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馬大堤

同馬大堤

同馬大堤(Tongma Dike) 是位於中國長江下游左岸安徽省安慶市境內的重要提防,南臨長江,東傍皖河,上接湖北省黃廣大堤末端段窯,下抵懷寧縣官堤頭,全長約175.5公里,其中長江段堤長138公里,皖河段堤長37.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馬大堤
  • 外文名:Tongma Dike
  • 位於:中國長江下游左岸安徽省安慶市
  • 全長:約175.5公里
  • 長江段堤長:138公里
  • 學科:水利工程
歷史,保護區,建設取土,防洪標準,建設過程,

歷史

同馬大堤所在地區原是先秦時期的古彭蠡,洪水時江湖一片,枯水期則洲汊分歧,茫茫九派,為禹貢所稱之“九江”。後由於江道南移及長時期泥沙沉積,江湖分離,形成大片沼澤地、窪地。從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到民國五年(1916年),歷經80年,自上而下依此建成同仁堤、馬華堤等小堤,曾多次決口成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連圩、並圩形成同馬大堤雛形,但防洪標準低,1954年發生特大洪水時,多處發生漫溢性決口,後經多次建設,堤線延伸至懷寧縣官壩頭,1963年正式命名為同馬大堤。
同馬大堤區域圖同馬大堤區域圖

保護區

大堤保護區內面積2310平方公里,包括安慶市宿松、望江、懷寧、太湖4縣,保護總耕地面積18.67萬公頃,人口240萬,其中安徽省境內耕地面積9.47萬公頃,人口124萬,是安徽省糧、棉、油和水產養殖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新的合九(合肥至九江)鐵路和滬蓉(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也橫貫保護區。大堤同時也保障湖北省黃廣大堤保護區的安全。根據保護區的重要性,大堤被定為2級堤防。
同馬大堤保護區內有宿松、望江及懷寧等三座縣城,宿松復興、望江華陽及太湖徐橋等三座縣級鎮,華陽、九成畈及皖河等三個縣級國營農場,共有39個鄉鎮、19個分場。在安徽省境內,耕地面積142萬畝,人口124萬,是安徽省商品糧、棉、油和水產養殖重點基地。

建設取土

大堤在修築過程中,主要沿堤線附近取土填築,土質不均一,又經多次加高培厚,填土密實度也不一致,部分堤段或堤身存在較強透水性,有些堤段堤基表層黏性土覆蓋層較薄工或為深厚透水性強的砂性土層(或砂性土、黏性土互層),其抗滲能力較差。汛期出現的大部分險情與堤身填築質量有關,多表現為堤身散浸、堤腳軟化、堤後沼澤化、壓浸台冒水、冒砂等。堤基的地質條件不良引起的險情,多表現為在堤內一定距離以外冒水、冒砂,甚至形成管涌破壞。長江流經同馬大堤呈藕節狀,迎流頂沖段和順流沖刷段累計長近100公里,主流深泓逼岸,造成江岸崩塌、窩崩、滑坡,從而使堤防外灘變窄,形成險工段,危及堤身安全。由於受長江中上游152萬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來水威脅,同時受下游洪水頂托和境內皖河洪水影響,同馬大堤防汛形勢十分嚴峻。
同馬大堤護坡林。同馬大堤護坡林。

防洪標準

大堤設計洪水位在長江段按《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簡要報告》(1990年修訂)所制定的防洪標準控制,其主要控制水位九江為21.31米,安慶市為17.4米,段窯至皖河河口設計水位為20.89米~17.5米;皖河段按皖河50年一遇洪水水面線並控制潭子湖水位19.75米,官堤頭至皖河河口設計水位為21.85米~17.5米。堤身標準斷面為堤頂超高設計洪水位以上1.5米,堤頂寬8米,堤內外坡比1:3,內坡於堤頂下2.5米設寬6米平台,平台以下坡比放緩為1:5,堤後設寬30米壓浸台。
同馬大堤界碑同馬大堤界碑
同馬大堤全長175.50公里,屬2級堤防。堤身、堤基、護岸及涵閘均按2級建築物設計。根據長江中下游防洪規劃,以1954年實際洪水作為長江中下游總體防洪標準,相應設計洪水位為:沙市45.00米,城陵磯34.40米,漢口29.73米,湖口 22.50米,大通17.10米(以上均為凍結吳淞高程),按此經插補計算出同馬大堤沿長江堤段的設計洪水位為22.80~19.44米。至1997年底,堤身175.5公里已全部達標;填塘固基150公里,占總長的86%;拋石護岸長40公里,占總長的30%;砌石護坡長26公里,占總長的51%;加固中小型涵閘13座,拆除5座;堤身灌漿已基本結束;修建簡易防汛公路84公里,東隔堤完成堤長5公里,占總長的61%;並修建閘站3座。

建設過程

大堤建設基本分為3個階段:
①1963年~1979年間,主要進行堤身加培及穿堤涵閘建設;
②1983年~1997年,主要進行包括填塘固基、反壓平台、堤身培修、錐探灌漿、減壓井、拋石護岸、涵閘加固、簡易防汛公路等項達標建設;
③1998年以後主要進行部分堤段堤身、堤基防滲加固及護岸加固建設。通過第一、二階段的建設,大堤堤身斷面已基本達標,堤基防滲也進行了初步處理,堤身、堤基防禦洪水的能力明顯提高。
但在遭遇1998年、1999年洪水時,險情仍時有發生,表明大堤尚未完全具備抗禦設計標準洪水的能力。因此,依據大堤堤身、堤基的地質條件和汛期險情資料分析,以及岸坡崩塌的實際情況,決定進行以抗禦設計洪水為目標的堤身、堤基防滲加固和崩岸防護加固工程建設。
1999年~2000年,建成了部分堤段的防滲處理和護岸工程。新的堤身、堤基防滲加固措施的特點是,套用了垂直截滲牆和工膜等新技術和新材料;崩岸防護加固則針對崩岸不同險情,分別採取了拋石護岸和鉸鏈沉排護岸等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