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梅芳

司徒梅芳,廣東開平人,1931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第五屆廣州市政協常委,第六屆廣州市政協副主席,第七屆、八屆廣州市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改革開放時期,任廣州市僑務辦公室主任,中共廣州市委統戰部部長,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徒梅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女
人物事跡,

人物事跡

撥亂反正,為開放注入活水
廣州是著名的僑鄉,僑務工作十分重要。在司徒梅芳的記憶中,建國初期,為了讓回國的華僑安居樂業,市政府興建了華僑新村,得到了中央的肯定,被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何香凝譽為“歸僑僑眷的幸福樂園”。但由於“文革”極左路線的干擾破壞,華僑新村卻被誣衊為“小香港”、“小台灣”、“階級敵人的避風港”等等,一批知名人士相繼被批鬥。全市1700多戶歸僑僑眷被迫遷離廣州,“疏散”下鄉,流離失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廣州僑務工作終於度過“寒冬”,迎來發展的“春天”。這一年,司徒梅芳由於有較多海外關係,被調往市僑辦擔任領導工作。在陰霾初開的日子裡,她對僑辦工作的前景甚為擔憂。畢竟,說不好哪一天,暴風驟雨又會不期而至。她的這種憂慮,在參加了全國僑務工作會議後被徹底打消。
在那特殊的歲月里,司徒梅芳以是否有利於擴大開放為尺度,用足用活政策,帶領廣大僑辦工作者積極妥善地處理歷次政治運動特別是“文革”的冤假錯案,處理“土改”時錯劃華僑為“地、富”的歷史案件,處理被擠占的華僑、港澳同胞的私有住房。正確的僑務政策推行之後,開放的渠道得到了疏通,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回來探親的越來越多,捐獻、投資設廠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漲,為廣州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與設立“廣州市榮譽市民”
為激發廣大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捐獻投資的積極性,1984年,市僑辦提出了“給華僑、港澳同胞以‘名’、‘利’、‘家’等優惠待遇與政策,給一定的名譽,一定的優惠政策,給家人一定的照顧,包括房屋政策落實、家屬的就業等”的建議。市委、市政府對此非常重視,市僑辦、市委研究室、市外經貿委等有關部門共同草擬了“廣州市榮譽市民授予辦法”,這一政策被歸入“廣州市華僑港澳同胞投資優惠辦法”。
廣州給有重要貢獻的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及外國友人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的稱號,開創了全省這方面工作的先河。至今廣州共授予榮譽市民370名,其中319名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僅捐獻給廣州地區的款物就超過了36億元。
為了加強與海外港澳台的聯繫,司徒梅芳於1986年10月主持建立了廣州海外聯誼會,這是繼上海市之後的全國第二個。多年來,廣州海外聯誼會不斷繼承和發揚“走出去,請進來,廣交朋友”的精神,聯繫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同胞與台胞,為推進改革開放、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努力玉成廣州市教育基金會
離開市僑辦的工作崗位以後,司徒梅芳到了市委統戰部任部長。當時,廣州的教育事業正處於蓄勢待發的階段,急需加大投入,有關同志因此提出了創辦教育基金會的建議。作為統戰部的“領軍人物”,她深知要辦成這件造福子孫的大事,光靠政府一家不成,目光只盯在廣州也不成,還要激發港澳台僑同胞的愛國愛鄉熱情,鼓勵他們積極參與。
於是,她自告奮勇,負責邀請霍英東先生領頭創辦教育基金會。回想當初那段經歷,司徒梅芳至今仍充滿感慨。原來,由於霍英東先生商務和公務繁忙,她在托人約見未果的情況下,決定另闢“蹊徑”。一次,當她聽到霍英東先生會坐某班港九直通車到廣州時,就專門搭乘這趟車,製造一個“巧遇”霍英東先生的機會。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的懇請下,霍英東先生欣然答應帶頭創辦廣州市教育基金會。
1989年1月,在眾多華僑、港澳同胞與廣州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廣州市教育基金會宣告成立。此後,教育基金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積聚了一批又一批資金,有力地促進了廣州教育事業的發展。
見到教育基金會產生的成效,市科技部門負責同志主動找上門,希望統戰部幫助創辦市科技基金會,她欣然允諾,並與同志們商量找澳門的愛國富豪何鴻燊先生領頭。為了能快捷成功,她還約上黎子流市長一起去澳門“公關”,何鴻燊先生見此陣勢,二話沒說,愉快應允。1992年6月,在港澳同胞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廣州市科技進步基金會正式開始運作。
如今,司徒梅芳已經離休在家,但是,她對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關心並沒有停止。她參照香港的經驗,以市政協歷屆委員聯誼會的名義提出了優惠老人的“十條建議”,推動市政府於2001年實施“廣州老人優待證”制度,使廣州成為全國第一個以政令與規章對老人優待進行保障的城市。2004年中央組織部評選司徒梅芳為“全國老幹部先進個人”,在她的先進事跡中把為老人事業服務列為一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