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權級戰列艦

君權級戰列艦

英國皇家海軍的君權(HMS Royal Sovereign)級戰列艦是前無畏艦時代各國近代戰列艦設計的樣板。整體設計思想成為後來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效仿的對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君權級戰列艦
  • 外文名:Royal Sovereign-class battleship
  • 歸屬:英國皇家海軍
  • 地位:前無畏艦時代各國戰列艦設計樣板
  • 類型軍事武器
  • 前型:特拉法爾加級戰列艦
  • 次型百夫長級戰列艦
設計,排水,建造,性能,武備,裝甲防護,各艦情況,"君權"號,"復仇"號,"決心"號,"反擊"號,"雷米利斯"號,"印度女皇"號,"皇家橡樹"號,"胡德"號,總體評價,

設計

1888年的英國海軍艦隊大演習暴露了一些艦隻設計上的缺陷,特別是戰列艦設計上的問題。低乾舷的炮塔型戰列艦和海軍上將級露炮塔型戰列艦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遭受嚴峻考驗,在某些情況下,由於橫搖、縱傾非常嚴重,以致無法有效使用火炮。這個問題在炮塔型戰列艦上尤為明顯,因為主炮離水線距離很近,其炮口經常會埋進衝擊艦首樓的海浪里。
君權級戰列艦
為此,英國海軍部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威廉.懷特的影響下,提出了新的戰列艦設計要求。新型艦必須吸收早期艦型的優點,如在大浪中有更好性能表現的高幹舷;同時要套用最新的技術,如配備152.4毫米速射炮,採用鎳鉻鋼裝甲(用於上部水線帶)以及對副炮採用舷內炮廓(casemate)防護,這種結合了當時所有最先進技術與裝備的新型戰列艦就是君權級(Royal Sovereign Class)。威廉.懷特原構想使用傾斜裝甲甲板,但海軍部卻沒有採用,直到幾年後,即1892年建造的"聲望"號(HMS Renown)二級戰列艦上才決定採用。
同年8月17日,英國海軍部在德文港海軍船廠(Devonport Dockyard)進行年度審查時召開了一次會議,決定新型戰列艦的設計要求與性能指標。海軍部的領導成員根據現有戰列艦艦型的檔案以及設計資料,對這些艦隻的優缺點進行了研究並提出新艦的設計要求。在討論的過程中,主要議題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新型戰列艦到底應該採用高幹舷還是低乾舷,如果採用高幹舷,那么按當時的技術條件只能採用敞開式炮座的主炮,即露炮塔;主炮配備的數量、位置以及在艦上的布置形式;副炮的配置方式;裝甲防護的安排以及厚度;動力系統。
在經過長時間的爭論後,與會者最終達成如下幾點共識:
1、4門大口徑主炮,以兩組分開布置在有防護的基座上,每組炮的射界應達到260°並且能對兩舷進行射擊。經討論後,決定採用343毫米口徑的主炮,與當時在建的新型戰列艦"尼羅河"號和"特拉法爾加"號一樣,首尾各布置兩門。
2、副炮為10門152.4毫米速射炮,布置在前後兩座主炮之間的兩舷,並在可能的地方都採用了裝甲防護。為了防止開火時煙霧的相互干擾,同時也是為了避免在受到打擊時全部喪失戰鬥力,每舷的5門炮分上下兩層甲板布置。這種安排主要是考慮了中口徑速射炮高爆炮彈的最新發展。
3、主裝甲防護帶長度與全艦長的比例與特拉法爾加級一樣,裝甲厚度不低於457.7毫米,向上延伸部分厚度 為127毫米(後減至101.6毫米),並且有一層76.2毫米厚的防護甲板。
