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台文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全國帶台字的縣級以上政區有37個,全國關於台的歷史古蹟超過百個,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台文化。

例如北京地名中,以“台”字命名的有二十多個,著名的就有豐臺、釣魚台、將台、金台等。其中金台夕照為燕京八景之一。

例如河北省邢台市,以西周時期的邢候台和戰國時期的檀台而得名,有歷史悠久的沙丘平台、檀台、東協台、張耳台、堯台等其中檀台煙雨為古代邢襄十二景之一。

概況,全國名台,金台,葆台,司馬台,檀台(邢台),沙丘平台,堯台,帶台的政區,省級,地級市,縣級市,縣,市轄區,台之風景,金台夕照,檀台煙雨,五台山,雲台山,

概況

所謂的“台”,是指高出平面的凸形地勢或置物,既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為建築的。後者多為便於在上面遠望而建築,並成為某個地方的標誌物。
平原地區帶“台”的地名,歷史上都曾有過以台命名的建築,隨著年代的久遠,現在已基本上消失了。 最著名的是豐臺,它既是一個區縣的名稱,也是一個古老的地名。其名稱的來歷,至今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清朝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中綜合了不同的說法。大致有三種。一是說豐臺是指豐宜門外拜郊台遺址的簡稱。二是今右安門外草橋一帶有元朝御史韓某的別墅,名“遠風台”,“今之豐臺疑即遠風台之遺址”。三是說元代的園亭多在此地,“豐”是說養花的花房繁多的意思。“台”則是指花鄉中許多亭台的遺蹟。從史料記載上來看,“豐臺”這一地名的出現,上不早於金代,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全國名台

金台

金台位於朝陽區中西部,古稱黃金台。明人著《長安客話》中記:“出朝陽門循濠而南,至東南角巋然一土阜是也。”後來有人考證,說此台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燕昭王所築,目的是“置千金於上以延天下士”,即在此用重金廣納天下豪傑。但此金台是不是燕昭王所築,歷來爭議很大。但據史料記載,明代以前此處確有一座人工建築的高台,高三丈有餘,清代時被毀。早在金朝時就被列入“燕京八景”之一,稱“金台夕照”。而今此地仍稱“金台路”。

葆台

葆台位於豐臺區南部,曾稱寶台、大保台,俗稱大葆台。據清人吳長元的《宸垣識略》記載:“葆台去城南三十里,故老相傳,金明昌(1190年至1196年)時李妃避暑之台。有寺院,甚壯麗,乃故京藥師院之院也。”由此來說,葆台已有八百多年了。1974年夏季因在此發現兩座西漢時的古墓,使這一不見經傳的地名一下子名聲大震。 此外朝陽區中北部有個地名叫將台,曾有東晉十六國前燕景昭帝慕容俊所築的將台,故得地名。房山區西南部有皇后台,相傳隋朝時蕭太后曾於此避暑築台,故稱皇后台。

司馬台

分布在山區的“台”,是因地形如台而得名,現在大都可尋的見,有的已成為旅遊景觀。
最著名的是司馬台,位於密雲縣古北口鎮東部,據傳此地最早稱“死馬台”,因地勢險峻,其台高坡陡,曾有人騎馬路過時,不幸落下台去,故稱此名。後來人們覺得名晦氣而不雅,便諧音為“司馬台”。此地最著名的建築是以司馬台命名的長城,建於明朝洪武初年,因山勢陡峭,地勢險峻,工程浩大,在19公里的地段上,敵樓多達135座,而且至今保存完好,被稱為“中國長城之最”,成為旅遊勝地。

檀台(邢台)

