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講語文:陳軍講語文

名師講語文:陳軍講語文

《名師講語文:陳軍講語文(中學段)》第一講為“我的語文人生”的根本意圖。第二大板塊是“我的語文理念”。新一輪課改十分重視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那么,新生代的“名師”講一講自己的“語文理念”,講一講自己對語文和語文教學的認識,當然是題中應有之義。第三大板塊是“我的語文實踐”,就是以實錄的形式呈現原生態的課堂教學過程和內容,再加上主講者自己的“反思性和說明性”文字,這就同瞿編本和蘇教本又有所不同了。更具新意的是第四大板塊“我的教學語錄”,這是以往任何一種“實錄”“文庫”“叢書”都沒有的,就是新生代的名師,以條目的形式匯集自己富有個性色彩的教學言論。

基本介紹

  • 書名:名師講語文:陳軍講語文
  • 出版社:語文出版社
  • 頁數:204
  • 開本:16
  • 品牌:語文出版社
  • 作者:陳軍 於漪
  • 出版日期:2008-06-01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410275
基本內容,編輯推薦,文摘,目錄,序言,

基本內容

《名師講語文:陳軍講語文(中學段)》第一講為“我的語文人生”的根本意圖。第二大板塊是“我的語文理念”。新一輪課改十分重視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那么,新生代的“名師”講一講自己的“語文理念”,講一講自己對語文和語文教學的認識,當然是題中應有之義。第三大板塊是“我的語文實踐”,就是以實錄的形式呈現原生態的課堂教學過程和內容,再加上主講者自己的“反思性和說明性”文字,這就同瞿編本和蘇教本又有所不同了。更具新意的是第四大板塊“我的教學語錄”,這是以往任何一種“實錄”“文庫”“叢書”都沒有的,就是新生代的名師,以條目的形式匯集自己富有個性色彩的教學言論。

編輯推薦

《名師講語文:陳軍講語文》選錄的就是他結合自身體驗所總結的語文教學思想和教學經驗,供廣大語文老師參考借鑑。

文摘

漁趣——生活的記憶
我的童年、少年生活與鄉村是分不開的,與勞作也是不大好分的。在一個名叫漳湖的地方,我一直生活到上大學為止。與“湖”有關,自然也就與“魚”有關了,當然也與“湖”有關了。
秋風驟起,湖水一天涼似一天,正是捕蟹的時節。捕蟹,在我,多半是因為有趣。怎么捕呢?工具很簡單,一長篙,一馬燈,一魚簍,足矣。天黑壓壓的,風涼颼颼的。脫褲、脫鞋,涉水到河湖交叉中心處,插下長篙,篙上掛起點亮的馬燈。人,就一動不動地立著。運氣好,不到十來分鐘,便有肢體碩壯、豪氣十足的大螃蟹,順著竹竿勇敢地向著燈火爬將上來。竹竿不能光溜溜,要有凸生粗節,節上有斜出的短枝,這樣螃蟹鉤手掛腳就方便了。你看那螃蟹,前螯伸長上抓,後肢微曲探路,呼哧呼哧,口頭念念有詞,吐出細沫;背,淡青色;力量不小,能使馬燈微微搖動。待它爬到半路,尷尬遲疑之際,你將魚簍迎接在下邊,再突然猛叩竹竿,它便啪的一聲落人簍中。湖水的涼意漫進襠下,你不會在意的。看簍中,青乎乎幾隻,揮出長肢要你搭救,你的快意便油然而生了。
也是在秋天。村莊被大水淹著,水始終退不了。村民在堤上搭上蘆席棚住著,堤下一二米處便是茫茫一片大水。有智者告訴我捕魚妙法,很輕鬆,很閒適,很有趣。我當時十二三歲,不懂得輕鬆、閒適,只感到這智者與捕法皆有奇趣。
一夜,他指揮我隨他捕魚。無燈,無網,智者坐船艄,獨槳一點,船便離岸。靠什麼捕魚呢?靠一片白木板。這木板,長三米左右,寬一米左右,一邊繫於船側,一邊就隨意地落在水上。這木板的特點就是潔白潔白的。單憑這木板還是不能捕魚的,必須要有月光。好大的月亮,好明的月光,好寧靜的夜啊!頭上是低低的青天,眼下是碧碧的水面,月光把我們化在這一片世界裡。我們兩人一聲不吭,任小船緩緩前行。智者划槳,一點聲音也沒有,船就向著波光悄悄漂去。在我,這是極神秘的。突然,一條白條條的魚,哧溜一聲躍出水面,越過木板,落在我的腳下。腳趾碰著魚頭,有點癢。不一會兒,又一條白條條的魚哧溜一聲躍出水面越過木板落在我的腳下。兩個時辰後,我的兩腳就掩身於魚頭魚尾魚身之下了。
月光下,智者似乎睡著了,菸斗里閃著紅光,青煙在月光下淡遠。湖水如鏡,似乎凝固了,船也不動了,沒有風,真安靜,只有“哧溜——撻”兩小聲不時很有規則地響著。時間一長,我也真的睡著了。
第二天早晨,紅霞滿天,朦朧的晨暉里,小魚的尾巴還一掀掀的。直到今天,我還不明白,這魚兒為什麼如此自願地跳人船中。