此外,與會者還討論了"中央裝甲堡型"(citadel:在主裝甲帶之上形成一個箱形的裝甲防護體)和"盾堡型"(redoubt:在主裝甲帶之上,僅對主炮基座部分實行重型裝甲防護)兩種不同的裝甲防護體系,並且提出"裝甲堡"的裝甲厚度應為356毫米或305毫米。雖然最終沒有確定到底採用哪種防護系統,但與會者一致同意,不管採用哪種方案,其費用必須控制在預算限制內,儘管最終設計的建造預算非常充裕。
根據會議的討論結果,威廉.懷特提出了幾種設計方案,包括在會上爭議最激烈的炮塔與露炮塔型設計。他用有說服力的論述證明了採用"盾堡"裝甲防護體系、露炮塔型設計的優勢,並特彆強調了高幹舷的好處。而第一海務大臣胡德海軍上將則更傾向於採用防護更全面的炮塔型設計(由於使用炮塔,為防止穩心過高,因此不得不採用低乾舷)。為解決這個意見分歧,海軍部決定邀請一線的將領參與決策,獲邀的高級軍官包括海軍上將W.道威爾爵士、海軍上將維塞.漢密爾頓爵士、海軍中將F.里查茲爵士、海軍中將J.K.E.貝爾德和海軍上校沃爾特.科爾勳爵,海軍中將喬治.特萊思爵土獲邀參會但未能出席。
會議於1888年11月16日在海軍部海軍大臣的辦公室里召開,除來自一線的高級軍官外,海軍部委員會的成員-海軍大臣喬治.漢密爾頓勳爵、第一海務大臣海軍上將阿瑟.胡德爵士、第二海務大臣海軍中將A.H.霍斯金斯爵士、海軍審記官J.O.霍普金斯海軍少將、海軍少將C.F.霍塔姆和議會與財務秘書A.B.福沃德,以及海軍造艦總監威廉.懷特和海軍軍械總監約翰.費希爾海軍上校都參加了會議。
來自一線的高級軍官對威廉.懷特預先準備的幾種設計方案提出各自的看法,在經過討論後,大家表示在總噸位的限制範圍內,滿意航速的設計數值:對於主炮的布置也持贊同意見。他們認為"盾堡"裝甲防護體系比"中央裝甲堡"要更好,但提出舷側裝甲板向上延伸部分的裝甲厚度應在可能的情況下有所提高,同時還要對副炮進行防護。在乾舷高度的問題上,威廉.懷特的觀點獲得肯定,大家都認為高幹舷和布置在較高位置的露炮塔型設計,對於一艘遠洋戰列艦在高海況的情況下仍能保持高航速與戰鬥力更為有利,比低乾舷的艦型設計要優越。
但炮塔派與厚裝甲的支持者卻對此提出了批評,特別是里德的反對聲很強烈。最終,海軍部採取了一種非常措施來批准懷特的設計,允許他在海軍工程學會(INA)發表詳細的關於設計的報告。這場辯論成為海軍工程學會成立以來最激烈、耗時最長的爭論之一。里德提出的所有質疑都被全面的試驗、船模試驗水池以及精確的計算所否定。懷特的設計團隊具有非常高的專業水平,從任何方面來講都是世界水平的領導者。此後,里德不再對懷特或其設計小組提出批評,甚至有時還支持他們的意見。
胡德海軍上將仍堅持至少預算中的一艘艦隻應按照低乾舷炮塔型戰列艦來建造,因此要求海軍造艦總監分別拿出露炮塔型和炮塔型兩種最終設計方案,按此計畫建成的就是7艘君權級和"胡德"號(HMS Hood)戰列艦。
從胡德海軍上將的角度來看,他的意見也並非毫無道理,暴露的火炮以及炮塔基座沒有任何向外的防護,機械裝置以及人員也處在敵方炮彈破片和在高處的戰鬥桅盤火炮的攻擊之下,而且露炮塔型艦的未防護部分與炮塔型相比也更多一些。但這些弱點都被其優異的航海性能與穩定的戰鬥平台所抵消,"胡德"號服役後的實際情況也證明了她比另外7艘準同型艦要遜色,因此該艦也就成為皇家海軍最後一艘低乾舷的戰列艦。
君權級防護能力不足的問題在後續設計建造的艦隻中逐漸得到解決一由於採用了新型裝甲,在防護能力與防護範圍增加的情況下,重量卻沒有增加;暴露的火炮也有了裝甲外罩,並最終以炮塔的形式成為主流裝備。
君權級選擇了高幹舷以及出於降低重心的考慮而採用的露炮塔型方案,從設計上講,該級艦是露炮塔型海軍上將級的改進與延伸設計,其整體布局與火炮配置被認為是當時的最佳方案,改動的部分包括:
1、將乾舷提高至5.48米,也就是增加了一層完整的甲板;
2、露炮塔的垂直裝甲圍壁向下一直延伸至"盾堡"下方,這樣就可以避免炮彈打進露炮塔的底部;
3、舷裝甲帶向上延伸,這樣就能對速射炮提供一定的防護。
之所以進行這樣的設計主要是基於當時的技術進步,使新設計擁有了更高的航速與更重型的副炮。當然為此付出了重量的代價,與海軍上將級相比,君權級的排水量增加了約4000噸。

