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預期理論

合理預期理論

理性預期即為合理預期,是約·穆思於1961年提出的,在當代西方經濟學中十分流行,並由此形成了西方經濟界最新的一個流派,即理性預期學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理預期理論
  • 提出者:約翰·弗雷澤·穆斯(John Fraser Muth)
  • 提出時間:1961年
  • 套用學科:經濟學
簡介,理論內容,其他,

簡介

所謂合理預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對經濟變數做出的在長期中平均來說最為準確的,而又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相一致的預期。

理論內容

合理預期理論認為,經濟主體會在對現有信息進行充分加工的基礎上得到的有關經濟變數預測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理論上說,合理預期所指的預期不僅是對一個變數的取值的預測,而且是對這個量的取值的機率分布的判定。在合理預期下,對經濟變數的預期都會等於其事後的實際均值,實際情況對均衡的偏離不是來自經濟主體的預期,而是隨機擾動因素造成的。因此,合理預期包含三個含義:(1)經濟決策主體都是理性的,他們總是力求對未來做出正確的預期;(2)為了得出正確的預期,經濟主體會力圖得到一切與決策有關的信息;(3)經濟決策主體不會犯系統性的錯誤。

其他

合理預期的政策含義在於從長期來看,巨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貨幣衝擊一般首先影響到的是一般價格水平,因此經濟人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分辨這種變化不是相對價格變化而是總需求變化,因此,在短期內,貨幣衝擊的確可以起到改變均衡產出的作用。但在長期,人們總會意識到系統性貨幣政策調整的規律,並對自己的預期進行相應的修正,從而使得關於總需求的預期與實際總需求的變化相一致,在這種情況下,總產出水平將始終維持不變,貨幣政策只能改變價格,而不能改變實際均衡產出,這一結論也被稱為“貨幣中性論”。而這也意味著,要使巨觀經濟政策成功地改變總產出,那么這種經濟政策的推行就必須毫無規律,以免為社會所預期,因為在預期失誤的情況下,工人和企業會認為是相對價格在發生變化,因而會相應地認為勞動和產品需求在發生變化,從而使得就業和產出水平發生變化。即:(1)能夠被預測到的貨幣供給的改變只能改變總體價格水平,對實際產出和就業沒有影響;(2)只有未被預測到的貨幣供給的變化才能改變實際產出。
因此,合理預期在於:(1)系統性的巨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2)只有未被預期的巨觀經濟政策才能改變總產出,換言之,巨觀經濟政策只有具有欺騙性才能有效,而且這種有效性只是暫時的,因為合理預期的當事人不會在長期中系統性地和持續性地犯認識上的錯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