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讀古典名著·俠義公案小說·下

名家解讀古典名著·俠義公案小說·下

《俠義公案小說(下)》(作者侯忠義)從歷史上的包公講起,生動有趣地解讀了描寫包公的小說——從最早的三篇塞兀話本到短篇包公小說集、中篇包公小說《清風閘》、長篇包公小說《萬花樓演義》到影響最大的《三俠五義》,不但介紹了它們的內容,評析它們的藝術特色。而且梳理了它們的源流和演變。 《海瑞罷官》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可歷史上的海瑞與小說中的海剛峰有哪些不同?海瑞的故事如何發展成《大紅袍》、《小紅袍》里的故事的?小說里的海公案與海瑞判案斷獄有沒有關係?海公案在公案小說中處於什麼地位?它與其他公案小說有何不同?《俠義公案小說(下)》進行了細細解讀。 世道不公,人們幻想清官,世事不平,人們盼望俠客,於是俠義、公案小說長盛丕不衰。從《施公案》與《彭公案》起,清官與俠客開始合作,於是俠義、公案小說開始合流。作者從內容到形式對《施公案》與《彭公案》作了歷史的、辯證的解讀,揭示了千百年來的“清官夢”與“俠客夢”的深層文化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名家解讀古典名著•俠義公案小說•下
  •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 頁數:201頁
  • 開本:16
  • 作者:侯忠義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829964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名家解讀古典名著”叢書是我社請原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侯忠義教授,將我社曾榮獲一九九三年中國圖書獎的“古代小說評介叢書”中古籍研究專家評介古典名著的作品抽取出來,專門為當下沒精力、沒時間閱讀原著的讀者打造的古典名著普及讀物。
這本《俠義公案小說(下)》是其中一冊。

作者簡介

侯忠義: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學專業。著名經營類圖書策劃人和財經類圖書課題主持人,曾長期從事企業管理工作,對企業文化建設有較深入的研究。

圖書目錄

解讀包公系列小說
引言
一 歷史人物——包拯
二 最早的包公小說——宋元話本三篇
三 短篇包公小說集——《百家公案》和櫳圖公案》
四 中篇包公小說——《清風閘》
五 長篇包公小說——《萬花樓演義》
六 影響最大的包公小說——《三俠五義》
解讀海公系列小說
一 歷史上的海瑞其人
二 海公小說戲曲有多少?
三 《海公案》的高低優劣
四 《大紅袍》的虛虛實實
五 糾、紅袍》的是是非非
六 “海公題材”值得開拓
解《施公案》與《彭公案》
一 《施公案》與《彭公案》的誕生
二 話說《施公案》《彭公案》》中的“公案”
三 “夢清官”與“清官夢”
四 “俠客夢”及其幻滅
五 對《施公案》《彭公案》的美學批評
六 應該給《施公案》《彭公案》一個客觀公允的評價

