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堂

史春堂

史春堂:1951年出生於山東平度市史家廟頭村·

上世紀六十年代正值書籍貧乏期,得到《芥子圓竹譜》和賀天健著的《學畫山水畫過程自述》從此走上認真學畫的道路。

198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

在山東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

在曲阜孔子國際藝術節被邀展出40幅作品.

1990年山東電視台製作了專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春堂
  • 別名:老植 植翁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 平度
  • 出生日期:一九五一年
  • 職業:教師
  • 代表作品:《生命》《劍麻橫》
人物生平,書畫作品,作品賞析,

人物生平

1951年,史春堂出生於平度古峴,著名的即墨古城就在他家附近。12歲那年,一本賀天健的《學畫山水過程自述》把他引入藝術的旅程,他就再也沒回過頭,四十年,腳印成為化石。今天的春堂,半禿的頭頂、稀疏的長髮、寬寬的腦門和突出闊大的鼻子,當他形如槁木般從小城的街道上走過時,他的身影把人的目光拉得很長很長,中央電視台記者採訪他後,驚呼:“終於知道什麼叫仙風道骨了!”我知道,他們的驚呼不僅來源於他的形貌,更多的是來自對他的藝術見解所帶來的感受。
回望春堂的藝術旅途真正應驗了涉足藝術必須講究從師之道的傳統,他的完整意義上老師有三個層面,一是人格層面,二是歷史層面,三是思想層面……”
郭志光、張宏賓、吳作人能作為史春堂的業師,是緣份,他們都對春堂關愛有加,年輕的春堂在藝術上感到困惑的時候總能得到藝術上的引點,使他的藝術思維達到了更加空曠遼闊的境地。
郭志光和張宏賓曾經多次交流對史春堂書畫的理解,因為春堂身上不平凡的藝術潛能和執著是純粹的。在大學的日子裡,除了例行的藝術功課,春堂每個周都要抽空到他們的畫室單獨會課。此時春堂創作技法日臻成熟,得到兩位的極力讚賞。而春堂考慮更多的是關於藝術的思想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對自身使命的理解。
1988年秋天,春堂在北京拜見了吳作人先生。吳老一看他的畫,立即籌劃安排了中國美術館1989年“春堂書畫展”。畫展持續了17天,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及午間晚間新聞做了連續報導。展出結束後,吳老又再三叮囑春堂:“藝術不能驕傲和急躁,你的畫基本功紮實,但基本功無止境,要一輩子做基本功。”直到今天,一談起吳老的教導,春堂都唏噓再三。1997年,吳老仙逝後,春堂謝絕了一切社會應酬活動閉門做畫,以示對吳老教誨的敬重。
春堂歷史層面的開蒙老師主要是徐渭、八大山人和石濤。作為開大寫意花鳥畫一代先河的宗師,徐渭的畫風中那種奔放淋漓的個性、縱橫跌宕的筆勢以及神出鬼沒的筆墨變化牢牢地抓住了春堂的藝術神經,對徐渭的尊崇和效法二十年如一日。徐渭之外,春堂深受八大山人和石濤的影響,八大山人那渾樸酣暢而又明朗秀健的神謁,石濤“遺貌取神”、“不似之似似之”的藝術表現都滋潤了史春堂的藝術靈魂。
春堂思想上與魯迅有師承關係,魯迅的小說、散文甚至日記都是他的文化啟蒙課,在魯迅身上,他找到了關於藝術主題的主題。大學畢業那年,他用半年的積蓄買了一套《魯迅全集》,二十多年的撫摸和翻讀,裝訂線已鬆動,發黃的書頁里記滿了他對魯迅的感悟,經常地,當他困守在“荒野”中無法突圍的時候,他就讀讀魯迅,畫畫魯迅作品的題材,他的藝術路徑就閃現出靈光。
“古之學者必有師。”藝術很講究從師之道,從師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找到一種捷徑,而是一種藝術上的繼承和超越,春堂師而不泥,師造化而求新意,他要在文化演進與時代風雲的互動點上建立自己書畫藝術的根據。

書畫作品

春堂在接受採訪時對中央電視台記者說過:“張懷鸛有言,書者法象也。畫與字不可分開,兩者的美學意蘊,都浩渺到無邊無際……”
書法是構成史春堂表達生命價值中另一個不可缺失的方法論。三十歲前,春堂臨帖的執著和認真一直是同事們教育學生的案例,他有過連續臨寫《祭侄稿》六百遍的記錄,廢紙三千為他奠定起紮實的書法功底,1980年左右,他開始有意識地解析和琢磨前人的書法風格和精髓。最先進入他藝術視野的是王鐸,有六年的時間,他臨寫和參悟王鐸到了痴迷的程度。此時他的行草所表現出的那種蒼勁雄強的書風、奔瀉千里的筆勢以及激盪起伏的節奏別有生氣。山東省美術館舉辦春堂書畫展時,一位老人多次前來欣賞,並在一幅行草八尺長聯前駐足,對聯是春堂集詞牌名而成,“沁園春暖採桑子,西江月明憶秦娥。”筆法取意於王鐸,筆勢浩蕩,展出結束後,老人收藏了這件作品,後來,春堂得知這位老者是我省政界元老譚啟龍,心情格外欣慰。
慢慢地,他與王鐸疏離,他感覺這位降清官員的書法中多的是疲憊,他的目光盯向了魏晉。從書法史的角度講,魏晉是中國書法史的一個高峰,占據峰尖的則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面對“二王”書法的“神韻”,他又一次陶醉了,義無反顧地走進了“二王”的世界,又是一個六年。漸漸地在筆墨的氣質上,我們聽到了他的超脫與寧靜、蕭疏與飄逸,那種揮灑搖曳的筆觸讓人心醉。誰知進之愈深,他愈覺得“二王”那種絕頂的貴族化儒雅和優逸與他不再適合。當人們誇獎他的字盡得“二王”流風之神韻時,他都有痛不欲生的感覺,把自己的感覺向吳作人傾訴後,吳老很快來了一封信,只寫了兩個字:“秦漢。”春堂豁然開朗,他由“二王”書法溯流而上,秦漢書風中那種非裝飾性的古拙厚重、那異常單純簡潔的飛揚流動、那種鋪天蓋地的整體氣勢象拂煦的陽光射進春堂的天地,他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通泰和舒暢,盡情地吮吸著。帶著秦漢的藝術滋養,他又沿著書體式的變遷走到今天,幾番來回後,“春堂書法”安然降生。
突破文字的樊籬,以畫入字,將幾十年繪畫的感悟在無意識狀態下注入筆觸,感情的宣洩如同衝過了壺口的黃河之水,一下子找到了寬博的河床,呈現出一種原創性的渾樸和大氣,見識過春堂書法的人無不拍案叫絕:“這才叫書法!”1996年,新加坡客商張阿海收藏了春堂自作詩四條屏,這是春堂行草寫意的典範,作品布白、結體到墨色都獨具慧心,墨色從大潤到大枯,線條從屈盤郁沉到一瀉千里,於虛實中顯靈動,於整飭中見變化,老筆紛披、趣意盎然,將他自己所言的“走鋼絲”體現得淋漓盡致,無意法度,規矩暗合,血濃骨老,筋豐力沛,充溢著無拘無束的山川之氣,星河之魂。
無怪乎,當地有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藝術論題:春堂的字畫孰優孰劣,好事者問於春堂,春堂笑而不答。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