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新能源與環境學院(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吉林大學新能源與環境學院

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一般指本詞條

吉林大學新能源與環境學院是培養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領域高級專門人才的搖籃。學院設有: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4個系;現有吉林大學環境影響評價中心和6個研究所。擁有教育部、國土資源部合作共建的地下水資源與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水資源與水環境吉林省重點實驗室以及地下新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修復吉林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地下能源與廢物處置研究所、水資源與環境研究所也掛靠本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 外文名:College of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Jilin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2001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所屬地區:中國長春
院長致辭,學科設定,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科研項目,教學機構,本專科專業,碩士點專業,

院長致辭

2000年吉林大學等五校合併組建新的吉林大學。經過學科專業的整合、調整,2001年由原長春科技大學的水文地質、環境工程專業與原吉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合併組建了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在合校建院後,環境與資源學院的建設有了飛躍式的發展,體現了合校學科整合的優勢。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兩個一級學科被評為吉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在教學方面,新建和完善了實驗室,建成了兩個"雙基"實驗室和不同專業的教學實習基地。所有這些成果都體現了我院學科與專業的實力。
環境與資源學院對外交流廣泛,先後與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荷蘭、英國的同行建立了合作關係。曾成功承辦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國際水文科學協會聯合組辦的第二屆"未來地下水資源危機"國際學術會議,參加了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等多項國際重大學術會議。在科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如下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1.地下水資源評價、管理和決策研究;
2.環境化學、環境分析監測、環境評價規劃和生態環境系統研究;
3.水土環境污染控制與恢復治理、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和環境生物技術。
4.地質環境負效應防治、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地質儲存;
5.地熱能、天然氣水合物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環境與資源學院的兩個一級學科具有密切的聯繫,如水資源的污染本身就是環境污染的問題;任何有關生態環境方面的研究都離不開研究水的問題等等。因此,這兩門學科具有很強的交叉和互補性。此外,這兩個學科都與國民經濟發展關係密切、人們普遍關注、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境與資源學院熱誠歡迎專家、學者來我院工作和進行多方面的合作!歡迎有志青年加入我們的隊伍!

學科設定

學院現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吉林省高等學校本科品牌專業建設點)4個本科專業;水文學與水資源、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與環境經濟6個碩士點;水文學與水資源、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與環境經濟5個博士點;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其中環境科學、水文及水資源為吉林省重點學科。

師資力量

概述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學院現有教職工109人,其中教師75名,教授30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畫”特聘教授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唐敖慶”特聘教授4人;副教授23名。他們中既有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也有近幾年在學術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後起之秀,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名,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專家1人,吉林省省管專家3名,吉林省傑出青年1名。教師中75 %以上的具有博士學位(或在讀博士)。
環境環境
院士
林 學 鈺:
林學鈺(1937~),福建省福州人。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1980 ~1982年和1990年曾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學習進修。現任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名譽院長,吉林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北京師範大學水科學研究院教授,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和國際水文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環境污染過程與基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主編;Journal of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期刊編委。
早年主要從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使中國地下水管理工作進入系統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階段。在區域和城市地下水資源評價、水流模擬、預報研究方面取得多項成果, 建立了我國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質模型。近年來在地下水污染修復與控制的理論和方法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是中國最早從事環境水文地質和地下水資源管理研究的學者之一。
先後主持完成國家、部(省) 級科研生產項目60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共出版學術專著18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作為國家水文地質學首批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迄今已經和正在培養博士生55名(包括3名外籍博士生)、碩士生50名、博士後20名。
先後獲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吉林省政府授予的吉林英才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長春市暨吉林省特等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榮譽稱號。

人才培養

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環境與資源學院的學科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基礎紮實、知識面廣、創新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強的高級科技人才,累計培養本科學生7500餘名,其中外國留學生25名;碩士研究生620餘名,博士研究生180餘名,其中包括15名外國碩士生和5名博士研究生。畢業的學生已成為我國本學科高校教育、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方面的學術帶頭人和技術骨幹,有兩名畢業生成為中科院院士。
2014年9月,學院在校本科生951人,碩士研究生341人,博士研究生76人。
在科研方面,曾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8項。全院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213項,有多項科研成果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學院十分重視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先後與日本、韓國、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八個國家的同行建立了科研合作關係。
環境與資源學院涵蓋的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學科是國家“211”和“985”建設支持學科。水資源與環境是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的重大主題研究領域,同時也是制約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已成為熱點研究領域,具有很大的實際需求和良好的發展前景。水與環境密不可分。研究環境必須研究水,研究水資源也必須考慮環境問題。因此,在我院進行學科的交叉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形成了我們自己的特色。
學院在環境科學研究與環境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水資源及水環境保護方面等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科研項目

