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河

名山河,青衣江左岸一級支流,古稱清溪、小溪、名山水、蒙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名山河
  • 古稱:清溪、小溪、名山水、蒙水
  • 簡介:青衣江左岸一級支流
  • 河長:50km
發源,流域地貌,氣溫,降雨量,災害,洪災資料,旱災資料,農林產品,水利工程,

發源

名山河,青衣江左岸一級支流,古稱清溪、小溪、名山水、蒙水。河流發源於雅安市下里鄉蒙山(王家山),東繞名山北坡,於鴛鴦橋入名山縣境,左納橫山廟溝,折向南流,左納雙溪溝,南流經名山縣城東,右納槐溪,折而東流,左納陸家溝,右納夙鳴溝;以下有S形河曲,曲折南流,經永興鎮、羅(土扁),左納楠廟溝(沼海),又東流至紅岩,左納延鎮河,南流入雅安市境,過合江鎮,轉南至龜都府止水岩,匯入青衣江。名山河河長50km,流域面積390k㎡(引用河長及流域面積系採用《巴蜀江河辭典》數據。按《名山縣水利電力志》,河長為4115km,流域面積為21217km;《中國水系大辭典》河長記為/約50km。《青衣江志》與《巴蜀河辭典》數據同。)。
流域河系發育,支流密布,最大的支流為延鎮河。延鎮河又稱鹽井溝,發源於名山縣靳崗一帶山岡,西南流過雙河鄉,於車嶺鎮右納大陳溝後轉南偏西流,經石堰、夙凰、林泉,於紅岩匯入名山河。延鎮河河長33km,流域面積136k㎡。

流域地貌

名山河流域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西部有蒙山,系名山縣與雅安市分界山,海拔1000m-1440m,相對高度約700m;東部有總崗石,系名山縣與丹稜縣、洪雅縣界山,海拔900m1100m,為北東-南西走向的條狀山脈。兩山之間為台狀階地,屬名邛蒲階地,地貌以丘陵、坪崗為主,海拔650m-850m,頂面相對高差30m-50m。平壩多由河流沖積而成,分布在名山河及支流延鎮河中下游沿岸的城西、永興、新場、車嶺一帶,海拔在650m以下。全流域最高處為蒙山頂峰,海拔1440m,最低處為名山河河口,海拔540m,全流域相對高差900m。

氣溫

該流域呈大陸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多雨;年均溫15.5℃, 1月均溫5.4℃, 7月均溫24.6℃,≥10℃活動積溫4793℃,極端最高氣溫34.7℃(出現在1975年12月14日),極端最低氣溫-5.4℃(出現在1977年8月3日);無霜期297天,年平均降水量1513mm,年平均蒸發量965mm。主要災害性天氣:冬季多寒潮,春季多低溫,夏季多暴雨,秋季多綿雨。

降雨量

名山河流域屬全省多雨區之一,但是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較大,地域差異明顯。降水量年內分配是:春季(35月)占15%,夏季(68月)占58%,秋季(911月)占23%,冬季(122月)占4%。據名山氣象站資料,年雨量最多達2119mm,出現在1964年,最少僅1074mm,出現在1974年,多雨年雨量約為少雨年雨量的2倍。降水量在地域上分布呈由西向東遞減趨勢,西部蒙山年平均雨量達2125mm。東部一些地區,年平均雨量只有1251mm。暴雨主要出現在夏季68月,暴雨出現的平均初日為6月26日,平均終日為8月24日,出現最早為1983年4月11日,最晚為1963年11月5日。暴雨來勢猛,強度大,一日最大雨量31013mm,出現在1964年7月21日,兩日最大雨量432mm,出現在1964年7月2122日, 1小時最大雨量8214mm,出現在1981年7月8日1點47分至2點47分。
徑流主要來源於降水,並受降水規律支配。據《巴蜀江河辭典》資料,名山河河口年平均流量1110立方米/s,年徑流總量3147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890mm。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徑流量洪枯懸殊很大。據《5名山縣水利電力志》資料,洪水流量可達1000立方米/s-2000立方米/s,枯水流量僅012立方米/s-013立方米/s,導致流域內洪旱交替,災害頻繁。

災害

洪災資料

國民36年(1947年) 10月16日名山縣行政會議一份決議中稱:“去年遭逢天旱,大小春糧食缺乏,以致今年上期,全縣窮民爭糧奪食情況特別嚴重。夏秋之際,淫雨連日,山洪暴漲,各地均受其災……繼於九月支日,又逢大雨,被災田畝,尤甚往昔。大部分災黎田禾沖沒,無法謀生,奔走號呼,不忍視聞”。民國38年(1949年) 8月,名山縣田賦糧食管理處上報名山縣當年水災呈文中稱:“名山本年入夏以來,綿綿多雨,農作包穀,多未結實,已插田禾,青者黃害,十九坐旋。實於本月十五日晨,因連日傾盆大雨,晝夜不停,隨之,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山崩地裂,堤防毀壞,全縣各鄉備受奇重損失……各鄉民眾十室九空,實屬情慘已極"。建國後, 1964年、1972年、1981年、1984年、1985年曾發生較大洪災,尤以1964年洪災為甚。該年年降水量2119mm, 7月份降水量就達744mm,占全年降水的1 /3,主要集中在7月4日、8日、21日三場暴雨中; 7月21日凌晨3時至11時降水量達310mm,致使山洪暴發,河水陡漲,縣城被淹,損失慘重。