排水

君權級戰列艦的設計排水量為14150噸,實際排水量從14050噸("印度女皇"號)到14420噸("雷米利斯"號),滿載排水量15220噸("胡德"號15590噸)。
主尺度水線長115.8米,全長125米,艦寬22.9米;平均吃水8.4米,最大吃水8.84-9.1米。
編制艦員670-712人。"胡德"號為690人,1903年作為旗艦的"印度女皇"號為692人,1906年作為炮術訓練艦的"復仇"號為466人。

建造

在設計工作完成時,根據1889年的海軍防衛法案,君權級戰列艦的建造預算也獲得通過,4艘交由海軍船廠建造,其餘則交給私營船廠。
君權級是威廉.懷特戰艦設計生涯中最傑出的作品,他清楚地看到現有戰列艦的弱點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並在反對聲中將自己的設計思想貫穿進去。君權級打破了英國戰列艦長時間以來的尺寸限制,成為當時英國建造的最大型戰艦,而且也是世界海軍進入鋼鐵蒸汽時代30年來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主力艦,這樣就為皇家海軍組建一支戰鬥性能相對統一的戰列艦編隊成為可能。當君權級仍在船台上建造時,部分設計的修改就開始實施。這些包括:提高煙囪高度,增加13噸重量;擴大了海軍桅的戰鬥桅盤,增加了4噸重量;加大了鍋爐水管,增加了20噸重量;艦員人數的增多也增加了10噸重量:另外還增設了木匠貯藏室,加裝了3門47毫米速射炮以及增加了幾艘艦載汽艇。所有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額外的重量,達137.5噸,不過這仍在海軍部的允許範圍之內。
君權級戰列艦
君權級於1892~1894年間完工,服役後很快就顯示出其優異的設計,按當時的標準,可以說幾乎找不到具有相同戰鬥力的同類艦。君權級的外觀優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識別起來也並不難:中部有兩個橫過船身並列在一起的煙囪,高幹舷,主炮暴露在外。英國著名的海軍史學家奧斯卡.帕克斯博士在其《英國戰列艦》(British Battleships)一書中這么評價道:"懷特…為海軍提供了一支最好的戰列艦編隊,這是一支在海上既雄偉又強大的力量。自‘蹂躪’號(HMS Devastation)制定了新的‘難看’標準之後,君權級為英國海軍戰列艦展現了一個自豪、可愛、勻稱的形象,其戰鬥力更是現有的其他戰艦所不能匹敵的,戰列艦在經過20年沉悶、陰鬱、曲折的發展後,她開啟了一個像火山爆發似的美麗新紀元。"

