綿竹漢旺鎮的地震災區拍攝的,照片上一個叫做吳加芳的中年男子將妻子石瓊華和自己綁在一起騎在一輛機車上。在地震中吳加芳的妻子不幸遇難,當他從廢墟里挖出已經喪生的妻子後,不忍將妻子的遺體就這樣留在冰冷的廢墟之上,於是他把妻子的遺體和自己綁在一起,準備騎機車帶亡妻回家。《每日郵報》在刊登這張照片時說,這位中年男子在極大悲痛的折磨中,努力要給妻子死後的尊嚴,這是大毀滅後存在的人性象徵。
吳加芳吳加芳
照片刊登後,迅速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一時間,這個普通的中國農民迅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吳加芳被網友評價為“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吳加芳背妻的畫面被國內眾多媒體稱為“一個中國農民的愛情”。
隨著地震的創傷慢慢平復,吳加芳似乎也從人們的視線中慢慢淡化了,但在2008年年底,吳加芳與相識僅僅九天的劉如蓉再婚又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對於吳加芳的再婚有人表示了祝福,但有人卻因此對他在地震中給予亡妻的那種情義表示了質疑。到2009年2月9日,成都電視台一檔“真相三十分”的節目中,一期名為《吳加芳,你究竟是情義男,還是絕義人》的節目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徹底顛覆了吳加芳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情義男”的形象。
節目源起吳加芳的同鄉在網上發的一個帖子,帖子上稱吳加芳就是一個很平常甚至帶有惡習的人,而且在當地的口碑很不好,因此,成都電視台到當地對此事進行了調查採訪。
在節目中,村民紛紛表示吳加芳背亡妻回家是被娘家人所逼,而除此以外,更是“揭發”了很多吳加芳以往的“惡行”,比如吳加芳與前妻感情其實不合,經常鬧離婚。又有人指責他品行惡劣,不贍養父親。節目中的吳加芳言語粗俗,讓人感覺他與大眾心目中那個“情義男”相去甚遠,一些人在看過這期節目後甚至表示“他們被吳加芳欺騙了”,還有人開始以他的再婚做起了文章。
吳加芳從“情義男”到“薄情漢”,中間的差異如此之大,讓人不禁有些迷惑。當然,在其中也有人提出成都電視台的“真相三十分”報導並不全面,缺乏真實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吳加芳之前的形象已經受到了影響,這個“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被打了折扣,而吳加芳究竟是“情義男”還是“薄情漢”,估計已經沒有幾個人可以說得清楚了。

