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彬

史彬(?-?) 字惟中,明初直隸溧陽人。官至河南鄭州知州。

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曾棨榜三甲進士。選庶吉士。永樂十三年(1415年)改任廣東樂昌縣知縣。任內“政舉民和,興教勸學”,重修城郭,並在學宮泮池上建希聖亭,聚集當地賢才,在亭中講授六藝。當時山賊為患,史彬率主簿吳政率兵征討,將山賊平定。

宣德年後,史彬改遷鄭州,任知州。清乾隆《鄭州志》贊其撫民有方,任內百廢俱興。致仕後卒。清光緒《溧陽縣誌》有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直隸溧陽
  • 主要成就:三甲進士
  • 時代:明初
史籍記載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作“直隸溧水人”,但光緒《溧水縣誌·選舉志》無此人。據《溧陽縣誌》改作“溧陽人”。
《溧陽縣誌·卷十·選舉志·進士》頁四:“(永樂)史彬,癸未曾棨榜。由庶吉士歷官鄭州知州。見宦績。舊志作甲申,案甲申無科。今改正。”
此處縣誌記載有誤。確為永樂甲申科進士。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改。
樂昌縣志·卷十四·職官下·名宦》頁一:“史彬,溧陽進士永樂十三年為邑尹。清介自持,剔弊正俗。重修城郭,建希聖亭於泮池上。簡博士弟子之賢者講藝於中。喜讀書,談正學,寒暑不釋卷。山寇發亂,率主簿吳政等擊平之。”
《鄭州志·卷六·官師志》頁三:“林厚,廣東海陽人,進士宣德二年任,見名宦;史彬,溧陽人,由進士任,見名宦。”
《鄭州志·卷六·官師志·宦跡》頁三十七:“史彬,溧陽人,由進士任,撫字有方,精通明夬,百廢俱興。”
《溧陽縣誌·卷十一·人物誌·宦績》頁十八:“史彬,字惟中,永樂二年進士。由庶吉士改知樂昌縣。時山賊為患,彬率主簿吳政討平之。政舉民和,興教勸學,嘗創希聖亭以見志。遷知鄭州。致仕卒。”
另有一史彬,為明初人,
【明】許元溥撰《吳乘竊筆》,其中有這樣的條目: 
史彬
《遜國忠紀·史彬傳》略云:彬字仲,彬吳江人,洪武二十四年以稅戶應詔,縛貪縱官吏六人,廷見高皇,俱付法司論死。上命主政戶部,彬頓首固辭,賜酒饌及鈔給驛舟傳歸。建文即位,越五月詔起山林才德士,有司以名聞,屬御史劉有年上儀禮十八篇兼敘彬明德,特詔來京陛見,試四書疑一道,欽授翰林院侍書。元年正月,遣往衡山告,即位四月,上與方孝孺等議更定官制,彬疏諫以安靜法祖為言,不報。七月尹昌隆面奏燕兵威勢甚盛,勸上讓位守藩,彬執笏揮之曰:昌隆狂言惑世,請加速誅。二年疏均江浙賦役,從之。三年正月,副工部尚書嚴震直督餉山東,十一月省親賜敕命。四年三月陛見授侍讀學士,六月十三日大內火起,上從鬼門遁去,從者二十二人,彬與焉。隨至吳江之黃溪,奉上居所居之西偏曰“清遠軒”,旋改題“水月觀”,親為篆文,後往襄陽,復之重慶,卒遇上於白龍山深處。上泣問攜得方物否?因各以所有為供,久留始行。庚子八月彬復造白龍山,歷兩月一比邱引之行,見上於陽庵。洪熙改元,又往雲南,方人湖廣界,遇上旅店,偕下江南,欲重遊天台也。宣德九年,上復至彬家,彬已故矣。子晟迎供五日,彬以從亡故為仇訟凡有十七。宣德二年三月,竟死獄中,書有《致身錄》一十八條,付其子晟存之。按史彬姓名,從前遜國諸書與莫鱸鄉吳江舊志皆不言及,言之自《致身錄》始嘗覽。《致身錄》竊疑二百餘年來表章者指不勝屈,諸臣事猶半湮,茲何一書晚出而反詳盡也。據其書謂讓皇兩至江南,文皇初法令嚴切,松陵密邇,金陵何以得免?且偵探綦密,鄭和至特入西洋,豈滇蜀楚可僕僕往來邪?《國史經籍志》稱永樂中劉有年獻《儀禮逸經》,此雲建文初年事亦相忤,及讀所載建文即位立儲、賜減田租諸詔,與過吳江詩,何以更不見他書?種種駭聞。近日錢御冷閣學輯《皇明表忠紀》及《遜國軼事》亦收之。而弘光朝甲申九月管誠齋少宗伯有請謚疏,遂以史彬冠從亡諸臣為之入告,錢牧齋、李映碧二先生據吳文定墓表作十證四誣辨之詳且核矣。溥又考《西村集》有曾祖清遠府君行狀,君諱彬,字文質,清遠其號也,任俠行權,喜趨人之急。洪武中法制未定,貪縱者多剿民以自潤,因與諸少年縛其魁獻闕下,天子為戮其罪人,賜食與鈔給驛舟歸家。亡幾改行,自勵務忠,謹以力田起家,為稅長縣官,交譽之。洪武詔天下有戶絕田蕪者,許民自墾而薄稅之,然法令重失實者,胥吏舞文要求百端,他人不敢報,府君獨慨然曰:天子德意也,吾輩豈可懼禍以殃民乎?遂條上奏,可得減稅若干。有黠民率其黨誣府君以不法事,遂逮下獄,不即治竟死獄中。宣德二年三月十日也。子五人,晟、閔、昊、昌、昂,其狀略如此。西村乃宏正間詞客,名冠一時,如祖烈可揚,決不待萬曆朝始藉他人潤色,乃知事實不過為稅長,而縛貪縱及瘐死,有子而已。與遜國仕宦從亡風影無涉,偽造何人?字字說夢,若非後昆有遺文且傳疑千古。西村舊有刊集,世亦罕傳,余更從裔孫文學辰伯獲睹其家藏鈔本,比刊本更倍中,有清遠行狀,此吳文定墓表所從出也。故敢為糾繆,以俟作史者采焉。複閱金壇《史氏家譜》,有永樂甲申會魁名彬者為翰林,庶常此則姓名、官爵偶同,或妄人藉此緣飾以欺天下後世乎?子虛亡是之談可笑可恨,蓋不待南董而後削之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