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彌·桑布扎故居

吞彌·桑布扎故居

吞彌·桑布扎故居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距離尼木縣城約20公里,距離拉薩市區約110公里。離318國道2.7公里。是緬懷吞彌·桑布扎創造藏文、傳播藏文,發明創新藏香製作技術並造福一方等事跡的專題型紀念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吞彌·桑布扎故居
  •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
  • 氣候類型: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約為600多平方米
  • 著名景點:吞彌桑布扎博物館(紀念館)
  • 距今年代:1300多年
  • 文物單位: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物,人物簡介,故居修建,故鄉景觀,

歷史文物

吞彌·桑布扎故居約建於1300多年前的吐蕃松贊乾布時代,主要為土木結構二層建築,面積約為600多平方米。當年吞彌·桑布扎功成回鄉後,利用吞巴鄉豐富的水利資源,發明了木製的水車來磨製藏香的原料柏木,水車旁堆著磨盤大的橙黃色柏木泥,柏木泥製成磚晾乾後,就製成藏香的原料了。而吞巴人也因為有了水車,制出了有名的“尼木藏香”,它與“雪拉藏紙”和“普松木刻雕版”合稱為“尼木三絕”。
吞彌-桑布扎紀念館吞彌-桑布扎紀念館
吞彌·桑布扎故居由於年代久遠有多處的壁畫和內部設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故居內僅剩幾處殘缺但極具史料價值的壁畫,內部設施所剩不多。以前故居內有三座及屋頂的水轉經桶,繪有松贊乾布,吞彌·桑布扎,十二因緣圖(六道輪迴圖),21尊度母、觀音、藏傳佛教中的各大護法神和釋迦牟尼以及故居效果圖等豐富的具有很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壁畫。還有多尊如四手觀音像、文殊菩薩像和金剛佛像等珍貴佛像及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等。在故居的東面50多米處,有一座民眾自建的紀念吞彌·桑布扎的瑪尼拉康,保存著從故居中遺棄的文物,如石刻觀音像,金剛佛像和六字真言,還有一座仿造的故居的水轉經桶。

人物簡介

吞彌·桑布扎,藏文的創造者,他是松贊乾布的文才忠臣,也是藏族社會早期的語言文字學家和翻譯家。公元7世紀,生於雅魯藏布江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區的隆子縣。吞彌是其家族名稱,桑布扎梵語意為“優秀的吐蕃人”。因為藏文的創製,他也是吐蕃“七賢人”之一。他創造的藏文,為整個雪域民族的前途,帶來了發展的曙光。松贊乾布對於文字的信仰,被吞彌·桑布扎所實現。
吞彌·桑布扎吞彌·桑布扎
文字已經成為一個民族的重要象徵和“臉面”。藏文的創製,延長了藏民族的生命力,文字的存在,使得大家可以看到藏民族的過去,甚至因為文字,人們也能看到藏民族的未來。藏文為藏民族的發展注入了動力。
吞彌·桑布扎作為藏文字的創造者,已經成為了廣大藏族人民的崇拜者。隨著社會的發展,多元文化已經成為社會的主題。

故居修建

20世紀60年代中旬,該故居曾改為辦公場所,期間遭受到嚴重的人為破壞。同時,由於年代久遠有多處壁畫和內部設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故居內僅剩幾處殘缺但極具史料價值的壁畫,內部設施所剩不多。以前故居內有三座及屋頂的水轉經筒,繪有松贊乾布、吞彌·桑布扎、十二因緣圖,21尊度母、觀音以及故居效果圖等豐富的具有很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壁畫,但這些珍貴遺蹟已遭到嚴重損壞,亟須加以修繕。
2005年,尼木縣人民政府立項修建吞彌·桑布扎紀念館,並對故居內的壁畫和擺設進行修復和收集。

故鄉景觀

吞彌·桑布扎的故鄉是文化之鄉、工藝之鄉。這裡的雪拉藏紙和普松雕版與尼木藏香並稱三絕。尼木是吞彌·桑布扎的故鄉。
吞巴鄉吞達村的田園吞巴鄉吞達村的田園
吞達村位於尼木縣吞巴鄉,一灣河水緩緩流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開滿河畔,村莊內綠樹成蔭,藏式農家小院錯落林立,勾勒出吞達村如畫的田園美景。
除去美麗怡人的自然景觀,吞達村的人文景觀也非常豐富。這裡有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故居、全國首座藏文字主題博物館、藏香、藏紙、藏雕刻等8項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吞巴莊園等優秀的旅遊資源,還有手工藏香的製作工藝。在這裡不僅可以欣賞美景,還可以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千年以後,吞巴鄉吞達村的鄉親們還沿用著千年前的工藝製做藏香。
吞巴景區藏香工藝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吞彌·桑布扎故居已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吞巴國家級森林公園已獲批成立,吞巴河谷藏香原產地旅遊景區項目也已啟動,這些項目的實施對吞巴旅遊業的發展具有很大意義。
該景區以吞彌·桑布扎故居和後人為紀念其功績而修建的瑪尼拉康為核心景點,另外還有藏香水磨長廊、藏香製作流程、當地民俗風情等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