性能

君權級戰列艦的動力系統包括兩台3汽缸立式三脹式蒸汽機,3軸雙舵,海軍船廠建造的艦隻均採用漢弗里·坦南特(Humphreys&Tennant)生產的動力機械,而私營船廠則採用自己生產的動力機械,所有艦隻在試航時都超過設計航速。
正常通風時的功率為9000指示馬力(航速15.5節,"胡德"號15.7節),強壓通風時為11000指示馬力(航速16.5節,"胡德"號16.7節),最大航速17.25-18.27節,採用8座單頭圓筒鍋爐,工作氣壓為155磅/平方英寸;設計燃煤貯備量為900噸,正常1100噸,最大裝載量為1490噸;續航力2780海里/14節,3086海里/13節,4720海里/10節。動力艙編制艦員138人。
君權級在建造完工後對蒸汽動力系統進行了長時間的測試與研究,但遺憾的是,這些紀錄並沒有被完整保留下來,只有最先試航的首艦"君權"號將其鍋爐燒到了設計極限,留下的記錄表明她因此成為本級艦中平均航速最快的一艘。"君權"號在斯多克斯灣進行的海試中,以滿功率正常通風的條件下,在8小時和4小時的試航中分別達到16.43節和16.77節,功率為9661指示馬力,傳動軸平均轉速99轉/分鐘;在英吉利海峽進行的海試中,以滿功率強壓通風的條件下,在3小時的試航中達到18節,功率為13360指示馬力,傳動軸平均轉速106.3轉/分鐘,排水量為14200噸。在後一次的試航中,部分鍋爐水管破裂,出現泄漏,因此海軍隨即規定君權級強壓通風條件下的最高功率不得超過11000指示馬力,以保證鍋爐能夠在正常工作情況下不出現這樣的問題。
當"君權"號從普利茅斯航行到直布羅陀時,這是一次對其動力系統的考驗,好在路途天氣晴朗,在72個小時的航行中,平均航速達到15節,輸出功率8180指示馬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數據!當"君權"號駛離普利茅斯時,其排水量為14650噸,吃水8.68米,在72小時的航行中共消耗了484噸燃煤,耗煤量為1.84磅/馬力/小時,這是以前戰列艦從未達到過的低數值!"君權"號在巡航速度時的耗煤量僅為1噸/1小時/7.6節;10節時的功率為2500指示馬力。
君權級是第一批航速超過17節的英國戰列艦,在完工時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主力艦,儘管有一些國外海軍戰列艦的紙面航速達到這個水平。君權級的"印度女皇"號達15.25節(正常通風),"雷米利斯"號達到17.25節(11571指示馬力),"反擊"號17.8節,"皇家橡樹"號甚至達18.27節(11608指示馬力)。大部分的試航都是在設計排水量14050噸的條件下進行的。即使隨後加裝了舭龍骨,也沒有對航速造成太大的影響。
君權級在剛完工進行試航時,在惡劣海況下的艦身橫搖非常厲害,而這將嚴重影響其作為遠洋戰艦的作戰效能。在"決心"號駛往直布羅陀的航程中,其艦長W.H.霍爾海軍上校就記下了該艦的表現-在最厲害的時候,艦身橫搖達到23°!為解決這個問題,懷特設計加裝了長61米、寬0.91米,用於減搖的舭龍骨。改進之後的效果非常明顯,"決心"號在改裝之後與海峽艦隊進行演習時,海軍專門觀察了該艦的表現。當時的報告記錄了航速有所降低,但後來發現這是由於受到長涌浪從首至尾通過造成的。觀察的結果是,如果該艦沒有加裝舭龍骨,那么橫搖將會非常嚴重,加裝舭龍骨後的減搖效果非常好,艦身非常平衡。此外,英國海軍還發現加裝舭龍骨的另一個好處-改善了該艦的機動能力,雙車前進時的轉向半徑從621米減至457米,一車向前、一車向後時的轉向半徑從411米減至274米。
當時還是海軍中校的約翰.傑里柯在1895年隨"雷米利斯"號航行後,稱從未見到過這么好的戰艦。傑里柯非常細密地對全艦進行觀察,只發現一些細節方面的不足,但這絲毫不影響其戰鬥力。他指出最大的問題是居住艙的空氣太渾濁,軍官艙與水兵艙都是,這可能是由於缺乏良好的通風所造成的。雖然在這些部位布置了很多風斗,但仍未能保證讓足夠的新鮮空氣進入到每個居住艙室。
已經是海軍中將的沃爾特.科爾勳爵在1895年隨"印度女皇"號航行時,稱讚該艦在惡劣海況下的表現是"A1",意即非常好。該艦有一晚突遇颶風,但安全渡過。科爾勳爵說他從沒有對一艘戰艦給與如此的讚美。

武備

武器彈藥
4門343毫米Mk Ⅱ BL型主炮(67噸,後膛裝填);
10門Mk Ⅳ型152.4毫米速射炮;
12-16門57毫米和47毫米速射炮;
7具406毫米魚雷發射管,其中包括2具水下舷側發射管;
4具水上舷側發射管和1具水上艦尾發射管;
完工之初1891年6月30日的彈藥基數標準:每門343毫米主炮備彈80發(20發穿甲彈,12發"帕利塞"穿甲彈,38發常規彈,10發高爆霰彈),每門152.4毫米速射炮備彈200發(10發穿甲彈,38發"帕利塞"穿甲彈,128發常規彈,24發高爆霰彈)。
343毫米MkⅡ型主炮
炮重(不包括炮閂機械部分):67噸;
君權級戰列艦
全長:10998.2毫米;
炮閂機械部分重量:1.152噸;
倍徑:30倍;
膛線:34條右旋膛線;
俯仰角:+13°一5°;
發射藥重量:283.5千克;
彈丸重量:562.5千克(起爆炸藥38千克);
炮口初速度:628.6米/秒;
炮口能量:35230英尺噸;射速:1發/2分鐘;
君權級戰列艦
穿甲能力:熟鐵裝甲711毫米,距離914米;克虜伯鋼裝甲280毫米,距離2742米;
造價:每門炮10589英鎊。
速射副炮布置在舷側兩層甲板上,這樣分開布置可以儘量減少一次命中所造成的損失,4門速射副炮布置在主甲板,僅有防炮彈破片的防盾保護。這樣布置的問題在於離水線太近,而這也是前無畏艦時代的通病。另外,由於速射副炮防盾的防護力非常有限,英國為此在1902-1904年間為上甲板的152.4毫米速射炮加裝了127毫米厚的KC裝甲防盾。
152.4毫米MkⅣ型速射炮
炮重:5噸;
全長:4406.9毫米;
倍徑:26倍;
膛線:24條膛線;
俯仰角:+20°-7°;
發射藥重量:18.9千克;
彈丸長度:673.1毫米;
炮口初速度:597.8米/秒;
炮口能量:2665英尺噸;
穿甲能力:熟鐵裝甲317.5毫米;203毫米,距離182.8米;
炮架重量:1.86噸;
炮底座重量:2.4噸。