文摘

包公是由真實的歷史人物演化成為文學人物的。這種情況並非僅限於他一人,諸如曹操、劉備、關羽、諸葛亮也都如此。一部仨國演義》里的人物統統變成了文學形象。不過,(仨國演義》畢竟還有“七實三虛”之說,像“三顧茅廬”“單刀赴會”等最動人的故事,仍然有一兩句正史記載作為依據。而絕大部分包公故事都無據可稽。既然無據可稽,那又為什麼要把這些故事依託在包拯身上呢?這就有必要對歷史上的包拯作一簡要的介紹。
包拯出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字希仁,一字兼濟(後世故事中稱“文正”);他的出生地是廬州虎山北簏(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謝集鄉包村)(元雜劇中說“四望鄉老兒村”,明代包公故事中稱“鳳凰橋畔小包村”,不知有無根據);他的父親包令儀,據《廬卅l府志》載,字肅之,“進士及第,授朝散大夫,行尚書虞部員外郎,出帥南京,上護軍。贈刑部侍郎”(明清兩代故事說他是膽小怕事的“包十萬”“包百萬”,不知是否有據)。包拯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才考取進士,時年已二十九歲,被授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但是他為了孝養父母,沒有赴任,直到景禧三年(1036年),雙親去世後才出任天長知縣。此後歷任端州、廬卅知卅及監察御史里行、監察御史、河北轉運使、樞密副史等職,卻未像(仨俠五義》中所說的當上“相爺”。皇桔二年(1050年),他被封為“天章閣待制”,四年(1052年)又被封為“龍圖閣直學士”。天章閣、龍圖閣是分別藏放宋真宗和宋太祖時御書典籍之所,其管理者稱學士,“直學士”“待制”只是一種名譽封號.並無權勢;嘉韋占元年(1056年)至三年(1058年),他以右司郎中的身份權知開封府。以上便是他在後世被稱為“包待制”“包龍圖”和“開封府尹”的歷史根據。嘉桔七年(1062年)包拯病卒,賜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作為歷史人物,包拯在宋代實在算不上著名人物。論官職和政績,他並不顯赫,從三十七歲做天長縣知縣才正式踏人仕途,中間遷轉多職,政績平平,遠遠趕不上王安石興利除弊的改革作為;論文章辭句,他僅傳詩一首。幸賴門人張田輯成《包孝肅奏疏》流傳於世,較之蘇軾、歐陽修、范仲淹,他的文學才華更為遜色。就是由這樣一個並不出眾的歷史人物引發大量的故事,似乎是難以理喻的事情。不過,再深入地探尋便可發現,是他不同於常人的獨特品格使他走進了故事傳說之中。
包拯的獨特品格大致有四個方面:
包拯步人仕途之際,宋代社會表面上平靜安寧,實際上卻蘊藏著嚴峻的外患內憂。外患嚴重:由於遼、夏的進逼,“澶淵之盟”帶來的苟安局面使得政府只有依靠老百姓每年進貢巨額資財方得以撐持。內憂嚴重:由於官僚機構臃腫龐大,“冗官”已成一大累贅。內外交困所造成的財政危機必然叉轉嫁到人民民眾身上。包拯人仕之後,清醒地意識到這一問題,他說道:“方今諸路饑饉,百姓流離,府庫空虛,財力匱乏,官有數倍之濫,廩無二年之蓄,兵卒驕情,夷狄盛強。”因此,他提出“減冗雜而節用度”的政治主張(《包孝肅奏疏·論冗官財用等》)。這一主張從主觀來說是為了挽救危機四伏的宋王朝,但其客觀意義則減輕了百姓沉重的負擔。
在其他方面,包拯也提出一些有利於人民的主張。例如,他抨擊一些地方官府“非常暴斂”,使“小民重困”(《青免陳州添折現錢》);他得知江淮、兩浙一帶受到災害,立即上《請差災傷路分安撫》疏,要求“選差臣僚,遍令體量安撫,從便宜而賑貸之”。包拯這種關心百姓疾苦的思想不是偶見的,而是一貫的。
包拯不僅有關心百姓的思想,還有關心百姓的具體行動。據妹史·包拯傳》記載,在他出任開封府尹之前,百姓申告冤屈,不得進入公堂直接呈遞狀紙,而只能由門吏來轉遞,多一道關口,也就多一道勒索民財的鬼門關。包拯上任後.革除了這一弊政,下令敞開正門,使百姓“得至前曲直,吏不敢欺”,這一做法受到百姓的歡迎。
《宋詩紀事》卷十一引《廬州府志·附錄》勘所載包公的一首詩,朱熹綴所刻包孝肅詩》認為那是“包孝肅公布衣時語”。詩的前四句道:“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乾終成棟,精鋼不作鉤。”清心寡欲是為治之本,正直之道是立身之謀,這確實成了包公立身的準則和為政的官箴。
他不逢迎權貴,一身正氣。景桔三年(1036年),他在京城等候朝廷委派官職,住的地方離宰相呂夷簡的府第很近。呂夷簡聽說他頗有才幹,很想見他,並以為他一定會前來拜見,然而包拯受了天長知縣立即離京赴任去了。呂夷簡得知後甚為驚異(《自警編》卷五)。
包拯剛正不阿,不僅不巴結逢迎權貴,而且與他們交鋒鬥爭。“七彈王逵”“三劾張堯佐”是明顯的事例。江南西路轉運使王逵既貪且暴,臭名昭著,百姓人人痛恨,但是他憑著各種關係和政治靠山,反被委以重任。包拯七次劾奏,終使他被罷職。張堯佐是仁宗寵愛的張美人的父親,裙帶關係竟使他被任命為掌管財政大權的三司使,引起朝野震動。包拯三次上疏彈劾,甚至指責仁宗“有私昵後宮之過”,終於使仁宗做了讓步。
貪官污吏是封建社會的一大毒瘤。它直接損害人民民眾利益,是引起歷代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包拯對這批醜類切齒痛恨,他專門寫了一篇∥乞不用贓吏》的奏疏,憤怒地說:“貪者,民之賊也!”請求仁宗嚴厲懲罰貪官污吏,“今後應臣僚犯贓抵罪,不從輕貸”。
包拯為官可謂清廉似水。廣東端州的端硯十分有名,歷任知州都要趁向朝廷進貢之機肆意搜刮,用作禮品結交權貴。包拯於康定元年(1040年)出任端州知州。他除了如數向朝廷進貢以外,不多拿一塊,甚至在離任時都不帶走一塊端硯。《宋史·包拯傳》說他做官後“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還立下一條“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吾孫也。”在任廬州知州期間,“有從舅犯法,希仁撻之,自是親舊皆屏息” (見拖拯集》)。這樣清廉的品格在封建社會的官僚中實屬少見。P3-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