旱災資料

志書記載,民國期間發生的較大幹旱有5次:民國25年(1936年)、28年(1939)、29年(1940)、32年(1941)、35年(1946)。一遇較大幹旱,塘零涸竭,田土龜裂,田園荒蕪,產量銳減,民眾拋嬰棄子,沿街乞討,生活困苦,度月維艱。民國36年(1947)名山縣田賦糧食管理處呈電省主席鄧錫侯稱:”名山頻歲旱災,去年特甚……近來各鄉農民多以米糠皮炒黃、磨細和同青草、蔬菜制餅充飢。甚至一家數口生計無法,小兒號飢,大人艱維,至先殺其子,後自懸樑者,種種慘狀,罄竹難書。“建國後,發生較大旱情四次; 1952年、1955年、1972年、1978年。尤以1955年、1978年兩次最為嚴重,據記載1954年12月至1955年5月16日共5個月,久旱不雨,冬水田乾涸,山溪河斷流。1977年10月28日至1978年5月6日長達190天,未下過10mm以上的雨。但由於抗禦旱災的能力增強,災情大為減輕。

農林產品

名山河流域含名山、雅安、洪雅等三縣(市) 16個鄉(鎮),總耕地約1113萬h㎡,總人口約1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14萬人,農業人均耕地約800㎡。流域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作物主產大米。《名山縣誌》記載:本縣出產秈米為第一大宗,歲運出境,協濟鄰封及戌邊,不下十四萬石。”其次為小麥、玉米、紅薯。經濟作物有油菜、茶葉、甘蔗和菸葉。“蒙頂茶”,歷史悠久,品質優良,行銷國內外。森林面積約80k㎡,主要樹種以馬尾松居多,杉、櫟等次之。礦產資源主要有芒銷、泥灰、沙金。

水利工程

流域內的先民很早就開始營建冬水田儲水栽秧。70年代之前,冬水田約占田總面積的2 /3。先民們還在沿河兩岸修建了一批小型引水渠堰工程,史藉所載最古老的引水渠堰為位於前進鄉的姜溝堰,始建於元末明初;清朝建成的小堰還有馬堰、吳家堰、二加堰、大弓堰等。
建國後,流域內修建了一批蓄水工程,從小到大,從簡到難。1952年1月1日,在城南鄉開挖流域內第一口平塘,容積1500立方米,命名為和平塘,竣工後曾刻石立碑,上書“增產節約,抗美援朝”,平塘建設在流域內迅速推廣。1954年,開挖平塘基本停頓,示範修建山灣塘,首先在城南鄉建成示範工程高大塘,容積1105萬立方米。
栓馬溝水庫是流域內第一座水庫,位於城南鄉,始建於1955年,當年建成,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16m,總庫容124萬立方米,系小(二)型水庫。1956年動工1957年建成的虎跳水庫,是流域內第一座小(一)型水庫,位於永興鄉名山河支流楠廟溝上,集雨面積4199k㎡,為均質土壩,壩高16m,總庫容124萬立方米。
流域內另一座小(一)型水庫是悔溝水庫,位於車嶺鄉名山河支流延鎮河上,集雨面積2121k㎡,均質土壩,壩高1914m,總庫容130萬立方米, 1972年動工, 1976年建成。
建國後,引水工程及提水工程也有很大發展。江落堰是流域內首先建成的千畝以上渠堰,位於永興鄉境內,渠首為漿砌條石攔河壩,引水流量017立方米/s,乾渠長3817m,支渠兩條總長6118m,灌溉農田248h㎡。該工程於1955年秋後動工,次年春天完成。
天工堰又名天空堰,位於城東鄉,相傳清乾隆年間就動工興建,《名山縣誌》記述該堰“從蒙陰徐溝決溝水,環蒙山半腰行十餘里至蒙陽下注箭竹坪、小河坪兩高原,構思奇絕,故名天工,惜年久失修,徒存空名。”1955年11月重建此堰,次年3月竣工,渠長615km,引水流量014立方米/s,灌溉農田64h㎡。歷史上,流域內提水灌溉多為傳統的提水機具,如筒車、龍骨車、戽水篼等; 60年代初期,機械提灌有一定發展, 1963年動工並於當年建成了流域內第一座電力提灌站,位於城西鄉梨花村3里橋,揚程12m,灌田33h㎡。1965年,流域內還建成一批小型水輪泵站。
70年代,蘆山、名山、邛崍、蒲江四縣人民團結治水,建成玉溪河引水工程,在總乾渠建山渡槽前後分別配套了建西支渠(711km)、名左支渠(2517km)、萬星支渠(2914km),將玉溪河水源跨流域引入名山河流域,形成以玉溪河引水工程為骨幹,引蓄提相結合的系統工程,才使名山河流域的水源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