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都

吉都本名其米多傑,本是西藏墨脫縣墨脫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他從背夫、馬幫起家,勤勞致富,成為“墨脫首富”。並且他富而思進,帶領眾鄉親共同致富,讓墨脫村成為了富庶一個的村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都
  • 國籍:中國
  • 職業:西藏墨脫縣墨脫村的一位普通村民
  • 主要成就:墨脫首富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姓名:吉都(原名:其米多傑)
出生:1959年
民族:藏族

人物生平

吉都原是墨脫縣墨脫村的一位普通村民。11歲那年,只因墨脫不通公路,他開始做起了背夫,那時,他只為馱回賴以生存的食鹽;19歲他又加入了墨脫的馬幫行列,那時,他只為能在生產隊多掙點工分改善全家人的生活條件;26歲他開始有了自己的兩匹馬,賺的錢也開始都是屬於自己的;40歲買回了村裡的第一台拖拉機,“機械化”開始進入了他的生活,“ 小康生活”對吉都一家來說慢慢地不再是遙遠的夢…… 第一個有了自己的馬匹,第一個買回縫紉機,第一個買收音機,第一個買電視機,第一個買拖拉機,第一個買小汽車,第一個買挖掘機……在只有95戶、500人的墨脫村,到現在,吉都都記不清自己創造了多少個第一。
從最初迫於生計當背夫、跑馬幫,到現在擁有2輛農用車、1台挖掘機、2輛“4500”豐田越野車、 2台裝載機,固定資產700多萬、年收入60多萬元,回憶起30多年來的點點滴滴,吉都,這位剛剛50歲的“墨脫首富”臉上顯現出的不僅有對創業艱辛的深刻記憶,更多的是對改革開放政策和時代發展變化的深切體會:“可以這樣說,三十多年來,我發家致富的經歷是和改革開放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我吉都的今天。”
行走在墨脫山間險道上的年輕背夫
作為全國惟一不通公路的墨脫縣,素有“高原孤島”之稱,成百上千噸的物資、糧食、藥品、甚至包括修建房屋用的鋼筋、水泥、鐵皮及一切生活用品都是論件論斤全靠人背馬馱一步步翻雪山、過塌方、穿峽谷背入運進。背夫,這個詞對於墨脫人來說,有著太多的辛酸和深刻的記憶。而吉都,就曾經是這些行走在墨脫那山間險道上背夫中的一員。
“當時,我是哭著走上了做背夫的路的。”吉都清楚地記得,在11歲的時候,他就隨同鄉鄰一起翻過多雄拉雪山,前往米林縣派鎮墨脫物資轉運站馱鹽巴。因為父親身體不好,母親殘疾,家中的獨子、11歲的吉都便早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就這樣,1969年,在通往米林派鎮的背夫運輸大軍中,又多了一位少年的身影。還是在計畫經濟體制下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即使是對於像吉都這樣冒著生命危險翻雪山、過塌方、穿峽谷的背夫來說,加入生產隊背夫運輸物資大軍將墨脫急需的物品運進來的初衷,也只不過是為了多掙些工分,能在種田之外多一份家庭收入。在回憶起當時掙工分養家的歲月時,吉都說:“因為墨脫到派鎮基本上沒路,當時,大家都是排成一排,前後照應著走。一路上‘嘿嘿’的號子聲連綿不絕,要是誰的號子斷了,回頭一看,準是掉到崖下去了。”
吉都告訴我們,一個成年男子能背160斤,一個成年女子最多只能背100斤,除了路的因素不敢多背外,還有就是一個來回至少也要13天時間。 1977年,吉都19歲,他終於可以背上160斤重的物資了,這對吉都來說一直是一個值得自豪和紀念的年份。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在馱運物資的道路上,馬匹、騾子漸漸地多了起來。吉都開始加入了馬幫的行列。他一邊背著160多斤重的東西和趕著馱滿物資的馬匹,一邊在心裡仍然默念著可以掙得的工分……
“ 可以買馬了,掙得的錢也全都是自己的”
1984年,對於吉都來說是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按照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上級突然告訴我,可以買馬了,掙得的錢也全都是自己的”。同時,吉都深有感觸地告訴我們:“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墨脫村的民眾的思想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前幹活沒有積極性,糧食不夠吃;改革開放後,自由了,積極性高了,家家戶戶也都開始有了存糧”。
實際上,1984年,這一年,不僅對於吉都,對於整個西藏來說,也是一個有著重要意義的年份。這一年,自治區黨委在拉薩召開了三屆二次常委擴大會議,會議就進一步解放思想,貫徹落實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西藏經濟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決定繼續實行兩個長期不變的政策,即“土地歸戶使用,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並制定了《西藏自治區黨委關於農牧區改革若干政策規定》,其中就包含了“鼓勵發展多種經營,扶持幫助各種專業戶、重點戶,允許僱請幫工、學徒”等內容。