裝甲防護

君權級的裝甲防護也為同時代戰列艦制定了新的標準。舷側主裝甲帶長約77米,高2.64米,其中水線以下延伸1.52米,舷側中部主裝甲帶最厚處達457毫米,然後分別以406毫米和356毫米向前和向後遞減,內里是102-203毫米厚的柚木支撐層。舷側上部裝甲厚102毫米(長45米X高約2米),舷側裝甲的總高度約4.5米(水
君權級戰列艦
線以下1.6米,水線以上2.9米)。
首尾兩端的防水隔艙壁分別厚406毫米和356毫米。在這個主裝甲帶區域的上方是厚76毫米的中部甲板裝甲,主裝甲帶前部和後部的下甲板裝甲厚為63毫米。主甲板和中部甲板之間的舷側上部裝甲是102毫米厚的鎳-鋼裝甲,兩頭則是76毫米厚的防水隔艙壁。這是首次採用這種防護體系的英國戰列艦。
主炮的防護炮座、動作與裝填機械部分俯視的外形為梨形,頂部裝甲厚432毫米,向下遞減至406毫米,至上部水線裝甲帶以下側面為280毫米。指揮塔裝甲厚305-356毫米,後部指揮塔76毫米。在主裝甲甲板與上部舷側裝甲帶之間的區域為煤艙,為艦體提供額外的防護能力。
側俯視裝甲結構圖側俯視裝甲結構圖

各艦情況

君權級戰列艦服役之後主要配署在地中海和本土水域,1912年後全部調回本土執行二線任務,或者等待退役解體。

"君權"號

(HMS Royal Sovereign) 由朴次茅斯海軍船廠(Portsmouth Dockyard)建造,1889年9月30日動工,1891年2月26日下水,1892年5月完工後派往海峽艦隊,並在1892-1895年間擔任旗艦。1897年後在地中海艦隊服役至1902年。經過1903年的改裝後,在本土艦隊作為後備艦使用至1907年。1913年解體。

"復仇"號

(HMS Revenge)
"復仇"號是本級艦中生命最輝煌的一艘,由泰恩河畔的帕爾默船廠(Palmers,Tyne)建造,1891年2月12動工,1892年11月3日下水,1894年3月22日完工後在本土艦隊服役至1896年,之後在地中海艦隊服役至1900年。經過1902-1905年的改裝後,作為炮術訓練艦使用至1912年,此後即進入後備艦隊。
由於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該艦重新服役,換裝了305毫米主炮。1914-1915年間配屬給海峽巡邏艦隊,作為炮擊比利時海岸的火力支援艦使用。此時,該艦加裝了防魚雷水下防禦突出部,這樣就可以在任何一舷注水,形成橫傾角,從而增大主炮的射擊角度(最大可達12°)。1915年改名為"可畏"號(HMS Redoubtable),這樣原來的艦名就可用於新建的超無畏戰列艦。1917年退出現役,此後作為"勝利"號(HMS Victory)的供應船一直使用到1919年,之後即送入船廠解體。

"決心"號

(HMS Resolution) 由泰恩河畔的帕爾默船廠建造,1890年6月14日動工,1892年5月28日下水,1893年12月5日完工後派往海峽艦隊,直至1901年。1902年改裝後留在本土艦隊作為警戒艦或後備艦使用至1909年,2年後報廢,1914年解體。
君權級戰列艦

"反擊"號

(HMS Repulse) 由彭布羅克海軍船廠(Pembroke Dockyard)建造,1890年1月1日動工,1892年2月27日下水,1894年4月完工後留在海峽艦隊,服役至1902年。1903年改裝後作為後備艦使用,1911年解體。
君權級戰列艦

