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君墓

史君墓

史君墓位於西安未央區大明宮鄉井上村東,西距漢長安城5.7公里,距北周安伽墓約2.2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君墓
  • 位於未央區大明宮鄉井上村東
  • 屬於:西安
  • 西距漢長安城:5.7公里
簡介,石槨,封門,墓主身份,

簡介

系夫婦合葬。墓葬坐北向南,形制為長斜坡土洞墓,由墓道、天井、過洞、甬道和墓室等幾部分組成,全長47.26米。
墓道位於墓室南,南寬1.7、北寬1.48、水平長40.96、坡長41.30米,坡度15度。共有5個過洞和5個天井,天井平面為長方形,均略比過洞寬。甬道為拱頂,長2.8、寬1.5、高1.9米。
墓室平面呈橫長方形,東西長3.7、南北寬3.5米,由於墓室已被盜擾,頂部情況不清,現四壁殘高僅存0.5米。墓葬使用了石門、石槨和石榻,這些石刻上均採用浮雕彩繪貼金,內容涉及漢文化、祆教和佛教等內容。

石槨

石槨外四面均有浮雕,斗拱之間刻有畏獸和展開雙翅的鳥,造型生動。石槨南面由八塊石頭組成,石槨的門檻,在清理槨內填土時才發現。正中間為兩扇石門;門上為一塊整石,刻有粟特文和漢文譯文;門兩側為腳踏小鬼的四臂守護神,雕刻手法採用高浮雕,十分醒目;最外側對稱的是直棱窗,直棱窗上分別刻有伎樂,下刻人身鷹足的穆護,手持火棍,前面分別放有兩個祭祀用的火盆。石槨西面由兩塊石頭組成,分別刻有三組畫面,由南至北分別為說法、墓主人降生、狩獵和商旅。石槨北面刻五組畫面,正中間為男女主人出行;其旁邊為兩組最大的畫面,右為墓主人夫婦在家中對飲的場面,左為在葡萄園宴飲的場面;最外側兩組畫面較窄,右為會盟貿易,左為飛天救難的場面。石槨東側由兩塊石頭組成,分三組畫面,由北向南排列;北側上刻一祆教的主神和供養人,下為山水和橋樑,橋頭有兩個祭祀;中間畫面上為飛天和翼馬,下為橋樑和水獸;南側為墓主人在飛天地導引下升天的場景。
四臂守護神浮雕四臂守護神浮雕
出土的石門和石槨的浮雕內容十分豐富,一方面有祆教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受漢文化的影響,表現得比粟特本地的粟特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封門

封門位於墓道和墓室之間,為兩重封門,第一層為磚砌封門,第二層為石封門,石封門由門楣、門框、門扉、門檻、門墩等8塊石頭組成。門楣和兩側立柱上均浮雕纏枝葡萄、忍冬、伎樂、天王。伎樂頭頂帶有頭光,造型、神態各異,尤其是手持的樂器各不相同,有箜篌、曲頸琵琶、橫笛、篳篥、排簫等。其中右側門柱的上部兩伎樂還有未雕刻完的跡象,為研究北周雕刻步驟提供參考。門扉分左右兩扇,兩扇石門上均飾彩繪貼金,彩繪大部分現已脫落,僅存飛天和蓮花等圖案。每扇石門上均有浮雕石泡釘,分4行,每行6個。

墓主身份

考古者在石槨上發現一長方形石刻題刻,上面分別有粟特文和漢文譯文文字。從中文部分可以清楚地釋讀出墓主人為“史國人也,本居西土,……授涼州薩保。”於“大象元年(579年)薨於家,年八十六。妻康氏。從以上資料可看出,墓主人及其妻康氏分別為史國和康國人,均屬昭武九姓,也即歷史上所稱的粟特人。昭武九姓胡人活動於今中亞阿姆、錫爾兩河流域,這一地域在漢魏時期稱為粟弋或粟特。粟特人以“善賈”著稱,主要信仰拜火教-祆教,南北朝以後大批徙入中國新疆和內地,通過漫長的絲綢之路頻繁往來於中亞與中國之間,操縱著國際商貿活動,對中西文化的溝通、交流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考古發掘,陸續發現了一些“昭武九姓”胡及其後裔們的墓葬和墓誌,如寧夏固原隋唐史國墓地、太原隋虞弘墓、西安北周安伽墓等。而此次發現的北周史君墓,為研究絲綢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為珍貴、豐富的文字和實物資料。特別是粟特文與漢文譯文的發現,對史學界深入研究粟特人的文字及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助益,使人們對流寓中國的粟特人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