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稼樓古鎮

召稼樓古鎮

召稼樓古鎮,位於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內,占地面積達150畝。召稼樓源起於元朝初期,橫跨元明清三個朝代。

召稼樓古鎮以東街、南街、西街及姚家浜為架構,擁有眾多較為完好的名宅故居、傳統街巷、古橋河道。騎馬牆、荷花牆,青磚黛瓦充滿明清文化韻味的建築,古上海郊區主要的房屋形態在此一覽無遺。召稼樓古鎮主要景點有禮園、秦怡藝術館、秦裕伯紀念館、葉宗行紀念館以及多處明清歷史遺留建築等。召稼樓文化是上海農耕文化的起源,擁有五百年的人文歷史。

2015年,召稼樓古鎮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召稼樓古鎮
  • 外文名:The Grain Calling Mansion
  • 地理位置:上海市閔行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禮園:08:30—17:00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150 畝
  • 著名景點:禮園、梅園、奚氏寧儉堂宅院、奚家恭壽堂住宅禮耕堂奚世瑜住宅
發展歷史,建築格局,主要景點,開發建設,基礎建設,品牌建設,文化活動,人文歷史,活動,旅遊信息,地理位置,門票,交通,

發展歷史

北宋時期,該地還是濱海之地,距捍海塘僅30里左右。海塘大堤北達吳淞江入海處南蹌浦口,南到東江的入海口金山衛。
南宋遷都臨安後,中原地區的農民、士人,官員隨同政權紛紛南下,其中一部分遷移到了召稼樓一帶。大片尚待開墾的處女地,大批湧來的勞動力,使來此寓隱的談德中萌動了墾荒的念頭。談德中利用朝廷“墾荒之地,可免三年朝糧”的政策優惠,“招納流亡無依之民”墾荒種田,由此揭開了家族和浦東的墾荒歷史。為了便於召集和管理墾荒農夫,談德中在今召稼樓鎮的北街口搭建了一座平台式的小樓,因“小樓專為召集稼耕農夫而用”,召稼樓由此而得名。
明代談田理政時,墾荒範圍增大,受僱耕夫增多,為了強化有效管理,談田把平台式的“召稼樓”改建為鐘樓,“上懸大鐘”。每日敲鐘為號,召喚散居在召稼樓附近的耕夫下田勞作,收工回家歇息。在墾荒事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大量的墾荒農夫,因地制宜圍著召稼樓地區定居下來,隨之而來的商販、士紳、文人也在召稼樓附近夾河蓋房居住。召稼樓一地人氣越來越旺,漸成繁華集鎮。

建築格局

召稼樓古鎮以東街、南街、西街及姚家浜為架構,散落了不少如“禮耕堂”“五進大院”“梅園”等清代建築,還有“報恩橋”“復興橋”等遺址。
召稼樓古鎮
召稼樓
召稼樓在修復改造過程中保留了梅園、禮耕堂、奚氏寧儉堂宅院、道南橋等一批明清建築。除此之外,召稼樓共有保南街、北長街、南長街三條商業街,分別經營以餐飲小吃、特色商品、文化古玩為主題的商業,其中餐飲小吃街有近4000平方。保南街擁有具有古鎮氣息和特色的小商業。南長街主要以古董、古玩、字畫類店鋪為主。

