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校徽

台灣大學校徽

台灣大學校徽完成於虞兆中校長任內。1981年12月開始競圖,於1982年校慶時公布,共眭澔平、謝鎮源、姚克毅三位得獎人,但獲選圖案後經游光義與三位得獎人再加修改,正式成為校徽。台灣大學校徽主要圖樣由傅鐘椰子樹所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大學校徽
  • 學校:台灣大學
台灣大學校徽的制訂,始於閻振興校長在人時期,虞兆中校長上任後,深感這代表學校的標誌確有需要。於是在民國70年10月20日行政會議中訂定校徽的徵選辦法後,便開始推動。經徵圖(獲75件)、校內外初選複選等程式,從競圖中評定前三名,送交同年12月27日的校務會議討論,但是皆未獲通過。關於是否需要校徽,大家意見不一,不過大多數人以為不妨或應該有一校徽,並決議成立校徽專案小組,授權其會同行政會議出席人員來處理,即席推舉文學院的林文月教授、理學院的楊維哲教授、法學院的袁頌西教授、醫學院的鄭聰明教授、工學院的王鴻楷教授、農學院的李文瑞教授為小組成員。71年3月9日行政會議暨校徽專案小組聯席會議討論校徽事項,評定徵圖名次,第一名從缺,並推薦行政會議三位出席代表參與日後的討論:尹建中訓導長、文學院侯健院長、農學院陳超塵院長。經大家集體努力,終於在71年6月26日的校務會議中,通過了專案小組所提出,由農業陳列館游光義先生依討論意見所繪製的校徽圖案。這校徽至少經過三次行政會議、六次專案會議、兩次專案小組暨行政會議聯席會議、兩次校務會議等集思廣益所產生的。校徽圖案是以校名、校訓、傅鐘,和大王椰樹為主要內容,深具意義亦很美觀。
校慶日下午的茶會上,頒獎三位校徽徵圖之得獎者:眭澔平與謝鎮源(並列第二名)、姚克毅(第三名),以及五位佳作得主。此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校徽中的大王椰樹是抽芽的。這是專案小組同仁細心觀察後的建議,象徵學校的生生不息,頗有畫龍點睛之妙。校徽制訂後,於民國72年2月1日向中央標準局申請「服務標章專用權」,獲得該局第九○○七號註冊證;之後,民國86年再度申請,證號為○○○九二七一○號,該校徽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