於是,吉都靠著黨的政策和10多年來做背夫、跑馬幫攢下的錢,買下了屬於自己的兩匹馬。對此,他如是說:“當時,一匹馬400元錢,對於那時的生活水平來說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啊?!但也值得,趕著兩匹馬跑一趟下來,按每斤6毛錢計算,可以賺得200多元的收入。雖然由於氣候、交通等自然條件的原因,一年只能跑四、五趟,但每年總算可以掙得上千元的收入。”從此,吉都告別背夫走上了馬幫之路…… 儘管有了自己的馬匹,吉都的馬幫生涯仍然充滿了艱險和驚心動魄的經歷。他也記不得有好多次身處險境了。他說:“每次雖然免不了會損失馬匹或一些物資,但每次都能化險為夷,帶著收穫平安歸來。”就這樣,吉都的馬匹越來越多,從2匹到5匹,最後一直到12匹之多。這時,他開始雇起了夥計幫助跑馬幫,自己也開始當上了名副其實的“馬幫幫主”。他說:“這時,跑一趟下來就能夠賺好幾千元,一年下來也就能夠賺到上萬元的收入了。” 依靠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自己的艱辛努力,吉都一家逐漸富裕了起來,生活也慢慢地得到了改善,同時吉都也就創造了那個時候帶有時代明顯印記的墨脫村裡的諸多 “第一”:第一個有了自己的馬匹,第一個買回縫紉機,第一個買收音機,第一個買電視機……
富而思進 帶領眾鄉親共同致富
1994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進一步明確了加強西藏工作的指導思想,落實加快發展和維護穩定的各項措施,努力開創西藏工作的新局面。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又給雪域高原的穩定和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大生機和活力,改革開放的春風不斷滋潤著雪域高原兒女的心田。一直備受世人關注的“ 高原孤島”墨脫的交通,在我區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進程中,也更是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隨著國家逐年對墨脫交通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通往墨脫的公路漸漸實現了從波密縣到扎木鎮距墨脫80公里處(當地人俗稱80K)和80K到墨脫縣城的公路分季分段通車,墨脫的改革開放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墨脫村村民吉都又開始了他新的致富計畫……
吉都看到扎墨公路實現了分季分段通車,1998年,他賣掉了跟隨自己多年的馬匹,興沖沖地跑到拉薩買了一台小四輪,準備利用能夠分季分段通車的扎墨公路搞 “機械化”運輸。可讓吉都沒想到的是,不僅自己費力花了10多天時間才將小四輪顛顛簸簸地開進縣城,而且小四輪在墨脫的“公路”上根本就不管用,很快就報廢了。於是,在2000年夏天,他又下決心貸款2萬元,買了一輛農用車,結果不到兩個月時間,通過轉運物資,很快就賺了15萬元,迅速地還清了貸款。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吉都徹底告別了跑馬幫的歲月,他也更加堅定了買汽車跑”機械化”運輸的信心。漸漸地,小轎車、裝載機、挖掘機也都開始慢慢地進入了吉都的生活。到現在,他已經擁有2輛農用車、1台挖掘機、2輛“4500”豐田越野車、2台裝載機,固定資產700多萬、平均年收入達到60多萬元。他不僅參與從 80K到墨脫縣城的物資運輸,還跑起了墨脫到波密的夏季客運,參與墨脫縣縣城的建設……
在富而思進道路上越走越歡的吉都並沒有忘記鄉親們,因為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黨員,是墨脫村的黨支部書記和一村之長。吉都不僅熱心為村里民眾致富出點子、找門路,還將村裡的富餘勞動力和困難民眾吸收到自己的工程建修隊和運輸隊伍里來,讓民眾跟著自己一起發家致富。到現在,墨脫村村民跑馬幫的跑馬幫,搞汽車運輸的搞運輸,紛紛蓋起了新房,村里30%的民眾擁有了東風車,家家年收入平均已突破2萬元。 2005年,這對吉都來說,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年,在墨脫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組建了墨脫縣第一支農牧民護路隊。這個由30名民眾組成的隊伍,專門負責從80K到墨脫縣城的護路和保通任務。
吉都說:“路,對墨脫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墨脫人盼望路通的願望一刻都沒有停止過,護路保通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是的,墨脫的路實在是太重要了。未來兩年時間內,隨著嘎隆拉隧道的貫通,墨脫的路將不再是問題,墨脫人也將永遠告別背夫、馬幫的歷史。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吉都他們又有什麼新的致富計畫呢?
在採訪的最後,吉都充滿期待地告訴記者:“現在我正在籌建一個砂石廠,為墨脫通路之後的建設和發展做好準備,迎接新一輪的創業機遇,為墨脫明天即將到來的發展熱潮,為帶領更多的民眾脫貧致富貢獻自己的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