"雷米利斯"號

(HMS Ramillies) 由克萊德班克的湯普森船廠(ThOmpSOn,C1ydebank)建造,1890年8月11日動工,1892年3月1日下水,1893年10月17日完工後一直在地中海艦隊服役。1903年在查塔姆改裝後在本土艦隊作為後備艦使用至1911年,1913年售出解體。
君權級戰列艦

"印度女皇"號

(HMS Empress Of lndia)由彭布羅克海軍船廠建造,原艦名為"聲望"號(HMS Renown),1889年7月9日動工,1891年5月7日下水,1893年9月11日完工後留在海峽艦隊。1901年派往地中海,1902年改裝後作為後備艦留在本土艦隊,直至1911年。1913年在波特蘭(Portland)作為靶艦被擊沉。
君權級戰列艦

"皇家橡樹"號

(HM SRoyal Oak)
由伯肯海德的萊爾德船廠(Lairds,Birkenhead)建造,1890年5月29日動工,1892年11月5日下水,1894年6月12日完工。1896年前一直作為後備艦使用,此後派往地中海,直至1902年。經過改裝後轉到本土艦隊,一直到1905年,此後即進入後備艦隊。1914年解體。
君權級戰列艦

"胡德"號

(HMS Hood)有的海軍史學家將"胡德"號另列為一級,實際上該艦是1889年海軍法案8艘一級戰列艦中的最後一艘,除降低了一層甲板、採用炮塔設計外,其餘與君權級的布置一樣。該艦由查塔姆海軍船廠(Chatham Dockyard)建造,1889年8月12日動工,1891年7月30日下水,1893年5月完工。
君權級戰列艦
"胡德"號是皇家海軍中最後一艘低乾舷的戰列艦,也是最後一艘採用傳統意義上"炮塔"的戰列艦。現代意義上的炮塔實際上是在露炮塔上加裝頂部裝甲板,形成全封閉結構的"裝甲炮室",而這兩種不同"炮塔"的相同術語往往令人容易混淆。
"胡德"號服役後,其性能明顯不如高幹舷的姊妹艦,航海性能差,無法在海況惡劣時保持高航速。因此,該艦建成後於1893-1900年間一直在海面相對平靜的地中海服役,之後回到本土作為警戒艦使用至1902年。1903年在拆除4具魚雷發射管和其他改裝後繼續留在本土,1910年在昆士頓(Queenstown)作為接待艦使用,152.4毫米副炮全部拆除;1911-1914年作為水下防護試驗的靶艦,並成為第一艘裝有水下防禦突出部的軍艦。該艦於1911年3月退役,1914年11月4日作為阻塞船沉于波特蘭,其艦體殘骸一直保留著。

總體評價

作為1889年海軍法案的核心部分,君權級象徵著此後15年英國戰列艦設計穩定期的到來,這個時期被稱為海軍史上的前無畏艦時代,而君權級則是這個時代的第一級主力艦。
君權級的建造代表了英國戰列艦發展上的一個分水嶺,它與早先的戰列艦相比,從技術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從本級艦開始,逐漸使低乾舷的戰列艦退出歷史舞台,儘管本級艦中的"胡德"號在第一海務大臣胡德海軍上將的堅持下採用了低乾舷設計,但實際使用中證明該艦性能比高幹舷的同級艦要遜色。總的來講,君權級是優秀的主力艦,建造質量優異,有相對好的居住條件,設計簡單有效。與同時代其他國家的戰列艦相比,君權級幾乎在每一個方面都有獲勝的把握,並由此在幾年的時間裡享有無可爭議的優勢,但飛速發展的火炮以及裝甲技術使得本級艦服役不到10年就已經顯得落後。此外,君權級艦也存在兩個弱點,但在當時並沒有發現,因此也延續到後繼艦中。其一是在首尾兩個炮座之間有一條艦內彈藥通道,而這條通道有可能成為火災和爆炸的傳播渠道,其二是(部分原因)為了適應這條通道,在機艙部分增加了中心線防水艙壁(Centreline Bulkheads),因而一旦受到水下損傷時,戰艦容易產生大的橫傾。
雖然如此,君權級仍不失為前無畏時代戰列艦的基礎,從其基本設計被世界各大海軍強國所採用就可看出這點。威廉.懷特的劃時代設計極大地推動了戰列艦的演進並使英國在主力艦發展上遠遠領先於其對手,而這種優勢在多年之後才遭到挑戰。
除"復仇"號外,本級艦均在一戰爆發前解體,因此未能有機會在實戰中一展身手。雖然如此,君權級仍在世界海軍戰列艦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