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創建於1959年,前身為吉林大學半導體系。由高鼎三院士主持創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 簡稱:吉林大學電子學院
  • 校訓:求實創新 勵志圖強
  • 創辦時間:1959年
  • 類別:理學/工學
  • 現任校長:李元元
  • 知名校友:高鼎三、王立軍
  • 所屬地區:吉林長春
  • 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
院系專業,師資力量,人才培養,歷史沿革,

院系專業

該院有六個教學系(光電子學系、微電子學系、功能材料與感測技術系、電子信息科學系、生物醫學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兩個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微電子與光電子學實驗教學中心)和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實驗區)。在本科生培養方面,擁有五個本科專業,即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涉及理學和工學兩大門類。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具有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點,在其涵蓋的所有四個二級學科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招收碩士和博士學位研究生,其中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為國家重點學科。

師資力量

學院具有較雄厚的師資。根據“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站”資料,有教授40人,含博士生導師3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8人、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1人。在科研上,一直連續承擔著國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973”、“863”高科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年均500餘萬元。獲國家發明獎6項,省部級科技獎勵50餘項。每年有近百篇學術論文被SCI和EI收錄。在學術交流與合作中,先後派出教師和學生出國赴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丹麥、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荷蘭、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留學、訪問、參加學術會議。

人才培養

根據“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站”資料,該院在校本科生1693名,研究生315名。學生學術、業餘文化活動十分活躍,學生的科技作品連年在全國電子類大賽和“挑戰杯”競賽以及省級各類科技競賽中獲獎,是學校學生活動先進單位。
2000-2006年的近1500名畢業生中,有近40%的畢業生考取或免試保送校內和國內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讀碩士學位。參加分配的畢業生有90%到各大公司及科研院所工作,到各級政府機關的約為5%,其他部門工作的有5%。

歷史沿革

半導體系(1959年3月-1982年9月,其間1960年7月-1962年7月對外改稱第三物理系)
1、在1956年國家12年科學規劃及1958年大躍進形勢的激勵下,我校物理系和化學系部分教師先後開展了半導體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校黨委因勢利導,決定將物理系和化學系從事半導體研究的部分教師組合起來成立半導體系。
2、經學校決定上級批准,於1959年3月正式成立半導體系。半導體系設“半導體物理”和“半導體化學”兩個專業和兩個教研室。高鼎三先生任系主任兼半導體物理教研室主任,伊葆芳先生任副系主任兼半導體化學教研室主任。
半導體系在全國是唯一的以“半導體”冠名的系,因此素有“天下第一系”之稱。半導體化學專業是國家教委唯一批准吉林大學試辦的特色專業。
3、1959年9月1日半導體物理和半導體化學專業首次招生,學生62人。基礎課分別由物理系和化學系承擔。
4、1960年建立了一個系工廠,既生產半導體二極體、三極體等軍用尖端產品,又為師生提供一個勞動生產和實習的基地。系工廠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主要研製、生產積體電路。
5、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教學、科研水平居國內先進及領先地位,決定自行開設兩個專業的全部基礎課,先後從物理系和化學系調一批基礎課教師。
6、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嚴重地衝擊了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在校學生停止上課,停止招收新生,科研、生產活動斷斷續續。
7、1970年高校恢復辦學,招收第一屆工農兵學員,開辦“半導體器件”試辦班,要求改革舊的教學制度和方法,提出“工農兵學員上大學,管大學,改造大學”的口號。
1972年,1973年,1975年,1976年招收四屆工農兵學員,學生全部由社會推薦保送入學。專業名稱改為“半導體器件”、“半導體材料”。
8、1977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恢復正式招生,教學工作進入恢復期。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和學習熱情、積極性空前高漲。特別值得指出的是1977屆、1978屆、1979屆及1980屆的學生綜合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十分突出。
9、1978年1月6日學校決定將“半導體器件”專業恢復為“半導體物理”專業,“半導體材料”專業恢復為“半導體化學”專業,並恢復成立半導體物理和半導體化學兩個教研室。
10、1978年4月-5月,成立半導體化學專業建設調查組,在調研全國主要的半導體科研、生產、教學單位和歷屆畢業生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半導體化學專業調整和改革的5年制教學方案,為後來的半導體化學專業的發展和形成獨具特色的培養方案奠定了基礎。
11、1978年10月成立集成光學和光電子學研究室,同時撤消了系工廠。
12、1978年10月開始招收學位研究生。
13、1979年7月“半導體物理”專業改名為“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確定半導體化學專業執行五年制的改革後的新教學方案。
14、1980年6月成立無線電教研室,1981年9月無線電子學專業首次招生。
15、1981年11月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准“半導體物理與半導體器件物理”專業可招收博士學位研究生,高鼎三教授被評為博士生導師。
電子科學系(1982年9月-1993年2月18日)
1、1981年增建無線電電子學專業後便開始考慮更改系的名稱,於1982年9月改稱為電子科學系。學校決定更名的時間是1983年1月。
2、1985年4月成立敏感技術研究室。
3、1985年10月,經國家批准,“半導體物理與半導體器件物理”專業為博士後流動站點。
4、1986年“無線電電子學”專業改為“電子學與信息系統”專業。
5、1987年在原來的集成光學和光電子學研究室和敏感技術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了電子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6、1987年獲國家批准,同清華大學、中科院半導體所聯合成立“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
7、1990年11月國家學位辦批准,“半導體材料”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這是我校第一個獲得工程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專業。
電子工程系(1993年2月18日-2001年5月)
1、鑒於我系的學科專業和科研方向主要是工程學科性質,經1993年2月18日校務會議討論通過,同意我系廣大師生的申請,將電子科學系更名為電子工程系。
2、1993年3月國家教委批准,“半導體化學”專業調整改名為“電子材料與元器件”專業(工科、四年制)。
3、1994年1月國家教委批准,“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調整為“微電子技術”專業(工科),增設“光電子技術”專業(工科)、“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工科)。自此,我系成為具有五個電子信息類學科專業的學科專業類別比較齊全的大系。
4、1997年研究生專業調整,“半導體物理與半導體器件物理”專業改名為“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
5、1999年國家教育部進一步作專業調整,我系相關專業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微電子技術(工科)、光電子技術(工科)、電子材料與元器件(工科)合併、調整為“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工科),電子學與信息系統專業調整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理科),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調整後仍為“生物醫學工程”(工科),同時又申辦了一個“微電子學”專業(理科)。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2001年5月至今)
1、據國務院關於高教管理體制改革和布局結構調整的決定,經教育部批准,2000年6月12日,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5所高校合併組建新吉林大學。
合校後於2001年5月成立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它是由原吉林大學的電子工程系和長春科技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相關係、所、專業聯合組建。設有7個本科專業,6個教學系,1個教學實驗中心和2個研究所,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具體設定如下:
本科專業包括: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工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理科)、微電子技術專業(理科)、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工科)、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工科)、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工科)、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工科)。
教學系與實驗中心包括:光電子與微電子學系、電子信息科學系、生物醫學信息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科學儀器系、電氣與電子工程系、電工教學與實驗中心。
研究所、室包括: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吉林大學實驗區、吉林大學智慧型儀器與測控技術研究所、國土資源部現代地球物理儀器開放研究實驗室。
2、2002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3、2005年7月據學校的院系調整安排,原長春科技大學的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及相關係、所分離出去,組建儀器科學與電器工程學院。
4、2006年3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獲得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它所涵蓋的四個二級學科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均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