主要景點

  • 禮園
禮園,原為清代召稼樓奚氏“仁善堂”遺址,2005年政府會同鄉間斥資修繕,修建了禮園。園中有挹秀閣、望海亭、船舫、書樓、花廳等,曲徑囬廊,一步一景,並辟雲、鶴兩湖,中隔長廊,外連老姚家浜,復興港,曲水相通,縱橫成網,形成江南園林特色。現禮園內設有秦裕伯、葉宗行、黃炎培、顧振、秦怡等事跡陳列館或紀念館。
召稼樓古鎮
禮園
梅園,舊稱“梅月”,位於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13組1號—48號。梅園東臨劉家宅河,西瀕小港河,北距召樓老鎮約300米。奚姓舊宅,傳原有九十九間房,建於清代,占地面積約3232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57平方米。院落坐北面南,中軸線上依次建有三進一層建築,均磚木結構,青瓦硬山屋面,今院落入口位於東側。院內主體建築面闊均十三開間,首進正屋進深為六界,中進和後進房屋進深均八界,廳堂木樑有雕花裝飾。東西兩側建有廂房,兩端山牆為觀音兜形。前進和中進天井縱向由兩條連廊將院落分割成橫排三套院,後進天井圍以磚砌粉白高牆。
召稼樓古鎮
梅園
2003年12月3日,梅園被閔行區人民政府公布為閔行區文物保護單位。
奚氏寧儉堂宅院,位於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12組2號,東側近東小港,西側近劉家宅河,西北約300米為召樓老鎮。由召樓人奚燕子建於清代晚期,占地面積約509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92.6平方米。宅院曾一度歸公有,1980年初歸還奚氏,後被變賣,奚氏僅保留 “寧儉堂”木刻匾。宅院東半部正屋為公房,兩間廂房歸張姓;西半部產權均歸鐘姓人家。
召稼樓古鎮
奚氏寧儉堂宅院
奚氏寧儉堂宅院坐北面南,呈“一正兩廂”三合院式布局,建築為磚木結構一層,穿斗式梁架,青瓦硬山屋面。院落南面入口處建有磚砌儀門,入院門為占地面積116.4平方米的長方形天井。正屋面闊七開間,進深六界,硬山屋面的山牆與廂房連線以坡屋面結合,外形類似歇山頂,屋脊飾有灰塑。正間梁木雕花,枋木上雕刻故事人物圖;西次間北窗上保留著原來的彩色玻璃。東西兩側廂房面闊均二開間,進深六界。
奚氏寧儉堂宅院建築體量較大,雖然建築局部稍有改建、破損,儀門門楣雕飾略有缺失,但主體結構及外形仍保存完整,木雕精美,周邊環境留有歷史舊貌,為該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宅院,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較高。2009年8月6日,奚氏寧儉堂宅院被閔行區人民政府公布為閔行區文物保護單位。
奚家恭壽堂住宅,位於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召樓保南街44、46、48號,為奚氏舊宅,原占地面積約33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450餘平方米,建於清代光緒年間。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利用宅內部分建築開設召樓國小堂。現存舊宅占地總面積1749.9平方米。
召稼樓古鎮
奚家恭壽堂住宅
奚家恭壽堂住宅坐北面南,現為三進兩天井院落,建築均磚木結構,正屋面闊均七開間,青瓦硬山屋面。一二進房屋均一層,進深六界,二進前天井東側建有廂房。第三進為二層住宅樓,西部已被拆除翻建,其中部院牆仍存有儀門。二進中部為三開間的廳堂,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梁架,梁木雕花精美,堂內原懸掛書題“恭壽堂”三字的漆木匾額。
2016年9月5日,奚家恭壽堂住宅被閔行區人民政府公布為閔行區文物保護點。
禮耕堂,位於閔行區浦江鎮召樓革新村8組3號,由奚氏家族建於清代中期,為原建築群的中心廳堂,建築面積98.21平方米。禮耕堂坐北面南,磚木結構,面闊五開間,進深六界,硬山頂,小青瓦屋面。三開間的廳堂正間為抬梁式、次間為穿斗式架梁。前設單軒,梁枋木均有浮雕人物、花草和吉祥紋等。東側原為用來接待女眷的“桂花廳”。
召稼樓古鎮
禮耕堂
2016年9月5日,禮耕堂被閔行區人民政府公布為閔行區文物保護點。
奚世瑜住宅,又名“崇本堂”,位於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召樓道南街26號,建於清代,占地面積約388.4平方米。奚世瑜住宅坐北面南,一正兩廂二層建築,房屋平面呈倒“凹”字型,磚木結構,青瓦硬山屋面。正屋面闊五開間,進深六界,觀音兜山牆。二樓正面為花式木圍欄的長廊,房門裙板雕花。樓房前後為天井,後天井仍圍有較完整的磚砌高牆。
召稼樓古鎮
奚世瑜住宅
2016年9月5日,奚世瑜住宅公布為閔行區文物保護點。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2008年,召稼樓古鎮正式啟動修復改造。
2010年5月28日,召稼樓正式對外開放。

品牌建設

2005年,召稼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
2011年,召稼樓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2015年,召稼樓古鎮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文化活動

人文歷史

召稼樓是上海城隍秦裕伯的故里,是浦江合流第一人葉宗行的家鄉;擁有眾多較為完好的名宅故居、傳統街巷、古橋河道。騎馬牆、荷花牆,青磚黛瓦充滿明清文化韻味的建築,古代上海郊區主要的房屋形態在此一覽無遺。

活動

2020年6月25日,閔行浦江端午文化節主題活動在閔行區浦江鎮召稼樓古鎮拉開序幕。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召稼樓古鎮位於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內。
召稼樓古鎮

門票

召稼樓古鎮大部分景區免費。進入禮園需另收門票,每人20元。

交通

從上海市區方向可乘坐上海捷運8號線航天博物館站下,乘坐上海公交閔行10路,到召稼樓古鎮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