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環面

史丹佛環面

史丹佛環面(Stanford torus)是一種宇宙殖民地構想,能夠容納10,000人至140,000人永久居住。

1975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在夏季研究的過程中,史丹佛大學提出史丹佛環面當作未來的太空殖民地(傑瑞德·K·歐尼爾後來又提出伯納爾球體(Bernal Sphere)當作替代方案)。沃納·馮·布勞恩和Herman Potočnik提出旋輪空間站與史丹佛環面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丹佛環面
  • 外文名:Stanford torus
  • 提出時間:1975年
  • 提出者:NASA
  • 容量:1萬至14萬人口
  • 地點:地月L5拉格朗日點
簡介,建造,一般特點,

簡介

史丹佛環面是美國宇航局提出的一個可以容納1萬至14萬永久居民的太空棲息地的設計。
史丹佛環面史丹佛環面
1975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進行的美國航空航天局夏季研究期間,提出了斯坦福圓環,目的是探索和推測未來太空殖民地的設計(Gerard O'Neill後來提出了他的“島嶼一號”或“伯納爾球”作為替代環面)。 “史丹佛環面”僅指這種特定版本的設計,指以前由Wernher von Braun 和Herman Potočnik提出了一個環形旋轉空間站的概念。
史丹佛環面由直徑1.8公里(對於1975年夏季研究中描述建議的10,000人居住環境)的圓環或環形環組成,並且每分鐘旋轉一次,以在外圈內部通過離心力提供0.9g(重力加速度)至1.0g的人造重力。
陽光通過鏡子系統提供給環面的內部。環通過許多“輻條”連線到集線器,這些“輻條”用作往返於集線器的人員和物料的導管。由於輪轂位於車站的旋轉軸線,所以它體驗的人造重力最小,是太空飛行器停靠的最簡單的位置。零重力工業於連線在輪轂軸上的非旋轉模組中進行。
圓環本身的內部空間用作生活空間,足夠大,可以模擬“自然”環境;環面看起來像一條長而狹窄,直的冰川谷,其端部向上彎曲,最終達到頂部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圓。人口密度類似於密集的郊區,其中一部分環是專門用於農業和部分住房的。

建造

建造史丹佛環面將需要近1000萬噸的質量。建築將使用從月球提取的材料,並使用質量驅動器傳送到空間。 位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集體捕手將收集材料,將其運送到L5點,在那裡可以在工業設施中加工,以構建環面。只有從月球不能獲得的材料才能從地球進口。小行星採礦是材料的替代來源。

一般特點

地點:地月L5拉格朗日點
總質量:1000萬噸(含輻射禁止(95%),棲息地和氣氛)
直徑:1,790米(1.11英里)
居住管直徑:130米(430英尺)
輪輻:直徑15米(49英尺)的6條輪輻
旋轉:每分鐘1轉
輻射防護面積:1.7米(5.6英尺)粗生土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