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苗發慈恩寺避暑

同苗發慈恩寺避暑

《同苗發慈恩寺避暑》是唐朝詩人李端存在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詞表達了詩人以蓮花自喻,表達了自己恬淡適意的心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同苗發慈恩寺避暑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李端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同苗發慈恩寺避暑
追涼尋寶剎①,畏日望璇題②。
臥草同鴛侶,臨池似虎溪。
樹閒人跡外,山晚鳥行西。
若問無心法③,蓮花隔淤泥。

作品注釋

①寶剎:佛土的尊稱,又為佛寺的美稱。
②璇題:精美裝飾的緣頭。此處指佛寺。
③無心:指離妄念之真心。非謂無心識,而是遠離凡聖、粗妙、善惡、美醜、大小等之分別情識,處於不執著、不滯礙之自由境界。《宗境錄》卷八十三云:“若不起妄心,則能順覺。所以雲,無心是道。”

作品賞析

在炎熱的夏天,詩人與好友為了避日覓涼,直奔佛寺而來。“追”、“尋”、“望”三字形象的體現了人們畏暑趨涼的神情。到了慈恩寺後,兩人在臨池的草地樹蔭下,舒適地趟著乘涼。“鴛侶”是突出二人情誼深厚。虎溪一喻,體現出慈恩寺是一個高僧輩出,佛法昌盛的著名聖地。頸聯為詩人看到的寺景。人跡少到之處,綠樹在微風吹拂中,顯得格外悠閒。夕陽斜下,倦鳥投林,很有“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意境。這也間接的表現了詩人恬淡適意的心境。尾聯將詩引入佛法。“無心法”指使心離開妄念的方法。詩人便以如蓮花那樣不離淤泥,不染淤泥回答了什麼是“無心法”。就是說要不離世間,不染世間。

作者簡介

李端(約743—782年),字正已,(今河北趙縣)人,“大曆十才子”之一。早年在廬山隱居,跟隨僧人皎然學習詩歌。大曆五年(770年)進士,起初授秘書省校書郎,官終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喜歡律體,才思敏捷。其詩多寫閨情,多悽美清麗之作。有《李端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三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