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姓

君姓

君姓,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掌管公邑之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君姓
  • 性質:姓氏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第七個淵源,第八個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君 旭,君 明,君 岩,

基本介紹

君[君,讀音作jùn(ㄐㄩㄣˋ),不可讀作jūn(ㄐㄩㄣ)]
君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公邑,是春秋時期西周王朝直屬國君的郡縣之地,其地所產均屬周王。據史籍《公羊春秋》記載:“公邑,君邑也。私邑,臣邑也。”掌管君邑之大夫,由周王直接派任,多為周王室成員,先稱君令,後稱郡令,史籍《春秋繁露》中註明:“君也者,掌令者也。”這裡,“君”讀音作jùn(ㄐㄩㄣˋ)。後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君也設定了公邑,隸屬於國君王族。春秋時期的郡,仍然是“君邑”的泛稱,下轄若干個縣治。其時“君”、“郡”二字通假。但縣的性質則不再局限於直屬國君,而有可能作為卿大夫和功臣貴族的采邑。但作為直屬國君的縣,其仍然具備一級地方政府的全部職能,只是在所有職能中,其軍事管理職能更加突出。
在君令(郡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君氏、或郡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爵稱,出自戰國時期諸華夏侯國之君,屬於以爵位稱呼為氏。君氏,出自戰國時期的爵位之一,諸侯各國都有。“君”爵,這種爵位分賜給王子,極個別情況下也分給有特殊功績的異姓高官,並附以一定數量的土地和屬民。其封地有幾個縣到十幾個縣不等。但分賜給“君”的土地由國君派官吏去進行治理,受封賜者並午實際行政官吏權力,只收取封地的租賦,但在所收取的租賦中必須上繳一部分給國家,做所納之稅。
在君氏的後裔子孫中,有許多都沒有國祚承受權利,因此就有人以祖上爵位為姓氏者,稱君氏,以念先祖之榮,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爵稱,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諸夷國之君長,屬於以爵位稱呼為氏。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西南、西北地區的西南夷、西域一些少數民族部落的酋首,經部眾推舉為首領,稱作“君長”。君長掌管部落的一切行政事務,並負責領兵作戰。 秦、漢以後,這些少數民族部落中人多勢眾者,改稱“王”,而人少勢弱者,仍稱“君長”。隨著部落、民族之間的征戰吞併,亦有在“王”之下各部首領稱“君長”者。
在中國歷史演進過程中,漢文化的強化和深浸,使一些少數民族產生以官職稱謂和爵位稱呼為姓氏者,因此有世襲君長之家族以漢化爵位稱呼為姓氏者,稱君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褚師聲子,屬於以先祖別號為氏。褚師,是春秋時期的官稱,宋、鄭、衛等諸侯國皆設有,就是負責管理商業市場的官吏,也稱作“市令”,如同今天的商務部部長。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記載:“複姓。春秋衛有褚師聲子。”褚師聲子是春秋初期的衛國大夫,本名姬比,字聲,“子”是世人對他的尊稱,衛桓公姬完給他的封地在南氏邑(今山西渭南)。褚師聲子與各諸侯國的褚師不同,他還有個稱號叫作“君氏”,是一種尊號。在上古時期,指一個大夫若為臣忠賢,後“為公故”,即稱“君氏”,也就是因公犧牲。褚師聲子於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衛桓公十六年,公元前720年)在官任上病逝,因此史籍《左傳·隱公三年》中記載:“夏,君氏卒,聲子也。不赴於諸侯,不反哭於寢,不祔於姑,故不曰薨。不稱夫人,故不言葬,不書姓。為公故,曰“君氏”。
在褚師聲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尊號為姓氏者,稱君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別稱,出自秦、漢時期應聘的隱士,屬於以官爵別稱為氏。在秦、漢歷史上,有許多疾世忿俗、清高厭世之人士別隱於世,隱居於大川草莽或鬧市之中,世稱其為“隱士”。隱士們有些是看不上當世之政治,有些則是待價而沽,待時機符合其條件,就是“去隱出山”,應聘為官,歷史上的漢末諸葛亮就屬於此類人物。人們將這些隱士就聘者稱為“征君”。例如在史籍《後漢·逸民韓康傳》中就有記載:“亭長以韓征君當至。”就是指當時著名的隱士韓康應漢桓帝所聘,出山為官的事情。
在這些出山應徵為官的隱士之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別號稱謂為姓氏者,稱征君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征氏、君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持節出使者之後,屬於以官爵別稱為氏。秦、漢時期,中央王朝派遣使臣出使其他國家,皆授以節令,以表明其身份,而持節出使者,多為對朝廷忠心赤膽、學識淵博之臣擔當,如西漢王朝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開通絲綢之路的博望侯張騫、牧羊歸漢的關內侯蘇武等即如是,他們在當時就被稱作“使君”,就如同當今代表國家出使的國家公使、特使等。另外,人們尊稱中央王朝派任地方的行政長官為“使君”,即其為“君王之使”之義。在東漢時期,人們稱呼郡太守、州刺史即為“使君”,並一直沿用至魏、晉時期。例如在動漢末期的公元194年,曹操攻打陶謙,陶謙求救于田楷,田楷帶同劉備一起前往相救並擊退曹軍,陶謙特意送四千丹楊兵給劉備,劉備便依附陶謙,屯於小沛,並被表奏為豫州刺史,此後,人們就稱劉備為“劉使君”。
在這些“使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別號稱謂為姓氏者,稱君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亦赫君氏,亦稱岳羅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locin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亦赫君氏所冠漢姓多為孟氏,亦有稱君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八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源於鄴縣劉氏家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該支君氏源於鄴縣(今山東萊州)劉氏家族,其族人中有一劉奕君,他為了傳世之子啟姓創譜,以自己的名字為後代之姓氏,從此誕生了一支君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君氏其實就是萊州劉氏。

