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天壇

台南天壇

台灣台南天壇,簡稱天壇,也稱首廟天壇。地方居民俗稱天公廟,位於台灣台南市中西區。現址為主祀玉皇大帝的道教廟宇。該廟原址本來是鄭氏王朝政府官員奉明正朔、築台祭告上天的平坦空地,清鹹豐四年(1854年),才於祭天原址建廟立壇。台南天壇的現有廟宇外觀與名稱均是從1893年的大修後沿用至今。1985年,該廟宇經台灣政府指定為三級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南天壇
  • 等級:三級古蹟
  • 類別:寺廟
  • 建成年代:1854年(清鹹豐四年)
文物信息,天壇與天公埕,建廟,廟宇祭典,特色,

文物信息

【位置】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84巷16號

天壇與天公埕

中國明清朝代的道教壇廟設定大略可分為自然神祇壇廟(如天壇)及人文神祇廟宇(如關帝廟)兩大類。其中,天壇為與上天交談的場所,因此祭祀活動必須於露天舉行,也就是於不設屋頂的壇上舉行儀式。而一般來說,天壇祭祀活動僅為帝王才能從事的科儀,尋常民眾的向天祈福祭祀,就僅能於家中設爐向天祈福。
相傳1661年12月鄭成功占領台灣後,官方的祭天天壇即設於“鷲嶺”,該小山丘即為台南天壇現址。因為該地頗為平坦,閩南語亦稱天壇為天公埕。自此,此地點成為鄭氏王朝統治者每年祭祀上天的場所。除此,台南民眾亦以聖爐為壇,並由在地仕紳輪流值年,供奉該聖爐於該輪值仕紳的民宅大廳。此爐主輪值的道教習俗,也於其後普遍見於台灣各地,且沿襲至今。
1683年明鄭滅亡後,明鄭王朝所屬君臣兵士及其家屬十萬人,俱遭清政府下令強制遷回中國內地。該壇現址遂不再舉行任何祭儀,然而輪值天公爐活動仍於當地依例輪值舉行。
天壇所在位置稱為鷲嶺,為市內最高處。日治時期以後,台南測候所亦落腳此處以便觀測氣候。

建廟

台南地區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玉皇上帝誕辰的“天公生”日,用擲筊方式選出爐主安置聖爐的做法一直沿用到1850年代。因為漢人的台灣移民漸多,教眾有增無減。於是當地仕紳研擬於原天壇現址建廟安置天公爐,而輪值爐主則成為該年度的廟宇經費資助人。1854年,台南市官民共同集資興建廟宇,於同年8月動工,隔年完工。
台南天壇的照壁台南天壇的照壁
1855年完工的台南天壇正殿奉祀玉皇上帝聖神,右側奉福德正神,隨後並增建後殿祭祀其他佛道神像。該廟不但成為台灣史上首座壇廟,也是少見的天壇壇廟,另外,此間由官民合建的天壇,更是以聖牌而非泥塑木雕神像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

廟宇祭典

台南天壇於1862年、1893年、1949年、1982年及1996年經過規模大小不一的整修。其中,以1899年的整修幅度最大。迄今廟宇原貌亦為當時所修竣模樣。
該廟之所以修竣重整,除了年份久遠之外,增祀神明也是其主因。迄今,該廟的祭祀神明約有20餘種,主要神祇有:
玉皇大帝,或稱玉皇上帝,俗稱天公、天公祖。由於該神祇是自然界的神化,至尊無形,廟宇多不塑像,以神明牌位代替,民間祭拜則以天公爐代表。農曆正月初九傳說是玉皇上帝誕辰,即“天公生”,祭典從零時起至凌晨4時左右止,儀典盛大隆重。
三清道祖,位於該廟宇後殿正龕上方的3尊神像:
元始天尊,三清首神,亦稱造化之神。
靈寶天尊,別稱太上道君,控制廣昊無際的天體。
道德天尊,別稱太上老君、李老君,傳曾化身春秋楚國哲學家李耳
斗姥元君,重要的星辰女神。其造形十分奇特,有四首、三目、八臂。
三官大帝,位於後殿正龕下方的3尊造形近似,且做帝王打扮的神明。他們是天官一品紫微大帝、地官二品清虛大帝及水官三品洞陰大帝的合稱。三官大帝由於神格相當高,民間奉祀多以“三界公爐”代表,如台南天壇般塑神像奉祀者較少見。
除了以上祀神外,台南天壇尚且祭祀南斗星君、北斗星君、東斗星君、西斗星君、虎爺、張府天師、普化天尊、太乙真人、孫天醫真人、司命灶君、關公、五文昌帝君、岳武穆王、延平郡王、佛祖、觀音菩薩、天上聖母、月老、福德正神、五文昌(文昌梓潼帝君、孚佑帝君、文衡帝君、朱衣神君及魁斗星君)。

特色

因台南天壇附近的數百年的街道整建,加上多次整修都未能復舊施工,因此整體建築並未顯出古貌。不過該廟三進三開間帶兩廊的格局仍顯宏偉。除此,殿外龍形照壁、正殿的重檐歇山頂、後殿的雙斜坡硬山單檐式屋頂,及各殿均有的起翹燕尾、屋架、斗拱都極具特色。另外,遍布廟內的“憨番”雕刻及高懸屋桓的“一”字匾也頗為罕見,本廟“一” 字匾、台灣府城隍廟的“爾來了” 匾與竹溪寺的“瞭然世界” 匾合稱“台南三大名匾”。
天壇一字匾天壇一字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