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賽音樂

吉卜賽音樂

吉卜賽音樂:除將吉卜賽民族自己的民間音樂稱為吉卜賽音樂外,還因他們所演奏的各種音樂都帶有自己特色,因而從廣義上來說,這種吉卜賽化的音樂也可稱為吉卜賽音樂。

匈牙利的吉卜賽音樂最能代表其特點。它有自己特定的“吉卜賽音階”(以C為主音,即c-d-g-b-),歌曲通常是無伴奏的單聲部形式,吉卜賽的器樂除基於其歌曲以外,常採用匈牙利民間音樂,18世紀後又取自歐洲傳統音樂及城市通俗音樂,尤其是各種舞曲,如恰爾達什圓舞曲波爾卡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卜賽音樂
  • 類別:音樂
  • 特點:歡快
  • 民族:吉卜賽族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吉卜賽人是一種沒有固定居地的民族。
相傳原在印度北部,約自9世紀起,逐步向西轉移,經過波斯、土耳其、巴爾幹半島而後散居歐洲各地。
大約15世紀後,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由於歷史、地理的原因,吉卜賽人的音樂中既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點,又因居住地區的不同而與當地的民族民間音樂相結合;同時還受到藝術音樂、城市通俗音樂的影響,形成一個複雜的綜合體。
現今,除將吉卜賽民族自己的民間音樂稱為吉卜賽音樂外,還因他們所演奏的各種音樂都帶有自己特色,因而從廣義上來說,這種吉卜賽化的音樂也可稱為吉卜賽音樂。
匈牙利的吉卜賽音樂最能代表其特點。它有自己特定的“吉卜賽音階”(以C為主音,即c-d-g-b-),歌曲通常是無伴奏的單聲部形式。分為“慢歌”(洛克迪里)和“舞蹈歌曲”(凱里馬什基迪里)。前者抒情敘事,後者歡快熱情。旋律的特點是:慢歌常用有附點的音符,節奏自由,結束時,最後第二音恆為長音,後面有休止,再大二度下行到結束的主音;舞蹈歌曲較短,可多次反覆,使用大小調音階,甚至五聲音階。歌唱時用真聲,重喉音(在西班牙則稱為“生嗓子”),並在旋律中加上大量裝飾花腔與滑音,即興性很強。在唱舞蹈歌曲時,還使用滾舌音。反覆演唱時,常插入叫喊聲以增加熱烈氣氛。這種特點在其他地區的吉卜賽人中也存在。吉卜賽歌曲中缺乏宗教節日典禮性的內容,這與他們經常流動遷移的生活有關。
吉卜賽的器樂除基於其歌曲以外,常採用匈牙利民間音樂,18世紀後又取自歐洲傳統音樂及城市通俗音樂,尤其是各種舞曲,如恰爾達什、圓舞曲、波爾卡等。18世紀的募兵舞曲更具特色,它包括慢(拉蘇)及快(弗列斯)兩部分,曲調常取自匈牙利民間音樂,但吉卜賽人演奏得非常即興化,如加上附點或切分音,引入華彩片斷,常將速度布局為慢―快―非常快―突然停止等等。
若將這些特點轉用到其他非吉卜賽音樂中,就造成吉卜賽化的演奏風格。F.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就是吸收了這種風格,並通過進一步藝術加工而創作的。
19世紀時,這種募兵舞曲演變為一種匈牙利通俗藝術歌曲“匈牙利諾他”,大抵為業餘者創作,其中吉卜賽人很少,只保留一定的吉卜賽風格。在樂器使用方面,吉卜賽人最早只用風袋管,以後加用了提琴(菲德爾)。
18世紀初在農村常見的是2把小提琴(或1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大提琴(或低音提琴),有時還有達爾西默。18世紀中葉起加用單簧管。在城市中,由於受西歐音樂的影響,有條件的樂隊逐步趨向正規化。19世紀後半葉,還出現了具有吉卜賽風格的輕音樂隊,人數眾多,演奏內容包括藝術音樂、通俗音樂、輕歌劇片斷等等,頗受城市聽眾歡迎,影響遍及全歐。20世紀中還吸收了爵士樂的一些特點。

其他信息

由於吉卜賽音樂主要取自民間,吉卜賽的作曲家並不多,常只限於寫作募兵舞曲。較知名的有 J. 比哈里(1764~1827)。他本身是演奏家,但不會記譜,其作品系由他人代為記錄。
其他地區的吉卜賽音樂,情況與匈牙利的音樂大抵相同,但受當地民間音樂的影響更多一些,例如在羅馬尼亞山地的吉卜賽歌曲,其樂器則有用納伊、科布扎(類似琉特)和小提琴的組合。在特蘭西瓦尼亞高原上的農村吉卜賽音樂顯示出近東和土耳其音樂的影響,而阿爾巴尼亞的吉卜賽人則使用風袋管、單弦提琴、拉胡蒂和長把的琉特
略有不同的是在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地區的吉卜賽音樂,它與西班牙民間音樂相結合,在19世紀中葉形成了弗拉門科(一譯佛蘭德歌曲)。它可能來源於“翁多”歌曲(一譯深沉歌),比較深情傷感,曲調帶有東方色彩(阿拉伯或印度)。通過吉卜賽人的發展演變後,弗拉門科雖仍保持憂傷情調,但曲調所用音階常在吉卜賽音階與小調音階之間搖擺不定,其演唱也富有吉卜賽風格,即興性強,多裝飾音,節奏自由,常以“唉”開始等等。弗拉門科和安達盧西亞其他民間音樂如波洛,和安達盧西亞民歌索萊亞、薩埃塔等也有相互的影響。在樂器方面,弗拉門科用吉他伴奏,並曾出現一些吉卜賽吉他演奏家。演出的內容常擴大到其他音樂領域,例如古代民間舞曲。
吉卜賽音樂另一個中心是在俄羅斯。大致從18世紀末開始,吉卜賽歌手經常演唱俄羅斯、烏克蘭和波蘭的民歌以及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如浪漫曲等;但引入了吉卜賽音階中的增音程、裝飾音、滑音、切分節奏和即興的特點,使其吉卜賽化。同時,在演唱吉卜賽歌曲時,也受俄羅斯音樂的影響,例如出現自然小調、多里亞調式、調式交替等變化,還運用了合唱形式。在樂器方面,有時還使用俄羅斯的各種民間撥弦樂器。
住在巴黎郊區的吉卜賽人稱為凱萊德拉里,系來自俄羅斯地區的移民,其音樂受俄羅斯影響較明顯,例如歌曲中獨唱與合唱交替出現,混聲二部合唱有三度平行現象等,但伴奏則改用吉他或手風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