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遠庖廚

君子遠庖廚

君子遠庖廚是一句話,出自戰國時期的《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君子遠庖廚”,是孟子勸誡齊宣王實行仁術。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君子遠庖廚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孟子》
  •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讀解賞析,作品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君子遠庖廚
齊宣王①問曰:“齊桓、晉文②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③,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④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⑤?’對曰:‘將以釁鐘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⑨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⑩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⑾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⑿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⒀也。”

作品注釋

①齊宣王:田氏,媯姓,名辟疆。齊威王的兒子,齊泯王的父親,約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②齊桓、晉文:指齊桓公、晉文公。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時第一個霸主。晉文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③無以:不得已,以同“已”。
④胡齕:人名,齊宣王身邊的近臣。
⑤之:動詞,去,往。
⑥釁鐘:新鐘鑄成,殺牲取血塗抹鐘的孔隙,用來祭祀。按照古代禮儀,凡是國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廟開始使用時,都要殺牲取血加以祭祀。
⑦觳(hu)觫(su):因恐懼而戰慄的樣子。
⑧愛:吝嗇。
⑨褊(bian):狹小。
⑩異:動詞,奇怪,疑怪,責怪。
⑾隱:疼愛,可憐。
⑿無傷:沒有關係,不要緊。
⒀庖廚:廚房。

作品譯文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後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問:“道德怎麽樣就可以統一天下了呢?”
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
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
孟子說:“能夠。”宣王說:“憑什麽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我曾經聽胡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裡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鐘’。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鐘了嗎?’您說:‘怎么可以不祭鐘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宣王說:“是有這件事。”
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么會吝嗇到捨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裡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
宣王笑者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
孟子說:“沒有關係。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讀解賞析

孟子到底是從“望之不似人君”的梁襄王那裡出走後才到齊國,還是先到齊國,隨後才到魏國見梁惠王,這已經成了歷史公案,學者們各有考證。我們姑且按《孟子》書的順序,認為孟子是從梁襄王那裡出走後才到齊國拜見齊宣王的罷。
齊宣王雖然不像梁惠王那樣一開口就問“何以利吾國?”也不像梁惠王那個不成器的兒子口氣更大地問“天下惡乎定?”而是很委婉含蓄地向大學者孟夫子請教歷史問題:“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但實際上,他所關心的仍然是同一個問題:如何稱霸天下?因為齊桓公和晉文公在春秋時代都是靠“霸道”而稱雄天下的。殊不知孟子所奉行的是反對霸權主義的儒學,不講“霸道”而講“王道”。也就是不講武力,靠軍事力量,靠戰爭稱霸天下,而講用道德,靠教化的力量,靠仁政統一天下,使天下人心歸服。所以,孟子也就直言不諱地說:“您要問霸道,那我就不懂得。您要對王道感興趣的話,我倒可以說一說。”好在齊宣王也還通泰隨和,管他霸道、王道,只要是能稱雄天下就行,也就與孟子一問一答地探討起來了。
孟子依然用的是他一貫的手法,就是開心理醫生診所,從心理分析入手去抓住對方,自己掌握主動,剝繭抽絲,層層推進,迫使對方落入自己觀點的觳中。這一段“君子遠庖廚”的心理分析,是典型的孟子手法,精采絕倫,切中要害。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喚醒齊宣王內心“不忍”的仁慈之心。只要這種仁心被喚醒,下面的事情,什麼王道啊,仁政啊,就統統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礎,那不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罷了。
至於“君子遠庖廚”這句話,則不是孟子的著作權,而是出自《禮記。玉藻》:“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也就是說,凡有血氣的東西都不要親手去殺它們。漢代賈宜在《新書.禮篇》中引述了孟子的話後說》:“故遠庖廚,仁之至也。”把“君子遠庖廚”作為仁慈的品德加以提倡,這倒也是符合孟子的原意的。

作品出處

《君子遠庖廚 》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像孟子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