近五年來學院承擔了國家及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100餘項,包括:國家“973”計畫項目課題2項;國家“863”計畫重大項目課題1項,項目課題2項;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1項,子課題4項;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課題1項;全國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1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5項;國家科技部攻關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6項;吉林省重大科技攻關專項1項。
多年來,學院在地下水的基本理論、地下水尋找及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評價與科學管理、地下水土污染防治和修復、地質環境負效應防治、CO2溫室氣體地質儲存、地熱能和天然氣水合物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環境化學、環境分析監測、環境評價規劃和生態環境系統研究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科研優勢和特色。

教學機構

環境科學
經原國家教委批准,吉林大學在1979年創辦了全國第一個環境學專業,198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4年首批招收博士研究生,2003年獲得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並被批准建立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環境科學系現有教師1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6人,占教師總數的84%),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講師5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8人,碩士研究生104人,本科生260人。每年還接納來自國內外的進修人員、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多人。
該專業在環境化學和環境規劃與評價2個方向特色明顯,在國內同類學科中具有較重要的影響。主要科研方向包括環境化學、環境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環境污染分析測試技術、環境規劃與評價、生態與環境系統數位化管理、生態與環境系統工程、環境生物技術、資源價值核算等。承擔並完成了100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橫向項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
環境科學系現有教學與科研實驗室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設有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環境微生物學、生態學、環境信息系統等實驗室。
環境科學系十分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一直保持著與國外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學術交流及合作研究。邀請著名學者和教授來校講學,積極選派教師出國訪問、講學、進修或參加國際會議,促進全系教學和科研的發展。
環境工程
環境工程專業於1992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9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環境工程博士學位授予,並被批准建立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建系十多年來,已經為國家培養了大量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工程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層次專業人才。在校本科生近265人,碩士研究生約76人,工程碩士研究生35人,博士研究生約28人。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在不斷加大。本著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方針,還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並還接納來自國內外各單位的進修人員和訪問學者。
吉林大學環境工程系由原吉林大學環境工程系和長春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合併而成。全系共有教職工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中級職稱5人,其中50歲以下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及在職攻讀博士學位。。
該專業的主要科研領域包括水污染治理理論及技術、固體廢物處理及處置、環境生物技術等。承擔並完成了多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研究課題以及橫向課題。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並獲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
現有教學與科研實驗室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設有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給水處理、污水處理、地下水污染控制模擬、環境生物技術、固體棄物處理及處置、膜分離技術、大氣污染控制等實驗室。具有良好的試驗研究條件和先進的分析測試儀器及手段。此外,日處理10噸污水的三溝氧化溝中試基地常年面相各層次學生開放。
多年來,環境工程系一直保持著與國內外許多大學、公司和科研機構的學術交流及合作研究。並積極組織多種國際學術會議,邀請著名學者和教授來校講學,選派教師出國訪問、講學、進修或參加國際會議,促進了全系教學和科研的發展。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歷史背景: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系創建於1952年,其前身為水文地質教研室,包括普通水文地質教研室、專門水文地質教研室、地下水動力學教研室、水文地球化學教研室、水文地質學研究室、水文地質實驗室等。1997年學科調整,形成水文學及水資源學科,相應的機構調整為水文水源系,一直沿用至今.
專業設定:本科學士學位點2個,碩士學位點2個,博士學位點1個。
學士點: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原勘察技術與工程專業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方向);
碩士點: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1980年)、水利水電工程(2002年)
博士點: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1990年)
機構設定:該系設有陸地水文與水文地質學基礎、水文分析計算與地下下水動力學、水化學與水文地球化學、水資源勘察技術與專門水文地質學等專業教研室,還設有水資源基礎實驗室(包括水岩實驗室、水力學實驗室、水分析化學實驗室,2002年一次性通過教育部雙基實驗室評估)和水資源專業實驗室(含環境同位素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該專業擁有原國土資源部唯一的“水資源評價與管理系列模型”重點開放研究實驗室。
師資隊伍:本系擁有教授6名,副教授5人,講師及工程師5人,助教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4人。現任學科帶頭人中科院院士林學鈺教授,是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IAH)會員、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委員、國際岩溶水文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我國地下水資源管理科學的主要開創者。
學科優勢與特色:本學科以研究地下水資源為其優勢與特色。多年來,在
林學鈺院士的帶領下,在地下水的基本理論、地下水尋找與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模擬計算與科學管理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世紀80年代初就率先引進並開發了地下水管理系列模型和溶質運移模型。