豇豆——貧窮的特寫
我生活的這片皖西地區,靠長江的一塊,居家過日子都少不了醃豇豆這道鹹菜。窮人家愛吃,富人家也愛吃;鄉村人愛吃,城裡人也愛吃。醃製後的嫩豇豆,一掛一掛的,黃綠色,菜油炒後食之,鹹而帶酸,好下飯。
我上國中即離家,吃住都在學校。周末回家,帶米,到學校換飯票;帶菜,就是一味的鹹菜了。母親用兩個罐頭瓶裝著,熱熱地就捂進書包,到校開吃,一日三餐,一周十八餐,餐餐吃上鹹豇豆,就很不容易了,豈敢奢望有什麼菜?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偏偏十三四歲的少年特別饞,當時又沒有如今這般多的零食,即使有,也沒有錢買。因此,下課之後,同學們都溜進寢室,抓吃一口醃豇豆,特別的有味道。自己的吃完了,就偷別人的。因為有偷的,所以就要防偷,於是有的同學就把酸鹹的豇豆連同衣服一起鎖進箱子裡。都是窮學生,哪有什麼好箱子?用力一拉箱蓋,就能嘩啦一聲打開來,鹹豇豆照吃,而且上面帶有一層毛茸茸的白斑,發霉了。
就因為吃這樣的豇豆,我曾經和一位同學打了一場惡仗。這位同學就叫B吧。B有一天打開我的小木箱,偷吃了我的豇豆;吃豇豆也就算了,偏偏他拿出我的一封信——一封讓我心跳半年,一直沒有發出的信。這封信里其實裝的是一篇小說稿子,寫的什麼,忘了;不過信封上的內容我是忘不掉的:“北京《人民文學》編輯部收。”這就是我當年的少年的心。B十分好奇,拿出我的信,拿出我的稿子,當眾就念,大聲地念,念了一遍又一遍,念得大家哈哈大笑。顯然這是一片譏諷的笑聲。我羞得無地自容,拿起一柄長掃帚對著他的屁股一搗,他就從雙人鋪的上鋪栽了下來,鼻子自然是一片血紅。接著就是一陣對打,打得很瘋,彼此都受了傷。
直到今天,我的嘴下角還留有一條細長的指甲痕……
小說自然是沒有寄出去。
我的國中時代,實在是沒有什麼值得回憶的,唯有這件事,如一豆螢光時時穿行於我的心靈叢林中。
再說到吃這鹹豇豆吧,如今吃起來自有另一番情味的。盛夏時節,一小碟兒,外加兩個鹹鴨蛋,再就是稀稠得體的綠豆粥了,爽爽地一口。啊,夏天!原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另外,心欲太高的時候,我也常常想起國中時代的鹹豇豆。一想到那發霉的豇豆,一切也就釋然了。
我想,這“醃豇豆”,天南地北的諸君都有一份兒吧?