遷徙分布

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千零六十四位,以臨淄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堂號

臨淄堂:以望立堂,亦稱齊郡堂。

歷史名人

君 旭

(公元1942~今),號天白;山東鄒平人。著名社會學家、書法家。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現為寧夏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美學專業研究員、中國書法協會會員、中華美學學會會員、寧夏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寧夏作家協會會員等。書法藝術以行、草書為主,清灑灑脫,勁健流麗,自具一格。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書展,廣為收藏並收入作品集。
出版有《書法美》、《書法線條美的發現》等書,發表論文一百多萬字。論文入選第一至第四屆全國書學討論會。著述及作品已數十次獲獎。傳略被收入《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等數十種辭書與傳集。

君 明

(公元1965~今),蒙古族;遼寧北票人。著名地方醫務工作者。內蒙古自治區太僕寺旗經貿局科長,助理經濟師。1983年6月~1991年6月在旗保健站從事化驗工作,其間,1985~1987年在內蒙古寧城大學上學,擔任學習委員,1989年在沙溝鄉衛生院任副院長。
1991年6月~1993年7月在太僕寺旗經協辦工作,從事秘書工作,1993年7月至今在太僕寺旗經貿局工作,擔任企管科、科技科兩科科長,兼太僕寺旗裝備辦主任,其間,1996年5月~1998年5月在太僕寺旗麵粉廠任經理助理。1998年被上級主管部門派到沙溝鄉衛生院任副院長,因為沙溝鄉是一個極貧困的鄉,衛生院又由於管理混亂,經營無方,幾乎陷於癱瘓狀態,他去後首先摸清家底,了解內部情況,充分分析環境因素,幫助一把手出謀劃策,親自起草衛生院各項制度及五年規劃奮鬥目標,使衛生院的內部管理得到了強化,經濟效益有所提高,完成下派控職鍛鍊任務。
1994年鎢礦破產後,為安排好失業職工的生活問題,單位領導委派他負責搞生產自救的籌備工作,他身先士卒,全身心地投入農業開發種植行業,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從業職工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了種植業技術,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百餘畝耕地,解決了部分極貧困失業職工的基本生活問題,受到了他們的好評以及單位領導的拉汗。

君 岩

(公元1967~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收藏愛好者。1991年7月畢業於河北文學藝術學院文學專業,助理講師,任職於芮城縣委黨校。系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商城縣收藏協會會員、縣集郵協會會員。主集中國各時期郵品,側重早期實寄封片和信銷票,新中國郵品已基本齊全,含部分錯版票;兼集古錢幣、字畫、瓷器、玉器、古籍及民間流傳文物。注重從不同的角度探索集郵現象、熱點問題的本質,對郵品文化價值進行挖掘、展示及再創造,在集郵理論和集郵觀念等方面有所突破,有《論“集郵文化”的概念的局限性》、《發行“中國節日”普票的重大意義》等系列論文發表於報刊。
1994年11月,創辦芮城凹凸郵社,並任社刊《凹凸郵刊》主編,自創不同檔次票不同比價交換征讓法,對所有信銷票逐枚列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