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姓

召姓

召(Shào)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姓,為周文王之後,以封邑名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周文王第五子,食邑於召邑(今陝西省東岐山西南),後又封於燕,至太子丹時為所滅,子孫遂以召為,稱為召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召姓
  • 出自
  • 記載:《通志·氏族略》
  • 歷史名人:召伯
  • 拼音:Shào
姓氏源流,歷史名人,召伯,召虎,召馴,召信臣,郡望堂號,附錄,

姓氏源流

召姓又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得姓始祖:姬奭[shì]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當時著名政治家,因他食邑在召,所以又稱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姬奭曾輔佐周武王在滅商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成王時被封於燕國(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西部),他派長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今陝西省長安縣)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他的子孫世襲其位,也都稱“召公”,與周公共同輔掌周朝國政。周王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著東移,遷徙到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公元前222年,燕國為秦國所滅,召公的子孫就以原封地“召”為姓。漢代以後,召姓子孫大多把“召”改成“邵”,從此誕生了邵姓。故召、邵氏族人都尊姬奭為召、邵姓的得姓始祖。

歷史名人

召伯

就是召公。姓姬名?],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平定天下後,周公旦受封在陝左,召公?]受封在陝右。姬?]因世代食邑於召,所以叫做召伯,卒後諡號康,又稱康公。召?]治國有德政,曾經在甘棠樹下聽訟,為人民評斷曲直,平反冤抑,對百姓很好。大家都很感激他的恩澤,恩念他的德政,所以當他離開了以後,對於他所留下來的遺蹟故物,都小心維護珍愛異常,連他
聽訟所在的那棵樹都不忍心剪伐,讓它保存下來。

召虎

即召穆公,召伯的裔孫,也稱召伯虎。周厲王暴虐,“國人”圍攻王宮,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兒子替死。厲王死後,擁立太子靖繼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時,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領兵出征,平定淮夷。宣王賜給他秬鬯(Jù chàng 音巨唱,用黑黍和香草釀製的酒,用於祭祀)。《詩·大雅·江漢》所詠“江漢之滸,王命召虎”,指的就是這件事。

召馴

字伯春,九江壽春人。少習《韓詩》,博通書傳,以志義聞名,鄉里號之曰:“德得恂恂(謙恭謹慎的樣子),召伯春。”章帝時官左中郎將,入宮教授諸王經書。

召信臣

字翁卿,西漢九江郡壽春(今安徽壽縣)人。生卒年不詳,活躍於西漢初元至竟寧年間(公元前48-公元前33年),以明經甲科(漢代考試取士,分甲、乙、丙三科)出身任職郎中,後出補谷陽長,又舉高第(考核優秀者稱高第)遷上蔡長。他在任期間愛護人民,得到百姓稱頌。升任零陵太守,因病歸家。病癒後征為諫議大夫,又遷任南陽太守。他和在谷陽、上蔡時一樣,一心為民。他工作勤奮,又很有方略。“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他經常深入鄉村,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出入田間,有時就在野外休息,難得有安居之時。他巡視郡中各處水泉,組織開挖渠道,興建了幾十處水門堤堰,灌溉面積逐年增加,最後多達3萬頃。百姓因之富足,戶戶有存糧。召信臣還大力提倡勤儉辦理婚喪嫁娶,明禁鋪張。對於有些遊手好閒、不務農作的府縣官員和富家子弟,則嚴加約束。使南陽郡社會風氣極好,人人勤於農耕。以前流亡在外的百姓紛紛回鄉,戶口倍增。而盜賊絕跡,訟案也幾乎沒有。郡中百姓對召信巨非常愛戴,稱召信臣為“召父”。荊州刺史(當時南陽郡歸屬荊州刺史部)上報召信臣為民興利,全郡殷富。朝廷賜金獎勵,遷召信臣為河南太守(河南郡治今洛陽市東20公里)。召信臣一如既往,治行考核常常都是第一等,又多次升級受獎。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被征為少府,列九卿之一。多次上疏,奏請裁減樂隊、戲班等糜費之項,不再大事修繕偏遠宮館。當時已經利用溫室在冬天種植蔥、韭等蔬菜,供宮中享用。召信臣認為這些都是“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也奏議裁撤。每年省錢數千萬。後召信卒於任上。

郡望堂號

1、郡望
博陵郡: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省博野縣)。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於今河北省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地。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移至平輿縣(今河南省東南部)。
2、堂號
召姓的主要堂號有:“博陵堂”、“種德堂”等。
============================================================
【召姓宗祠通用對聯】
〖召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甘棠遺愛;
秬鬯酬功。
——佚名撰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召伯(召公),名?],曾輔佐武王滅商,被封於燕,成為燕國始祖。成王時任太保,與周公旦分陝而治。他巡視南方時,曾在甘棠樹下休息並處理政務,人們為懷念他,相戒不要傷害這樹。《詩經·召南·甘棠》就是寫的這件事,來歌頌他的德政。
下聯典指周宣王時召虎,召伯的裔孫,曾受命率兵循江漢討平淮夷,宣王賜給他秬鬯(Jù chàng 音巨唱,用黑黍和香草釀製的酒,用於祭祀)。《詩·大雅·江漢》所詠“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寫的就是這件事。
伯春馳誦;
召父留芳。
——佚名撰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壽春人召馴,字伯春,習《韓詩》,博通書傳,以起義聞名,鄉人稱頌他“德行恂恂(謙恭謹慎的樣子),召伯春。”章帝時官左中郎將,入宮教授諸王經書。
下聯典指西漢壽春人召信臣,字翁卿,元帝時任南陽太守,利用水泉,開通溝渠,築堤閘數十處,灌田三萬多頃,並訂立了灌溉用水制度,人們尊稱他為“召父”。後任河南太守,入朝官少府。
============================================================

附錄

〖甘棠遺愛〗
周公、召公分陝而治,陝縣以西由召公治理。相傳他下鄉視察時,就在田間地頭處理民間事務。地方官吏要民眾騰出房屋讓他休息,燒茶備飯招待他,他馬上制止了,說:“不勞一身而勞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召公還在棠梨樹下受理民事,聽訟決獄,他秉公而斷,使民無冤抑,把他分管的管一塊地面治理和有條有理,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因此,召公死後,人們為紀念他,寫成甘棠的詩篇。濃蔭郁蔥的甘棠樹下,留下了召公一顆體恤民情,廣施仁政的博愛之心,也留下了“甘棠遺愛召公”的千古美談。
《詩經·召南·甘棠》就是說明這件事的。這詩有三章,雖然只有短短的九句,不過已經充分地表達了那份深情。原詩是這樣的: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
譯成語體白話文就是:
茂密陰涼的甘棠樹啊!千萬不可剪去枝葉或砍伐它,因為那是召伯當年休息的地方。
茂密陰涼的甘棠樹啊!千萬不可剪去枝葉或毀壞它,因為那是召伯當年休息的地方。
茂密陰涼的甘棠樹啊!千萬不可剪去枝葉或拔掉它,因為那是召伯當年休息的地方。
上面這個故事,後來成為一句成語“甘棠之愛”或“甘棠遺愛”,用以稱頌賢良官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