檀台,也稱邢台,相傳西周邢侯建國後,一方面為了炫耀其“朕臣天子,用典王令”(見邢侯簋銘)的封建威儀,另一方面也為了上察天文下算農時,乃累土為台,用以觀察天文災祥和進行祭天祭祖等隆重儀式。 戰國時期,趙成侯把魏國進獻之木,將古邢台擴修為檀台,並建立信宮,設邢為趙國信都,以朝諸侯。史載“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趙武靈王曾多次在信宮與群臣商議國家大事,《史記》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可見歷史上趙國赫赫 古邢台碑 有名的“胡服騎射”的決定源自於信都(邢台)。
東晉時期,褐人石勒建立後趙,以襄國為都,曾將檀台改革設計為單于台,建有百尺樓,單于台是石勒祭拜胡天之所,胡漢兩種風格兼存,石勒又擴建由靈風九台,檀台成為更加龐大的建築群。後趙末期,冉閔焚毀襄國宮殿,古邢台被破壞。
隋唐時期經過修復,古邢台重新恢復成一郡之名勝,《順德府志》記載:“土築台丘,花木點綴,歷為盛游之地!” 到唐代時期,“邢”、“台”二字聯用作為邢州龍岡縣的別名和美稱已經被人們口碑相傳,據1993年出土於邢台市孔村的大唐太和二年(828年)青蘿客靈雅撰寫的《唐故西河尹公南陽蓋氏夫人墓志銘》中,就有“載桃李於趙地,標正義於邢台!”和“夫人於其年正月廿五日X於邢台西北十里”的記載。據此,邢台二字作為地名已有近一千二百年的歷史。 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以龍岡縣屬古邢國(邢州)之地,築有檀台之故,改龍岡縣為邢台縣,並升邢州為信德府,此系邢台二字作為正式建置地名的開始。 歷史悠久的檀台,到明清時期仍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是一郡之名勝。今遺址為邢台市重點文物。

沙丘平台

在邢台市廣宗縣西北三四公里處的平台村南,有一個長一百五十米,寬七十米的沙丘。據史書記載,這就是有名的沙丘平台遺址。歷史上許多著名事件曾發生在這裡。比如商紂王在此酒池肉林,趙惠文王在此殺死圖謀篡位的長子公子章,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客死於此等。
沙丘苑台為商代最後一位帝王紂王在今邢台市境內所修造,是我國園林的最初形式,可謂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家園林,遺址尚存。。”“沙丘苑台”是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園林形式。中國人歷來用“山水”作為自然風景的代稱。當時有古漳水在這裡流過,造就了這片沃土,水草豐美,林木茂盛。紂王還在沙丘苑囿內栽種了樹木,放養了供畋獵的禽獸,建造了宮館。後世的園林專家總結中國古典園林的構成要素即為山(台)、水、物(植物、動物、建築物)。沙丘苑台構成了“遊獵、觀賞、祭祀、憩、戲”等功能,被奴隸主階級當做人間“天堂”、理想的“樂園”。於是“(紂王)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史記·殷本紀》),成語“酒池肉林”就淵源於此。
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說:“(紂王)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秦漢以來,沙丘宮遺址成為一方名勝。文人騷客,來此訪古探幽,留下不少詩文。有的感嘆“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名從此休”;有的傷情“魚分龍臭曾茲台,野寺清鐘入夜哀”。清朝康熙年間廣宗縣吳存禮的一首七律《沙丘宮懷古》,堪為其中代表。詩云:
“閒來憑弔數春秋,閱盡滄桑土一杯。
本籍兵爭百戰得,卻同瓦解片時休。
祖龍霸業車申恨,主父雄心宮裡愁。
唯有朦朧沙上月,至今猶自照荒邱!”

堯台

堯舜禹曾經在今隆堯、寧晉、任縣等地活動過,在邢台大地上留下足跡。
堯都柏人柏人城即今河北隆堯西部雙碑一帶。堯曾以柏人為都。柏人城東不遠有山,因堯登此山,觀察洪水,訪求賢士,故名堯山。史載:“柏人城,堯所都也”(見皇甫謐《帝王世紀》)
寧晉縣“堯台相傳為堯禪位於舜處”,後此村建堯帝廟,以示紀念,故名堯台。(見清《趙州志》、《寧晉縣誌》)
相傳上古時期五帝之一堯帝為舉辦“禪讓”儀式,挑選了一塊場地,築成“禪讓台”,將部落聯盟首領位置禪讓給舜。堯帝功德巍巍,民莫能忘,為紀念他,民眾在禪讓台周圍定居,久之成村,這就是堯台村的來歷。現分做堯台一村、堯台二村、堯台三村,堯台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帶台的政區

省級

台灣省

地級市

邢台市 --- 河北省
煙臺市 --- 山東省
七台河市---黑龍江省
台州市 --- 浙江省
台北市 --- 台灣省
台中市 --- 台灣省
台南市 --- 台灣省