社會反響

吳加芳前後兩個如此之大的形象反差,人們各有自己不同的反應,根據新浪的一項關於“你怎么看地震中背亡妻回家男子疑被人逼?”的調查顯示,61.9%的人表示“很震驚。原來我還被這個真愛故事感動,現在覺得自己受騙了”。24.4%的人則表示“不相信。在地震這樣的災難面前,即使夫妻此前有矛盾也會不計前嫌。”還有13.7%的人表示說“無所謂”。
網名“四一”的知名部落格作者宋石男在自己的評論《冰冷的背亡妻“真相報導”》中提到“所謂‘真相報導’,無非集中在‘吳加芳背亡妻是被妻族家人所逼’,‘吳加芳不贍養老父親’,‘吳加芳已經再婚’等方面。然而,在我看來,這些“真相”壓根兒就不構成對‘吳氏背亡妻事件
’之價值判斷的顛覆。首先,我相信在2008年5月14日,吳加芳那一瞬間的真情流露。這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任何一個真正熱愛自己妻子的人都可能做出來,將之上升到‘人性的光輝’,已經有拔高之嫌。其次,吳氏沒有作道德楷模的義務,也沒有維護情聖形象的義務,這一切都是看客強加給他的……‘背亡妻真相’這樣的報導就不應該問世。吳加芳本不是公眾人物,因為偶然的機會被捲入到事件中,從而被‘拋到這個世界’。他只是接受了記者的拍照,並不意味著就得接受記者來檢查他的生活。”
吳加芳吳加芳
而對於吳加芳背妻這整個事件的發展始末,媒體也各有各的說法。
在新華網一篇名為《“背妻男”是假典型不是假新聞》的評論中,作者鄧輝林寫到,“據我所知,這張照片為外國媒體記者拍攝,拍攝者本人給出的圖片說明僅僅描述了事實,在被外媒採用時添加了‘給了她最後的尊嚴’的說法。外國媒體對此事的記敘到此為止,而‘最有情有義的男人’的稱號,以及‘嫁人就嫁吳加芳’的說法,是國內媒體跟進報導的直接或間接產物。換句話說,‘地震背妻男’的圖片新聞是真實的,但國內少數媒體的後續報導及其培養的這一人物典型是虛假的……當照片和簡短的文字敘述引起媒體客群的強烈反響後,國內一些媒體採取了層層拔高的培育典型的做法……當吳加芳們被按照預定目的進行採訪時,他們的回答在無形中也受到引導。如果典型們的回答偏離了預定目的,則可能會受到刪節、重新提問以得出正確答案等不符合事實本來面貌的處理。如果媒體計畫培養的典型一直不能與媒體配合,答非所問,不按套路來,那么這個典型就要夭折了……樹立典型的初衷不一定卑鄙,反而可能良好……但當樹立典型已經走到違背事實真實性的地步,那這樣的典型再美也是惡之花。當少數媒體試圖將吳加芳塑造成中國有情有義男人的代表時,才有了失卻深入調查、層層渲染拔高的採訪報導。”
《南方日報》的評論《“情義男”與“不孝子”,原本對立統一》一文中提到 “自古‘清官難斷家務事’,吳家20多年的是非恩怨,自然不是我們旁觀者通過他人的報導就能裁判的。但我們可以作出裁判的是,按照傳統文化的觀點,吳加芳不贍養老父,屬於不孝,而不孝,在從前屬於大逆不道,在今天也是有悖人倫的價值觀。吳加芳對父親表現得如此決絕,在不少人看來也許頗感意外,因為‘情義’與‘不孝’南轅北轍,二者之間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哪怕一點點交叉的成分。然而,從‘情義男’到‘不孝子’,是‘發現者’通過他們的工具讓我們看到的吳加芳,在他自己,這個順序正相反,是從‘不孝子’到‘情義男’,或者二者在他身上從來都是對立統一體,20多年來須臾沒有分離。所以,吳加芳至今仍然敢拍胸脯說自己是真實的,的確如此,融‘情義男’與‘不孝子’於一身,正是一個完整的吳加芳。”