本專科專業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該學科的前身是創建於1952年的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1956年招收首批碩士生,1990年招收首批博士生。本學科以研究地下水資源為其優勢與特色,擁有原國土資源部唯一的"水資源模擬和環境治理"重點實驗室。本學科在水量和水質模擬的理論與方法,模型技術和治理手段方面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學科著名專家學者有中科院院士林學鈺教授、廖資生教授、楊悅所教授。
該專業培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熱愛祖國,具有較高的道德文化修養和紮實的自然科學知識,較強的外語、計算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水資源及水環境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能從事水資源及水環境保護方面的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以研究水資源的評價、開發利用與管理、水環境問題的防止與治理為特色,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並在某些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環境工程
該學科創建於1992年,199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在水處理和水污染控制技術、固體廢物處理、生態環境研究與治理等方面具有特色,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某些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該學科著名專家學者有林年豐教授、趙勇勝教授、湯潔教授。
該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環境科學和工程理論基礎知識,具備水、氣、聲、固體廢物等環境污染治理、環境污染控制、環境規劃和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規劃部門、城市給排水設計、環境保護部門、經濟管理部門、企業、科研機構和學校從事環境工程設計、環境規劃和管理、科研和教學的環境工程學科的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習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的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重點掌握環境污染治理的工程設計、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環境評價和規劃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環境科學
該學科的前身是創建於1979年的環境學(當時是國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個環境學專業),1986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5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在國內同類學科中已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一定的重要影響,在環境化學、環境評價規劃方面的某些研究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部分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學科著名專家學者有董德明教授、杜堯國教授、張文祥教授。
該專業培養具備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環境保護和規劃、環境管理等工作的專門人才。該專業主要學習環境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得到套用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的基本訓練。重點學習和研究環境中污染物質的特徵、形態、遷移轉化規律、測定方法和分析技術、環境規劃和管理等內容。
勘查技術與工程
內容同上(1.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水利水電工程系
該專業充分吸納當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夯實自然科學基礎、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工程技術基礎,使學生學習和掌握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及工程設計和工程管理的技能和方法。培養具有寬厚的基本知識、堅實的基本理論、熟練的基本技能和豐富創新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能夠從事水利水電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碩士點專業

環境科學專業
該專業方向有:1.環境分析與監測、2.環境污染與防治化學、3.環境評價、4.環境污染生物防治與生態恢復、5.環境資源價值
該專業學位課有:第一外國語、專業外語、馬克思主義原理、水環境污染與控制化學、環境生態學、專題文獻、環境影響評價(方向3、4)、大氣環境污染與控制化學(方向2)、環境分析與監測質量控制技術(方向3)、現代環境分析化學(方向1)、環境經濟(方向5)。
環境工程專業
該專業方向有:1.水處理工程、2.水污染控制與治理、3.生態環境系統工程、4.固體廢物資源化與處置工程、5.大氣污染控制工程、6.環境規劃與管理、7.環境生物技術
本專業學位課有:第一外國語、專業外語、馬克思主義原理、數值計算方法(I)、環境地球化學、高等環境化學、生物化學、專業文獻閱讀及報告、固體廢物處理、近代水處理技術、生態環境學、污染物生物淨化技術、水污染控制規劃。
水文與水資源學專業
該專業方向有:1.水資源評價的理論與方法、2.水資源模擬與管理、3.套用水文地質、4.水資源污染與防治、5.水資源信息化技術、6.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7.水生態與水環境。
本專業學位課有:第一外國語、專業外語、馬克思主義原理、數值計算方法(I、II)、水資源基礎理論、水資源評價與管理、水文地質現代技術方法、專業文獻閱讀與報告
水利水電工程專業
該專業方向有:1.數字流域及流域水管理;2.農田水管理及節水灌溉;3.水工建築物基礎穩定性評價。
本專業學位課有:第一外國語、專業外語、馬克思主義原理、數值計算方法(I、II)、數學物理方法、流域水管理、高等土力學、環境生態學、數位技術與GIS、節水灌溉的理論與技術、高等岩體力學、網上專業文獻檢索等。
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
與日本、韓國、美國、英國、俄羅斯等8個國家的20餘家單位建立了科研和合作關係;近年來主辦或承辦3次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會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