縣級市

台山市 --- 廣東省江門市
東台市 --- 江蘇省鹽城市
九台市 --- 吉林省長春市
台東市 --- 台灣省台東縣

台前縣 --- 河南省濮陽市
台江縣 --- 貴州省黔東南州
天台縣 --- 浙江省台州市
魚台縣 --- 山東省濟寧市
桓台縣 --- 山東省淄博市
石台縣 --- 安徽省池州市
輪台縣 --- 新疆區巴音郭楞州
奇台縣 --- 新疆區昌吉州
靈台縣 --- 甘肅省隴南市
高台縣 --- 甘肅省張掖市
三台縣 --- 四川省綿陽市
鳳台縣 --- 安徽省淮南市
五台縣 --- 山西省忻州市
邢台縣 --- 河北省邢台市
台安縣 --- 遼寧省 鞍山市

市轄區


台兒莊區--山東省棗莊市
台江區--- 福建省福州市
叢台區 --- 河北省邯鄲市
豐臺區 --- 北京市
漢台區 --- 陝西省漢中市
金台區 --- 陝西省寶雞市
印台區 --- 陝西省銅川市
雙台子區 --- 遼寧省盤錦市
雨花台區 --- 江蘇省南京市
四方台區 ---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
興隆台區 --- 遼寧省盤錦市

台之風景

金台夕照

金台夕照,又稱道陵夕照,位於中都西南大房山。金代定都後,海陵王選址大房山雲峰山修建金帝陵墓。雲峰山又稱三峰山,俗稱墳山,古有“幽燕奧堂”之譽。這裡群山環繞,峰巒重疊,九條山脈奔騰而下,號稱“九龍”。山巔林木隱映,雲霧蒼莽,山間隘口處泉水淙淙,長流不息。金朝帝王陵墓依雲峰山南麓而建,綿延百餘里,為古都北京最早的一個規模宏大而又集中的皇陵群。金陵在金元之際已遭破壞,到明代因年久失修,僅有殘跡。現為北京的一處遺址景觀。微畫雕《金台夕照》用圖像化方式復原這“金陵”景觀。

檀台煙雨

“檀台煙雨”是明清時期順德府(邢台市)十二景之一,《順德府志》記載:
順德,信都也,即邢侯國城,為臥牛城。首西南昂然,尾東北伏然。牛首下有石如柱,立土中數丈,不得根,名栓牛石。地多榆、柳、槐、棗,蒙密蓊蔚,雜果樹更伙。巋然土丘,相傳戰國時,趙成侯都邢,魏獻“榮椽”,因築檀台,以朝諸侯。今煙雨之朝,林莽中猶見台也。詩曰:
高台原在此邢州,不見榮椽空土丘。
衰草淒淒迷故址,荒林莽莽盡耕疇。
淡雲疏雨流霜月,穴免棲狐臥喘牛。
感慨西風憑弔者,誰人能說趙成侯。

五台山

五台山(Mount Wutai)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忻州市五台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揚佛法的是光明法師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於公元前710年親自赴五台山傳播佛教。[1] 《名山志》記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雲台山

雲台山,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和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交界處,[1] 景區面積280平方公里,含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青龍峽、峰林峽、子房湖、茱萸峰、獼猴谷、疊彩洞、百家岩等主要景點。[2] 園區地形複雜,氣候隨海拔與山勢山形變化各異、上下差異明顯,原始次生林覆蓋了整個山巒,各種樹木和奇花異草種類達五百多種。雲台山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有落差314米的雲台天瀑,在景區泉瀑峽的盡端,是中國發現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園區內地質遺蹟豐富,30億年來,形成了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層;多次的構造運動,尤其是2300萬年以來,新構造運動的強烈抬升和水蝕作用的深度下切,造就了雲台山雙崖對峙的峽谷群和各種動態的瀑、泉、溪、潭,共同構成了曠奧兼具的“雲台地貌”景觀。 雲台山上溯夏商,下至明清,文人墨客不絕於此,唐代是稱覆釜山,到了金代時,稱之為雲台山,這個名字一直延續到現代,竹林七賢隱居山中,對中國園林從宮廷走向大自然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2004年2月13日,雲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14年1月,雲台山景區被列入資源型城市重點旅遊區自然風光旅遊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