事件啟示

背妻男吳加芳從之前的“情義男”到“真相”被揭露以後成為“薄情漢”,自始至終可以發現,無論吳加芳是被樹立為“有情有義”的好男人,還是被貶為“不孝”的無情人,其間都是通過媒體的報導。我們認識吳加芳是通過媒體,而“了解”吳加芳同樣是通過媒體,媒體在這次地震的新聞報導中,樹立了很多典型,比如說吳加芳,又比如說小林浩,還有“可樂男孩”、“敬禮娃娃”,每一個都足以“感動中國”。這些原本普通的人本來和我們每個人一樣,但在地震那樣特殊的時期,他們無意中進入了媒體的視線,隨著地震災區被人們迅速關注,這些地震中的新聞人物也同樣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而這些普通人在被塑造成典型的過程中,為了樹立人物形象,達到媒體宣傳某種觀點的目的,一個普通的人瞬間會被放大,人物身上的一切閃光點也被深層挖掘,而且容易以點概面,讓普通大眾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這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而在挖掘人物本質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一些與原先所塑造形象不符的東西,則同樣也會被迅速放大,人們又開始懷疑之前所聞所見的真實性,人物的形象又迅速被打到另一個極端,而一些相關的負面報導也如同之前的正面宣傳一樣,鋪天蓋地席捲而來。
據有的網友曝光,在最初宣傳吳加芳時,各路媒體都
是一些正面報導、溢美之詞,而有一些了解吳加芳的人曾經站出來說吳加芳其實並不像媒體所宣傳的那樣是個“有情有義的好男人”,更不像網友們稱讚的那樣是“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他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也有缺點,並不是那么完美的,但因為這樣的說法與當時宣傳吳加芳時所要體現的主題不一致,就被媒體迅速刪除,或是被媒體的宣傳攻勢所淹沒了,但到了今天,吳加芳的“惡習”被揭露以後,那些曾經被掩蓋的“真相”又被媒體紛紛拿出來炒作。
吳加芳吳加芳
作為普通的客群來說,我們需要具有典型的人物,特別像地震那樣特殊的時期,好的典型可以給我們樹立起更多的信心,但是對於典型人物的樹立,則需要客觀理智,同時更需要度的把握。
從媒體來看,對於典型形象的新聞報導,如同其它報導一樣首先需要的就是客觀,需要真實的反映客觀現實。新聞首要的要求就是真實,這也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對於典型形象的報導,不能說不是真實的,因為這些典型確實是從真實的客觀世界中發掘出來的,但是在對人物塑造和提升為典型的過程中,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新聞真實並不意味著將所見所聞報導出來就可以稱之為真實,只有完全反映出事物的本質才可以說是真正的真實,除了對人物事件的描述,媒體所發表評論的客觀性,同樣會影響到人們對於事件本身的認知。從吳加芳的事例中不難發現,吳加芳被評價為“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以及之後戴上了種種的光環,媒體都需要負很重要的責任。吳加芳背妻的照片最早出現在國外媒體上時,只是給圖片配上了簡短的說明,並沒有加任何媒體或個人的主觀評價,但是在國內媒體將照片轉載時,卻憑著自己的主觀意志加上了一些評價,從而引導客群從接觸到照片的第一時間就對吳加芳有了一個基本印象,之後隨著媒體的大肆宣揚,以及網路上網友們的議論,吳加芳的形象被不斷的放大,最後甚至被塑造成了“情義”的代名詞。
在真實的同時,如何把握宣傳的尺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國內的媒體善於而且樂於樹立典型,但典型往往被過分的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在不知不覺中就漸漸脫離了形象本身的原貌,而脫離了實際的形象就像喪失了根基的樹木,又何以能夠立得穩。其實典型報導並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修飾,如果是一個真的具備宣傳價值的人物形象,只需要用最平實的話語進行描述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而往往是因為這樣樸實的語言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也會讓人感覺更加真實。
赫爾曼·赫西說:“任何事情一經大聲說出就多少有點走樣了。”典型報導也同樣,如果被不負責任的刻意拔高,不管本意如何,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也多少會有些失實。
對於典型性新聞,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認清典型性新聞的本質,典型性新聞的初衷就是要藉助一個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的人或事來警醒大眾或是倡導一種態度,人無完人,“聖人”也不可能無過,被樹立為典型人物的普通人同樣如此,因此,只需要將所需要表達的意義傳遞給大眾,同樣大眾也只需要接受這部分信息就足夠了,就如同背妻男吳加芳,我們為他在地震中的一個舉動所感動,這就是媒體想要宣揚,同時也是我們所要接受的信息,至於他究竟是不是“言行惡劣”,是個不贍養父親的“不孝子”已經與大眾所需要了解的無關,無論生活中的他如何都不影響他背妻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感動,而對於之後那些挖掘事件以外的信息,挖掘人物背後的所謂“真實”,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就更不需要媒體來為我們“揭秘”,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炒作來提高,我們所要記住的僅僅只是背著亡妻回家的吳加芳而已,記住那時的吳加芳給予我們的感動就已足夠。

吳加芳

徵集吳加芳的機車時,博物館人員稱“費了不少力氣”———第一次與吳取得聯繫後,吳開價2000元,可去取機車時吳又變卦了。於是,博物館提出買一輛新的互換,吳折騰了幾次,看中了一輛8000多元的機車,可要去買車時吳又變卦了,他要求只要現金,博物館只好照辦,付了8000元。成交後博物館得知,吳的機車是他花700元買的二手貨,“幾次折騰,他有點不講信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