游 走
——尋問·尋視·尋找
在茫茫的心靈夜空中,故鄉這顆星最亮。然而,我沒有故鄉。
我出生在真武——一個古運河支流邊的小鎮。真武屬江都,江都靠長江,長江通望江。我是出生兩個月的時候,由母親用菜籃子提到望江的。那是一段苦不堪言的歲月。就在這兩個月的旅行中,我的戶口竟落在上海,因為母親在浦東謀生,而住卻又在盧灣。兩個月就在人生迷藏的邊沿蹣跚了。
補說望江,望江在哪裡?在安徽境內長江的邊上,有無邊的蘆花,還有野鴨、辣豆腐乳、醃豇豆。望江的特點是發大水——無邊無際的大水啊。夜間逃離險境,站在堤埂上躲命,聽到房屋在水中倒塌的轟轟聲響,水花四飛。當然有魚。我雖不會游泳,但能自駕扁舟到水波浩渺處捕魚。捕到魚就拿去換米。米,米飯,是極其珍貴的。關於童年,我至今記得的就是這些了。
在我後來的記憶中,有一條黃赭色的丘陵。丘陵上閃耀的是寒亭的燈火。燈下的寒亭在宣城,宣城在皖南,皖南在煙雨的江南。我是20歲師專畢業,帶著中文系男生未做完的文學夢到寒亭的。文學夢在寒亭發酵。寒亭的文學夢很陰鬱。我的大作叫《尼姑暮年》,寫一位鄉村美女被地主逼奸進山做了尼姑,繼而做了公社社員,又被書記逼奸,想做尼姑不行只好做“四類分子”看牛,最後被老牛踩死的故事。這個陰鬱的故事到了寒亭就不是故事而是雜文了。
我在寒亭老桂家羊肉館吃飽了羊肉後就回到宿舍寫雜文。雜文在一個叫雪郡的人手上發表,稿費又變成了老桂的羊肉。後來我由寒亭又轉到楊柳,楊柳依依的楊柳。雜文變成了書法。我的房間裡除了地面沒有書法,到處都是我的書法。我小便用的小壺上也有我的幾行小楷。
再後來,我就在長江邊了。這是一座寧靜的小城,名叫安慶,也叫宜城。我在宜城的邊緣上了師範的文選課。小楷成了小酒,小酒澆灌著酒蟲,酒蟲子爬上書桌,書桌上攤的是領導的發言稿,發言稿里是我的智慧,智慧里是領導的臉色,臉色里隱著對我的疑惑。我帶著疑惑揮一揮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直奔上海。我這是回家呢還是離家呢?我說不清。
你說,我的故鄉在哪裡?今年,我45歲了,不說童年、少年的遷居,單是工作地點的變換也是較多的。先在寒亭中學,再到楊柳中學,這是在鄉村的時空里工作。繼之調到安慶,在一所師範學校任教,前後9年,這是在一座中等文化城市的時空里工作。1996年調到上海,先在浦東後到浦西,中學和教育學院都工作過,現在又回到一所市重點校任校長之職。這其中的變化一則是為了改善生計,一則是聽從組織調配。榮幸的是,我換到新地方、新單位後,原地方、原單位的同事都念著我,說我好。這,是我心中永遠流淌著的一條溫暖的河流。
文章家勸我:“用‘處處都是我的故鄉’作結,豈不是畫龍點睛?”我笑了笑,還是老老實實地說:“我沒有故鄉。”因為我有一顆不死的心。

目錄

我的語文人生
漁趣——生活的記憶
豇豆——貧窮的特寫
遊走——尋問·尋視·尋找
黃河——輕叩精神門扉
孔林——拜謝文化
書房——自我開拓的世界
品茶——休閒很難
導師——學習做人之道
學“點撥法”——磨鍊自己

我的語文理念
講“程式”——語文學習的行軍路線
講“創造”——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講“發現”——《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要修改嗎
講“研究性學習”——“事不耳聞目見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講“專題研究”——中學生的閱讀理解
講“效率”——學習運動量大於能力提高量嗎
講“課文”——正確發揮課文的教學功能
講“功能”——認知與情感教育
講“訓練”——技能≠能力
講“作文價值”——“智力”“思維”與“文化”
講“論語”——思想的支撐點
講“生成”——“設計”是自然生成的“伏筆”

我的語文實踐
《故鄉》教學實錄
《祝福》教學實錄
《明湖居聽書》教學實錄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實錄
語文拓展型專題學習:《長江詩話》教學實錄(一)
語文拓展型專題學習:《長江詩話》教學實錄(二)
語文拓展型專題學習:《長江詩話》教學實錄(三)
語文拓展型專題學習:《長江詩話》教學實錄(四)
語文拓展型專題學習:《長江詩話》教學實錄(五)
語文拓展型專題學習:《長江詩話》教學實錄(六)
附:我和學生一起成長——關於開設《長江詩話》專題學習的體會
我的教學語錄
我的教學語錄

序言

在我國古代,對教師職責最權威的論斷,無疑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韓愈的那句名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那個時候,道傳得深刻,業授得紮實,惑解得透徹,因而在施教範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便成了“名師”。到了近代,我國傳統教育的精髓與從歐美、日本等國家引進的新的教育學說相互溝通、交融,對於“教師”角色的定位又有了新的更科學的認識,對於“名師”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內容和標準。
我國歷來重視師道的傳承關係。所謂“名師出高徒”,短短五個字,道盡了師徒關係的全部奧秘:要被承認是“名師”,必須要有實績,必須要能用科學的、有效的方法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高徒”來;“名師”與“高徒”之間,前傳後承,關鍵在一個“出”字,怎樣才能“出”,怎樣便不能“出”,現代教學法的精髓就在於努力探求這“出”的規律和“出”的藝術。
說到“傳承”,還有個方式和渠道的問題。先秦時代,萬世師表的孔子,留下了一部《論語》。世上有“課堂實錄”,在中國,最早恐怕就是這部《論語》了。到20世紀,這種教學實錄也還流行並有所發展。如梁啓超20年代在東南大學作長篇講演,其講義經聽講人記錄後成為了他唯一的一篇論述中學以上語文教學問題的重要論文:《論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後來,夏丐尊、葉聖陶曾經應邀到上海廣播電台就閱讀和寫作問題作了幾次廣播講座,講稿後經整理便成了他們合著的《閱讀與寫作》。這是現代傳媒第一次成了傳播語文教學經驗的渠道,這也是現代版的“名師講語文”之一例,那已經是20世紀40年代的事了。
改革開放以後,最早通過課堂教學實錄傳播“名師講語文”的,當推華東師大教育學教授瞿葆奎領銜主編,1980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優秀語文教師上課實錄》。出版之後,立即風行全國。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種以“優秀教師”“特級教師”等“名師”名義編輯出版的“教學實錄”“教育文庫”“名家叢書”等紛紛出版,與各種講習活動和競賽活動相配合,掀起了一股向“名師”學習的熱潮。其中以江蘇教育出版社於1996年7月出版的“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叢書為代表,從中可以看出這種“名師”讀物的基本格局。因為標明是“教學思想錄”,所以每位特級教師的介紹都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特級教師”本人“夫子自道”,詳盡地講述自己對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規律的認識,以及自己從事語文教學實踐的基本經驗(即編者認為的“教學思想”);第二部分是精選一篇課堂教學實錄,具體展示這位特級教師的課堂教學實況,便於讀者從“實況”中進一步領會這一位特級教師是如何把自己的教學思想付諸實踐的。這顯然是在瞿編本“上課實錄”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
不過,“名師”具有歷時性,累代“名師”,都反映出他們所處時代的風貌和特色。就20世紀而言,第一代“名師”,工於文史的,就有章太炎、王國維、梁啓超、魯迅等等;第二代“名師”,就有黎錦熙、胡適、陳望道、夏丐尊、葉聖陶等等;第三代“名師”,就有張志公、張中行、向錦江、馮鐘芸、張畢來、劉國正等等;到了第四代“名師”,便有斯霞、於漪、霍懋征、錢夢龍、沈蘅仲、章熊、魯元等等。以上只是舉其犖犖大者,礙難盡述。如今是第五代、第六代了。對於這些新生代的“名師”,該怎樣通過新的傳媒和新的編著來傳播他們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經驗呢?教育部語文出版社特別策劃了一套《名師講語文》叢書。其“特別”之處主要表現在:
一、選錄的都是新生代的語文教學“名師”。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有力推進的歷史階段。在這新的歷史階段,必然要湧現出一批新的、在改革過程中搏浪前進並作出新貢獻的教學“名師”。對於新的課程改革,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以及根據新課改精神和新課標要求實施語文教學,許多語文教師感到困惑,感到無所適從,這些新生代名師會結合自身體驗給他們解惑的鑰匙和指路的明燈。
二、結構新穎,內容豐滿。該叢書擬出20冊,每位“名師”一冊,具體書名是《×××講語文》。每冊由四大板塊(現今“板塊理論”大流行)組成。第一大板塊是“我的語文人生”。這一板塊,我特別讚賞。前幾天,我收到屬於第四代“名師”系列的摯友福建省語文特級教師陳日亮先生的一部新著,書名赫然是《我即語文》!他認為語文教師,除了會教語文以外,他的一言一行都應該在語文運用方面堪為典範,語文教師的人生應該是與語文結緣的一生。這大概就是語文出版社諸公此番策劃《名師講語文》時設計第一講為“我的語文人生”的根本意圖。第二大板塊是“我的語文理念”。新一輪課改十分重視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那么,新生代的“名師”講一講自己的“語文理念”,講一講自己對語文和語文教學的認識,當然是題中應有之義。第三大板塊是“我的語文實踐”,就是以實錄的形式呈現原生態的課堂教學過程和內容,再加上主講者自己的“反思性和說明性”文字,這就同瞿編本和蘇教本又有所不同了。更具新意的是第四大板塊“我的教學語錄”,這是以往任何一種“實錄”“文庫”“叢書”都沒有的,就是新生代的名師,以條目的形式匯集自己富有個性色彩的教學言論。我希望這些語錄,至少主要部分應該說得既符合語文和語文教學規律,又確確實實富有個性色彩。
我們期待這套新的叢書能以新世紀特有的風貌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顧黃初
2007年5月22日於揚州瘦西湖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